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2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4分)‎ ‎1.《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 A.种植经济的出现         B.采集经济的出现            ‎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畜牧经济的出现 ‎2.《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土地私有制确立       B.铁犁牛耕的运用 C.赋税制的改革         D.井田制度的瓦解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再到利用自然力的过程。下列农业生产工具最能体现与农业生产动力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是(    )‎ ‎①牛耕      ②翻车      ③筒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善于积累经验 D.提倡精耕细作 ‎5.《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6.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 A.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B.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 C.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    D.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 ‎7.元代著名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8.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A.经营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变化 ‎ ‎9.《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该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10.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C.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11.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C.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12.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13.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14.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5.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C.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D.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16.我国古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是(    )‎ A.元代 B.南北朝 C.东汉 D.唐朝 ‎1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18.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 A.“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 D.“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 ‎20.有学者指出,称1945年至1991年的美苏关系为“冷战”,是很准确的。但是,现在称其为“长时期的和平”,也是符合事实的,这体现出美苏关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  ) ‎ A.由二者的意识形态和武装力量实力决定的 B.导致美苏两国不同利益诉求 C.建立在二战期间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 D.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长期和平 ‎21.“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 A.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B.“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2.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的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尔。‎ ‎——《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 材料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一个什么特点?(2分)‎ (2) 结合材料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B C D D D B C D B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D D A B D A B A A B B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4月考试 历 史 试 题【答案】‎ ‎23.‎ ‎(1)特点:脆弱性(或易破产)。(2分)‎ ‎(2)原因:国家赋税的沉重;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自然灾害。(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