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林州一中2018级高二下3月调研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当看到电视剧中出现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场景最早出现在( ) A、努尔哈赤统治时期 B、皇太极在位期间 C、康熙帝亲政时期 D、雍正帝在位时期 答 案 D 解 析 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主要是雍正时期为了用兵西北而设立的,当时主要是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设立以后,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不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也不是皇太极时期,更不是康熙皇帝时期,故选D。 2.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 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的儿子 答 案 B 解 析 B,正妻所生的大儿子,正确; A,妾所生的是庶子,排除; C,妾所生的三儿子不能继承,排除; D,嫡长子继承制,排除。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 案 B 解 析 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秦始皇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上,大权独揽。所以B符合题意。 4.与公民法相比,万民法的优点表现在( ) ①万民法广泛适用于罗马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②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③万民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④万民法因解决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而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 案 B 解 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的出现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④错误,ACD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 5.梭伦改革最符合新兴工商业考阶层利益的措施是( ) A、公民大会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B、建立陪审法庭 C、确立财产等级制 D、废除债奴制 答 案 C 解 析 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多寡取代以血缘为划分标准,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新兴工商业阶层参与政权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梭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不是最有利于新兴工商业考阶层利益,排除; D项有利于奴隶利益,排除。 6.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指出:参与政治要花费时间,有些雅典人能从事政治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的谋生压力不如多数人那么大……像雅典民主这样的政治制度,如果没有奴隶和外来剥削是否还能起作用,这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表明( ) A、直接民主被间接民主取代有其必然性 B、雅典民主制度是全体城邦居民的民主 C、政治制度的运作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D、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根源于对外侵略 答 案 C 解 析 “参与政治要花费时间,有些雅典人能从事政治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的谋生压力不如多数人那么大……像雅典民主这样的政治制度,如果没有奴隶和外来剥削是否还能起作用,这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明政治制度的运作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故C正确。 7.美国制定的 1787 年宪法规定,必须经人民投票决定的有( ) ①具体的法律 ②总统的产生 ③众议员的产生 ④最高法院法官的确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 案 C 解 析 ②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正确; ③众议员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故正确; ①具体的法律通过由相关的司法部门,故排除; ④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任命,故排除; 故选:C。 8.托克维尔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 A、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B、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侧重社会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D、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 答 案 A 解 析 法国大革命深受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联邦制的影响,《人权宣言》将启蒙思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以及亚洲和中国的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只研究和考察法国,永远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可知,托克维尔认为要理解法国大革命,必须研究法国大革命与其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因此,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9.如果让你按照下图中的史实续写历史,那么,正确的表述应该包括( ) ①“临朝不理政”的君主出现了 ②资产阶级包揽了帝国中的全部军政要职 ③政府各部门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④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代议制诞生了 ⑤德国迈入了资本主义门槛 A、③⑤ B、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⑤ 答 案 B 解 析 从宪法的内容上可看出,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深厚的专制色彩,故④正确; 根据所学,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和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故⑤正确; 根据图片内容分析可知,这是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巴黎的凡尔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之后颁布了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国家政权主要由容克贵族掌握,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有权统帅军队并任命军官。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但帝国贵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有否决权。因此①②③错误; 因此B项正确。 10.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D、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答 案 D 解 析 D,作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为了保护肮脏可耻的交易,实际上只看到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没有看到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正确; A,材料中明显讲到这属于不正义的战争,错误; B,材料是对英国发动战争进行批判,而不是辩护,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中国反侵略的支持的意思,错误。 11.纪录片《大国崛起》里说:在 20 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列强在华设厂开矿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答 案 C 解 析 从材料中 20 世纪列强集体亮相,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当时最严重的后果,故选:C。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 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 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 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 答 案 B 解 析 B,材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正确;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不出主要是通过人民主权来反对君主专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体,体现不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错误; C,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不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错误; 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错误。 13.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 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的发展特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其中“空想到科学”指的是(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建立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十月革命 答 案 D 解 析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该项符合“由空想到科学”,故A项错误; 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尝试,它体现了材料中的“由理论到实践”,故B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 1921 年,和题意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崭新道路,故D项正确。 