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四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科技(课件)(共45张PPT)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课程标准 】 1.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 ,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 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 说明其艺术成就。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 【 考纲要求和解读 】 1. 科技成就 : 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 但至近代落后于世界 , 在高考命题中很少单独命题 , 一般结合世界近代科技命题 , 如 2014 年第 40 题 , 预测本届很难有命题出现 , 复习方向 : 识记主要科技成就 ( 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 );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及特点。 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 文学成就 ;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 古代中国文学和艺术在全国新课标高考命题中考查过书法和宋代文学。从全国各地命题趋势和考查方向上看 , 主要侧重于文学和艺术 (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法、绘画、戏剧等 ) 成就和特色、文艺反映的时代感。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1.(2018· 新课标 Ⅲ 卷文综历史 ,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 《 神农本草经 》 大约成书于汉代 ,《 唐本草 》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 , 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 , 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 答案 】 B 【 解析 】 由材料“ 《 唐本草 》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 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 , 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 《 本草纲目 》, 由朝廷颁行”可知 , 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 , 由此得出 , 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B 符合题意 ;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 , 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 ,A 不正确 ; 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C 不正确 ; 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 ,D 不正确。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2.(2018· 全国 Ⅱ 卷文综历史 ,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 , 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 ,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 , 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 甚至“演戏必请昆班 , 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 , 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答案 】 D 【 解析 】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 , 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 , 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 , 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 , 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 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 体现了社会等级分明 , 故选 D 而排除 C; 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 , 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 , 与题意不符 ; 排除 A;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 , 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 , 排除 B 。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2017· 新课标 Ⅲ 卷文综历史 ,24) 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 , 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 ,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答案 】 A 【 解析 】 从图片上可以看出前一个文字的笔划比较繁琐 , 后面的比较简单 , 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 , 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使用文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而造成的笔划的简省 , 所以出现了这种现象。它是主要因素。 D 项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 它是干扰项 , 其他两项是无关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服务的 , 变法并未涉及文字的演变问题 , 所以排除 C 项。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是有些变化的 , 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字体简化的原因 , 它对字体由繁到简的变化影响不大 , 并不是字体简化的主要原因。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 ” 的推行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4.(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Ⅱ,24) 下图为三国曹魏 《 三体石经 》 的残片 ,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答案 】 B 【 解析 】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 , 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流行状况 , 故 C 项错误 ; 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 , 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 , 故 D 项错误。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5.(2016· 新课标全国卷 Ⅲ,26)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 , 认为其“仅得成书 , 无丈夫之气” , 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 , 于是连西州 ( 今吐鲁番 )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 是因为 (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答案 】 C 【 解析 】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 ; 从“无丈夫之气” , 到“尽善尽美” , 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赢得地位的重要原因 , 故选择 C 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是不会“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价 , 故 A 项错误。 B 项说法过于绝对 ,D 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 , 排除 B 、 D 项。 第二部分: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6.(2015· 江苏单科 ·3) 景帝时 , 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 天子大悦 , 飘飘有凌云之气 , 似游天地之间” ,“ 言语侍从之臣 …… 朝夕论思 , 日月献纳”。成帝时 , 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 , 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 答案 】 C 【 解析 】 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 , 汉赋辞藻华丽 , 手法夸张 ,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 与“武帝时”相符 , 故 A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 武帝时 ……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 天子大悦”“侍从之臣 …… 朝夕论思 , 日月献纳”“成帝时 , 奏御者千有余篇” , 表明为统治者服务 , 故 B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 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 , 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 , 故 C 项说法错误 , 符合题意 ; 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 , 故 D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汉字和书法 1. 汉字 起源 :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成熟 : 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还有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统一 : 秦朝统一使用小篆。 2. 书法 魏晋 : 书法开始形成。原因是汉末的社会危机形成一群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 , 他们追求个性 ; 同时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代表有王羲之 《 兰亭集序 》 。 