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佛山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1.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 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 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 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 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答案】B 【解析】 A项不符合史实,西汉时期察举制就是举荐选官;B项正确,由“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到“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可以看出把私人的下属变成公职,以此加强专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说法错误,当时没有废除贵族政治;D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户籍管理”。 2.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的强大,虽不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但也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的土地归田庄所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自给自足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田庄还不足以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选项C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3.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B. 封建宗法制被破坏 C. 儒学影响史书撰写 D. 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可知《高祖、太宗实录》是为李世民进行玄武门之变进行辩论,是儒家忠君思想的体现,C选项符合题意。仅从《高祖、太宗实录》记载中不能得出宣武门之变的真相,A选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宣武门之变前夕的历史叙述,此时还未发生,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原则遭到破坏,B选项排除。天文观测水平较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4.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 防止官商勾结 B. 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工商业者出身的人不可授官,朝贤君子可授官),题中材料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题中材料也没有体现AC两项。 5.下表是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货币形式 百分率(%) 新的货币形式 银币 中国银元 9.6 外国银元 43.4 铜币 新铜币 5.9 纸币 银两票 1.7 银元票 2 铜钱票 4 外国钞票 4.4 旧的货币形式 银锭 14 铜钱 15 ——据【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 C. 中国融人世界市场 D. 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以外国银元为主,说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A项中的“完全解体”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表格不能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B项错误;题干表格只是反映1910年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形式,体现不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压制,D项错误。 6.下表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 织机(架) 年产布(匹) 占总产量(%) 公营 23 185 22832 20.7 合作社营 37 179 22000 20.0 私营 50 150 12000 10.9 民间织户 20000 53334 48.4 合计 20514 110116 100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启动 C. 个体生产的效率仍较高 D. 官僚资本挤压私人资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既有一定的公有制经济,还有大量的私营和民间纺织户的存在,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经济之前由公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分析表格中民间织户的织机数量和年产布数量等信息对比其他经济成分的数据信息可知,个体生产的效率较低;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情况,与国民政府控制下的官僚资本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当工业主义发现世界被分割成许多小的经济单元时,它就通过两种方式着手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了……一个就是减少经济单元的数目,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另一个方式就是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以下不能印证上述材料中观点的是 A. 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 B. 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C. 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D.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睦邻友好, 和材料所述的两个方式无关联,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次王朝战争后建立德意志帝国实现了统一、世界贸易组织主张贸易自由,二者均属于消除各个经济单元之间的贸易壁垒的方式,所以选项A、D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属于扩大每一个经济单元的规模的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这表明在罗马境内 A. 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 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公元前3世纪,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伴随疆域的扩大,管辖人口的增多,原有的公民法已经无法满足处理不同民族、种族间的矛盾的需要,罗马公民侵犯外国人的利益是合法的却是不合理的,表明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故选C;公元前3世纪公民与非公民存在区别,A表述错误;公元3世纪万民法取代公民法,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 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 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10.英国史学界对1832年议会改革后的议员成分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工业、商业和知识界等“中等阶级”的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反映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A. 抑制了“中等阶级”的发展 B. 加速了贵族政治的瓦解 C. 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D. 使工业资产阶级控制了英国政权 【答案】B 【解析】 1832年议会改革最终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故A错误;而最后“中等阶级”议员,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约四分之一,使得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人数减少了,这是议会改革的成果,所以B符合题意;由于贵族(及其子弟)和地主议员占议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所以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1.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 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 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 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答案】C 【解析】 由“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可以看出农业文明体制与工业化矛盾;由“善于钻阵营空子的前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与当时生产力脱节而衰亡,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是苏联衰亡的原因,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立了工业化;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苏联的衰亡不是因为制度落后而是制度存在弊端与苏联发展不符。 12.下图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从1981年到2009年向各成员国提供贷款的情况(注:图中“其他”指的是贷款额低于112.95亿美元的国家的贷款总额百分比)。由此可判断该组织 A. 致力于消除国际性贫穷 B. 促进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C. 消除了成员国贸易壁垒 D. 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成果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国际组织主要提供给发展中国家贷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指世界银行,世界银行贷款给成员国,有助于推动其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故A项正确;B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排除;C项是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从表格中分析出该组织的相关特点,从而判断出该组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第Ⅱ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从内部而言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在古代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纳贡是古代中国人唯一承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形式。中国周边属都要对中国进行朝贡包括纳税、进贡方物等等。对此类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朝贡国向明朝称臣采用明朝年号年历等;明朝政府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有些朝贡国在王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逆现象以及不守华夏礼节等问题,明朝政府多以发布谕令并遣使责问,同时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 ——据陶继波《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等整理 材料二 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印西西里行省)的管理,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从而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公元前227年,罗马国家的首批行省总督上任,标志着罗马行省管理体制正式建立,到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时,地中海世界的施大多数地区都建立了罗马行省。