1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哪些方面证明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①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途径 ③夺取中心城市是取得政权的唯一道路 ④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取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 案 B 解 析 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证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途径,打破了资本主义统一天下的局面,说明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取代,故①②④正确; 无产阶级要采取何种方式夺取政权取决于各国的特殊国情,因此夺取中心城市是取得政权的唯一道路说法措施,故③错误,故B项正确。 1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 案 C 解 析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国家权力。故C项正确; A项,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并未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故A项错误; B项,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故B项错误; D项,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 16.1982 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 A、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确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答 案 A 解 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到 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该职权被人民代表大会取代,因此“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A项正确;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建立是在 1982 年,故B项错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是在 1949 年,在两次国共合作之后,故C项错误;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 1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和平发展两大主题,我国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它体现了我国对外关系的( ) A、平等互利的原则 B、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独立自主的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 案 C 解 析 题目中指出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实行的不结盟政策,体现出的是我国的对外关系的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原则,所以选C。 18.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 案 D 解 析 A表述不全面,B“世界大国”的表述不妥,C在材料中未涉及,根据排除法,D符合题意。 19.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是( ) ①18 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 案 C 解 析 18 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是在 1763 年,故①正确; 根据雅尔塔体系,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故②正确; 从材料信息出发,结合所学进行判断,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是在六七十年代欧日的崛起,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成立于 1989 年,它的成立是区域化趋势增强的一个表现,因此③叙述有误,排除; 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多极化趋势加强,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C。 20.“德意志统一”与“两德合并”是人们对近代以来德国两次统一的习惯性称谓。这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 ) A、东部地区被西部地区合并 B、促成欧洲格局重大变化 C、经济需求决定了统一进程 D、确立联邦议会共和体制 答 案 B 解 析 “德意志统一”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受到了影响。“两德合并”则加速了两极格局的瓦解,由此可以知道,两次统一的共同点是都促成欧洲格局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21.汉语是一种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书面语,各地区的中国人所说的方言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不妨碍交流,这为中国的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这反映出( ) A、汉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B、汉字使中国语言文字多样性减弱 C、汉字是中国统一的决定性力量 D、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 答 案 D 解 析 材料“汉字……为中国的统一和历史连续性提供了一种重要力量”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故选D。 22.“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 ) A、春秋战国变革时代 B、儒道法融合的思想 C、各派对社会的诉求 D、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答 案 D 解 析 题干材料依次反映的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面对划时代的变革,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这些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呈”,D项符合题意。 A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B项融合的思想材料无从体现; C项表述不符合“突出特征”。 23.郭沫若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明确指出,《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的诗歌有十多首,比如《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叙述了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说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农业生产受到重视 C、农业技术相当发达 D、浪漫主义是文学主流 答 案 B 解 析 根据题干中“《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的诗歌有十多首,比如《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叙述了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分析可知,《诗经》中出现描述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诗篇,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 24.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根本原因在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适应了加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D、配合了“无为而治”的需要 答 案 A 解 析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都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所以能够为汉武帝所采纳,故选A。 25.东晋顾恺之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下列哪一幅画是他的名作( ) A、 B、 C、 D、 答 案 C 解 析 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故选C。 26.明末小说主人公的社会层面十分广泛,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都能成为小说的主角。这反映出明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D、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 案 C 解 析 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 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B项错误; 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A项错误; 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故D项错误。 27.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实用性强,水利工程、天文历法、机械、纺织、印刷等都有所发展,却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文化重人际关系轻自然探索 B、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C、儒学教育注重培养科学人才 D、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科技交流 答 案 B 解 析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其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8.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下列哪一部不是他的作品( ) A、《神曲》 B、《哈姆雷特》 C、《威尼斯商人》 D、《罗密欧与茱丽叶》 答 案 A 解 析 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是莎士比亚,《神曲》是但丁的作品,故选A。 