隋唐 : 草书狂放不羁 , 代表人物有张旭、怀素 ; 楷书注重法度 , 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 ( 颜筋柳骨 ) 。原因是王朝鼎盛 , 政治经济繁荣。 宋代 : 追求个性而忽视法度 , 追求有意无法。代表为号称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原因是宋代重文 , 市民阶层兴起 ,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明清 : 强调个性化的创造。代表 : 祝枝山、文徵明。原因 : 商品经济发展 , 社会生活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3. 书艺的演变历程 刻画字符 ( 新石器时代 )—— 甲骨文 ( 商代 )—— 金文 ( 商周 )—— 小篆 ( 秦朝 )—— 隶书 ( 秦汉 )—— 楷书 ( 三国 )—— 草书 ( 汉 )—— 行书 ( 东汉 )( 字体见下图示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4. 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 , 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 例题 】 1.(2015· 广东文综 ·12)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 “( 官员 ) 奏事繁多 , 篆字难成 , 即令隶人 ( 即胥吏 ) 佐书。”据此推断 , 该字体是 ( ) A. 小篆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 答案 】 B 【 解析 】 依据材料“ ( 官员 ) 奏事繁多 , 篆字难成 , 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 , 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 , 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 , 难以完成 , 故让胥吏修改 , 遂成“佐书” ( 隶书 ), 隶书去繁就简 , 字形变圆为方 , 笔画改曲为直 , 更便于书写 , 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2 .(2013· 江苏高考 ,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 , 到笔画详备的楷书 , 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 , 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 答案 】 D 【 解析 】 依据所学知识 ,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 , 故 A 说法错误 ;C 项说法错误 ;B 项应是草书。从材料中甲骨文与楷体汉字的对比可以看出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故选 D 。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劓 甲骨文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3.(2013· 高考山东基本能力 72 题 ) 下图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 , 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A.“ 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B. 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 , 风格质朴 C. 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D. 小篆字形规范 , 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 答案 】 C 【 解析 】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应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故 C 项的表述错误 ; 其他三项的表述均与史实相符。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二、绘画艺术 1. 魏晋以前 : 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 , 画风质朴 , 以人物画为主 , 有岩画、帛画等。 2. 魏晋时期 :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 , 出现了文人画 , 注重以形写神。代表人物有顾恺之的 《 女史箴图 》 等。 3. 唐代 : 体现雍容华贵的画风 , 代表是吴道子的 《 送子天王图 》, 被誉为“吴带当风”。 4. 宋代 : 文人山水画兴起 , 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原因是文人阶层壮大 ; 理学的形成 ; 文化的普及。代表 : 南宋马远的 《 山径春行图 》 、夏圭的 《 山水十二景 》 。宋代民间风俗画发展迅速 , 代表人物有张择端的 《 清明上河图 》 。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 城市经济繁荣 , 市民阶层壮大。 5. 明清时期 : 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民间绘画兴盛 , 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 例题 】 1.(2017· 江苏卷文综历史 ,5)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 , 追求 “ 得意忘形 ” , 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 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 答案 】 C 【 解析 】 文人画最大特点是注重意境描述 , 材料 “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 说明文人画是人的主观情感和绘画的情境交融在一起 , 故 C 项正确。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诗画合一不是文人画的特点 , 故 B 项错误 ;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 , 故 D 项错。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2.(2011· 安徽卷文综 ,13) 下图为苏轼的 《 枯木怪石图 》, 有评价说 , 枝干“虬 (qiú, 盘曲 ) 屈无端倪” , 石“亦怪怪奇奇 , 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 A.“ 意存笔先 , 画尽意在” B.“ 笔才一二 , 像已应焉” C.“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D.“ 以清雅之笔 , 写山林之气” 【 答案 】 A 【 解析 】 题中评价和 A 项所言一致 , 都是中国国画 ( 写意画、文人画 ) 的特点。 B 项是人物画的特点 ;C 、 D 是山水画的特点。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3.(2013· 四川高考 ,1) 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 A B C D 【 答案 】 D 【 解析 】 根据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可知 ,A 项为行书 ,B 项为隶书 ,C 项为小篆 ,D 项为草书 , 只有 D 项符合“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标准。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三、戏曲 1. 起源 : 原始社会的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源头。 2. 发展 : 宋代南戏已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其特点是由民间创作 , 贴近百姓生活。 3. 成熟 : 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代表人物有元曲四大家 : 关汉卿 (《 窦娥冤 》) 、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 高峰 : 京剧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 (1) 形成 : 道光年间。徽剧和汉剧融合 , 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2) 发展 :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 出现“同光十三绝”。 补充 : 京剧常识 : 生 —— 男扮演者 ; 旦 —— 女扮演者 ; 净 —— 花脸 ( 红色 : 忠勇正义 ; 黑色 : 刚正果敢、粗犷豪迈 ; 白色 : 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 丑 —— 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 , 属喜剧色彩。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 例题 】 1.(2018· 江苏卷文综历史 ,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 :“ 曲之体无他 , 不过八字尽之 , 曰少引圣籍 , 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 , 不过四字尽之 , 曰雅俗共赏。”这说明 , 元曲 ( ) A. 贴近生活 , 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 , 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 , 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 , 包罗万象 【 答案 】 A 【 解析 】 “ 少引圣籍 , 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 , 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 比较接近民众 , 贴近生活 , 人们容易接受 , 故 A 项正确 ;“ 寄情山水 , 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 , 故 B 项错误 ; 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 句式整齐 , 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 , 故 C 项错误 ;“ 内容丰富 , 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 , 故 D 项错误。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2.(2013 年高考全国 Ⅱ 卷 28 题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答案 】 B 【 解析 】 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 , 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 , 以显示剧中人物特征。这一形式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故选 B 。 A 、 C 均与史实不符 ; 脸谱并未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 排除 D 。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3.