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南昌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 有一项是正确的。‎ ‎1.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国大多认可周天子统一纪年 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 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D.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出处 记述 ‎《管子·重令》‎ ‎“受禄不过其功,服位不侈其能。”‎ ‎《说苑·政理》‎ ‎“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商君书·赏刑》‎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 ‎《史记·吴起列传》‎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 由此可以推知:‎ A.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B.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C.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4.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 A.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B.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定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7.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8.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马丁·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反对权威,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9.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10.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11.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12.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3.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 B.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 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14.如图是南宋杭州灵隐寺的一幅漫画,描绘了济公头戴破帽、手持破扇、脚穿破鞋,不受戒律拘束,貌似疯癫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正统观念被画家抛弃 ‎ B.心学重建了儒家精神信仰 C.市民阶层率性直爽的心态 ‎ D.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15.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B.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C.造成中国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16.‎ 人物 观点 出处 徐光启 传教士“所以数万里东来者,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管修身事天,理相符合,是以辛苦艰难,履危蹈险,来相印证。‎ ‎《徐光启集》‎ 许大受 传教士“捏天主以制天,按天以制天子”。‎ ‎《代疑篇》‎ 沈催 夫普天之下,薄海内外,惟皇上为覆载照临之主,是以国号大明。何彼夷亦曰大西。且既称归化,岂可两大之辞以相抗乎?‎ ‎《破邪集》‎ 上表为时人对于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观点。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传教士东来引起了国人的恐慌 B.宗教传播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C.西方宗教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 D.当时中国对西方认知模糊不清 ‎17.“以他对天地万物作出了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类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的荒谬,在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他”及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 A.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B.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C.康德启蒙运动的总结           D.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18.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 B.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D.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2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21.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2.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23.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24.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25.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到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经过1956年前后的进一步调整,这一比例下降为9%;1962年,这一比例最低,仅为6.8%。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 B.新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 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 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 ——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者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及西方人文精神对西方产生的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它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还对当时的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人关系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养生保健等学说。东汉名医张仲景医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临床经验与哲学理论的联系上,创造了辩证论治的医学原则,他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从整体出发,对人体进行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的宏观研究。‎ 材料二 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描述,是以具体的客观解剖形态为依据的。古罗马名医盖伦倡导实证医学,重视实验,他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强调疾病局部定位。‎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西方医学发展很快,在诊断方法上有听诊、叩诊,治疗方法上麻醉术的发明以及外科手术技术进步。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来华传教的基督教医师越来越多。中国也现了些新的医学著作如《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也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李鸿章提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于医学岂曰小补。则君嚆矢(hāo shǐ,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行者)之功,其寿世寿人,讵可量欤?”‎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医学发展出现新状况的原因。(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臣民观是东方社会中独特的政治价值心理,也是遍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观念。它的形成源于政治,强烈的封建等级严格固化了所有人的身份,臣民观念又束缚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们不能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只需做一个安分守己的顺民义务,最终使整个社会安于此种政治思想模式。‎ 材料二 关于公民概念,在中国古代完全没有,实为西方舶来品。17至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天赋人权与主权在民等思想广泛传播,公民概念开始进入国人视野。1902年康有为发表《公民自治篇》,认为“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梁启超也为其作按语注,对公民做了以下解释,“公民者自立,而非立于他人也;负担国税之权利义务,非捐得此名以为荣也。”‎ (1)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臣民观形成的古代社会因素,并说明臣民观在明清时期所导致的社会后果。(8分)‎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公民内涵,并解释中国产生近代公民概念的特殊社会环境。(6分)‎ ‎29.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1) 依据材料一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6分)‎ (2) 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的变化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5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BACAC 6-10 AABBC 11-15 DCACA 16-20 DDBAB 21-25ACBAA ‎【非选择题】‎ ‎26.【答案】(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差异: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神学或专制统治为目的,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出发点;近代西方人文精神注重人的解放。而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缺乏对人身自由与平等的研究。‎ 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解放。‎ ‎27.【答案】‎ (1) 特点:古代中国:注重医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辩证论治;注重从整体、系统进行宏观医治与研究。古代西方:以解剖学和生理学为基础;倡导实证,重视实验;强调局部定位与医治。‎ (2) 原因:西医自身的进步;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传教士的作用;新式学堂的推动;开明官员的推动。‎ ‎28.【答案】(1)封建专制集权体制,封建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封建儒学礼教传统的熏陶。‎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禁锢市民化人性而民主进步启蒙思想受挫,中国始终被束缚于封建农耕时代。‎ ‎(2)内涵:具备独立人格,享有民主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平等,爱国精神的义务。‎ 社会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政治学说传播下西学东渐的思想解放趋势,西方殖民侵略下拯救民族危机与实现民族复兴。‎ ‎29.【答案】(1)发展: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2)意义: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