29.怀特海说过“17 世纪是一个天才的世纪,是一个群星灿烂的世纪”。下列哪项科技成就诞生于 17 世纪( ) A、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B、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答 案 B 解 析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 1687 年首次出版,B正确; 1831 年达尔文出发做环球考察,1842 年他写出了《物种起源》的详细提纲,1858 年《物种起源》的写作正式完成,1859 年 11 月《物种起源》成书出版,排除A;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 年提出“广义相对论”,排除C; 1530 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排除D。 30.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夫!”这反映当时( ) A、华夷观念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已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 C、清政府不善于学习资本主义思想 D、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 答 案 D 解 析 材料“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体现的是清政府对《海国图志》并不重视,强调的是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D正确; A不符合史实; 材料中未涉及洋务运动,B排除;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 二、综合题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分别列出图一与图二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名称与正式创立的朝代。(2分) 答 案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解 析 本题主要考査秦代和唐代的中央机构的变迁,依据图示和教材内容不难看出答案,即图一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图二反映的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 (2)图三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在什么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四中的中央机构是谁设置的?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 答 案 变化: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皇权。 雍正帝 主要影响: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 解 析 考査明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从图中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而没有再经过宰相这一环节,就可得出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结论,这表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最终得到解决。第二问从图片中获取军机处的有效信息便可对照教材找出答案,其作用是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请找岀图一到图四中央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所呈现的规律。(2分) 答 案 规律: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解 析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再结合教材所学可以得出,材料中从三公九唧制度到省六部制再到内阁制、军机处的设置均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同时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的自主权日益弱化。 32. (16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大事记 材料二 从 1840 年至 1949 年的 109 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的剧烈变化不仅经历了由于帝囯主义侵略和封建腐败统治的双重作用,不断向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并且“沉沦”到“谷底”,更经历了冲出“谷底”,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向上发展,进而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魔影,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的历程。 — —王伟光 材料三 这个深渊的“底”在哪里?底就在 20 世纪头 20 年……因为是“谷底”,所以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到“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 —张海鹏 (1)据材料一找出 1840 至 1900 年,“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腐败统治的双重作用”使中国不断沉沦的四个主要事件,并选择其中一件事分析其影响。(6分) 答 案 帝国主义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封建腐败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扼杀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 示例:鸦片战争,英国等侵略者通过《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中国开始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 析 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大事记可以找出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腐败统治的双重作用使中国不断沉沦的四个主要事件: 帝国主义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封建腐败统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扼杀戊戌变法、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据以上所给的事件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即可。 (2)结合所学,列举“谷底”时期,中国“沉沦”和转机”的六个主要事件或现象。(4分) 答 案 沉沦: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转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无产阶级发展;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解 析 无 (3)据材料一找出 1921 年以后,使中国冲出“谷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魔影的四个主要事件,并选择其中一件分析其影响。(4分) 答 案 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新中国成立。 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其影响且正确 示例:中国共产党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解 析 1921 年以后,使中国冲出“谷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魔影的主要事件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新中国成立,从中任选四个即可,选择其中一件结合事件的背景分析其影响。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2分) 答 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遭受列强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答案不唯一,表达出双重性即可。) 解 析 无 33.(14分分)材料一 早在庆历变法时,欧阳修和范仲淹就提出改革考试取士制度,目标与王安石相似。王安石于是在变法时规定: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 —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二 对此,司马光上疏指出:“……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就文学之中,又当以经术为先,辞采为后……神宗皇帝深鉴其失,于是悉罢诗赋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 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赞同)已者取,异已者黜(罢黜)。使圣人坦明之言,转而陷于奇僻;先王中正之道,流而入于异端……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举措的主要特点。(不得摘抄材料)(8分) 答 案 主要特点: 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 突出儒学的作用; 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 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 解 析 由材料“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可得出考试由死记硬背到面向实际应用; 由材料“整顿太学,亲自编写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可得出王安石改革考试取士制度举措突出儒学的作用; 由材料“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以直接为官”可得出淡化考试与做官的必然关系; 由材料“设立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委以重任”可得出重视教育的专门化和改革人才培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考试取上制度的观点。(6分) 答 案 观点: 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 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 解 析 由材料“凡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文学为后。……百世不易之法也”可得出王安石肯定考试取士改革中,突出道德、经术、策论的重要作用; 由材料“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可得出司马光否定王安石以自己一家之说,废除五经六艺的做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