后来随着罗马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行省居民取得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公民权,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摘编自朱景文《古代中国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特征,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和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模式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种模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和等级性;以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为原则。评价:朝贡制度是宗藩体系下古代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主要外交形式,是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基本保障;朝贡体系在国际秩序维持中的有益经验对于当下东亚地区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不同之处: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主要是依靠军事征服来维持,而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则是通过和平主义方式进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以经济掠夺为目的.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互利性;罗马及其行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等级制向平等关系的转变,中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原因:古罗马军事实力强大、商品经济发达、罗马法不断完善;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农耕经济发达。 【解析】 【详解】(1 )特征,根据材料“朝贡制度始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可知,中国的朝贡贸易体系存在的时间悠久;根据材料“朝贡中国各封建王朝也给予了相当丰厚的回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朝贡制度是索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因此其特征之一是具有较强的政治隶属性和等级性;根据材料“对‘却贡’等行为进行动诚和惩罚,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可知,以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为原则。评价,根据材料“从外部而言则是中原王朝对本国以外其他藩属国及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中国与外国各国联系交往的基本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朝贡贸易体系中中国坚持不干涉朝贡国内政与和平主义的原则,这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不同,根据材料“开启了赤裸裸吞并被征服地区的领土并削被征服民族的霸国强权政治的先河”“而不是粗暴地干涉其内政”可知,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主要是依靠军事征服来维持,而中国古代的朝贡关系则是通过和平主义方式进行;根据材料“俨然是一副大国统治者的模样它拒结给予西西里行省‘平等盟员’的身份与权利,而是公然室称西西里行省是‘罗马国家的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的行省制度以经济掠夺为目的,而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互利性;根据材料“直到公元212年所有罗马居民都取得了公民权这样所有罗马行省的居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及其行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等级制向平等关系的转变,中国与朝贡国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41年,第一个罗马行省西西里行省建立。罗马对第一块海外领土”可知,古罗马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对外扩张的结果;根据材料“法律上则是罗马法在市民法和万民法统一以后,逐渐成为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罗马法的不断发展,推动古罗马的行省制度发展重要动力。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中国长期以来有先进的文明、强盛的国家实力,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杷《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衣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力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变迁及解读: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大清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 然后根据材料中三个不同时时代的国歌进行具体性分析体现的不同时代特色,“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是清政府的国歌,体现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维护大清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歌,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歌曲,主要任务是抗日救亡。 【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15.材料 魏文帝(曹玉)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逃用不尽人オ,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那皆置中正,以定其。择州邓之贤有识基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有刺:部ロ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并,不拘户ロ。…其富行修者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別下降之。(《通典・选举》)清代历史学家赵異在评价建晋九品中正时写道:“九品訪人,中正。掲(居)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即当途(当朝为官)之昆弟。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网,有世及之業,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极。” ——赵冀《廿二史札记》 (1)根据材料括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筒评九品中正制。 【答案】(1)特点:曹魏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由中正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以才学为主要标准,不问出身;根据表现实绩,可升降个人评定等级;后期暴露出只重视门第,忽视德才的弊端。 (2)评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前期打破门第,唯才是举,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有利于各阶层青少年积极上进;后期以门第出身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使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魏文帝(曹丕)延康元年…州那皆置中正,以定其…择州郡之贤有识基者…其富行修者则升进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九品中正制产生、标准规则及蜕变进行分析阐述。 (2)结合所学从九品中正制前期及后期的内容结合所学从人才选拔、选官制度发展、激发青年及以不足进行分析。 16.材料 20世纪初,西方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面积是沙皇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连荷兰、比利时、葡蔔牙这几个小国占有的殖民地都超过德、美、日三国殖民地的总和。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ー国参域,涵盖6大15亿人ロ,约占世界人ロ的3/4;就方动项兵力7000万,占男劳力的50%,死亡13100万,伤残、失琼者2000多万;老百姓死亡人数更逝过军人,仅做国就达2800万人,相当于人口的18%;军費和经济損失达2700化美元。近百年经济发展成果化为灰烬 ——选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资源和市场的斗争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扩充军备;西方仍然奉行武力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和矛盾的法则。 (2)影响:冲击和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交战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摧毁了西方近百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了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战后国家关系的调整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了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利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殖民地最多…葡蔔牙这几个小国占有的殖民地都超过德、美、日三国殖民地的总和”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争夺、军事竞争及国际争端解决方式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双方动用兵力7000万,占男劳力50%,死亡3100万…军费和经济损失达2700万美元。近百年经济发展成果化为灰烬”结合所学从对世界和平、交战国损失、国际秩序及十月革命爆发背景进行分析阐述。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答案】(1)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解析】 【详解】(1)据材料“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概括得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据材料“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可得出 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据材料“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1967年氢弹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信息得出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而中国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加之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必须加强核武器的研究以巩固国防,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故可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