(2011 年福建卷文综 17) 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 , 其中准确的是 ( ) A. 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 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 元末初创 京城献礼 声名鹊起 D. 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 答案 】 A 【 解析 】 B 项错在“戏剧之祖” ;C 项错在“元末初创” ;D 项错在“康乾京化”。乾嘉落户是指在乾隆、嘉庆年间落户于北京 , 同光扬名是指在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鼎盛期 , 民族瑰宝是指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 故选 A 。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四、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 先秦 : 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 诗经 》 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品 《 离骚 》 。 《 诗经 》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 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 ;《 离骚 》 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 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2. 汉朝 : 汉赋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 , 描绘了两汉“大一统”局面下恢弘气势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等。 3. 唐朝 : 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繁荣的原因 : (1) 唐朝国家统一 , 政治制度成熟完善。 (2) 经济繁荣 , 国力强盛。 (3) 科举制的推动。 (4) 统治者重视。 代表人物 : 李白 ( 诗仙 ), 浪漫主义诗人 , 诗歌体现了盛唐繁荣景象 ; 杜甫 ( 诗圣 ), 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 其诗称为“诗史” , 体现了唐代战乱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 白居易 , 批判现实主义诗人。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4. 宋朝 : 宋词创作繁荣。原因是 :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 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 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 统治上层支持并参与创作等。代表人物 : 豪放派 : 苏轼、辛弃疾 ; 婉约派 : 李清照、柳永。 5. 元朝 : 散曲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原因是元朝建立后 , 汉族文人升迁无望 , 借散曲抒发愁闷情怀。代表人物 : 关汉卿、马致远等。 6. 明清 :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 , 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 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 , 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代表作品有 《 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 》 等四大奇书 , 还有“三言”“二拍”等短篇小说等。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 例题 】 1.(2017· 北京卷文综历史 ,14)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 , 但在唐宋时期 ,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 “ 唐宋八大家 ” 提法出现后 , 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 , 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 , 正确的是 ( ) A. 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 答案 】 C 【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 , 唐宋时期 , 我国的思想和文学领域相对活跃 , 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突出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远没有明朝高 , 到了明朝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程度较高 , 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 ,C 正确。 A 说法夸大了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 B 说法中的 “ 决定 ” 说法错误。 D 说法中的 “ 更加全面 ” 不符合史实。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2.(2015· 四川文综 ,3)“ 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 , 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 , 原因可能有 ( ) ① 节奏感强 , 形式更为自由 , 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 , 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 , 贴近市民生活 , 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 , 风格多样 , 佳作迭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答案 】 C 【 解析 】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 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故①正确 ; 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 , 故②错误 ; 两宋时期 , 市民阶层扩大 , 生活水平提高 , 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 , 并且词曲能吟能唱 , 更能表达思想感情 , 故③正确 ; 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 , 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 , 故④正确 , 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3.(2015· 福建文综 ·16) 关汉卿在 《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 中 , 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 , 仗刀临流。曲中唱道 ,“ 大江东去浪千叠 …… 驾着这小舟一叶 ……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 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 A. 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 答案 】 C 【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 , 故 A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 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 , 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 , 故 B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 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 故 C 项说法错误 , 符合题意 ; 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 , 与苏轼的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风格类似 , 体现的是豪放派 , 故 D 项说法正确 , 不符合题意。 知识清单一 :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 造纸术 : 西汉发明了纸 ,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西方影响 :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 印刷术 : 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西方影响 :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3. 火药 : 唐代发明火药 ( 道士在炼丹时发明 ), 最早记载这一技术的是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 《 丹经 》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对西方的影响 :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 对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4. 指南针 : 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对西方影响 : 推动了远洋航行 ,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二、其他成就 1. 数学 春秋战国 : 九九乘法口诀 ; 筹算法。 东汉 :《 九章算术 》, 标志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 : 祖冲之圆周率。 2. 天文学 战国 :《 甘石星经 》 。 东汉 : 张衡的地动仪 , 提出地圆学说 ( 比欧洲早一千年 ) 。 唐朝 : 僧一行首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制成水运浑象仪。 元朝 : 郭守敬制成简仪 , 编制 《 授时历 》 。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3. 农书 : 西汉 :《 氾胜之书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 记载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北魏 : 贾思勰的 《 齐民要术 》,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 记载了北方农业生产经验 , 提出因地制宜和多种经营的思想。 元朝 : 王祯的 《 农书 》( 其中的 《 农器图谱 》 影响巨大 ) 。 明朝 : 徐光启的 《 农政全书 》, 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还记载了西方 ( 欧洲 ) 的水利技术。 4. 医学 西汉 :《 黄帝内经 》, 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 张仲景著 《 伤寒杂病论 》 系统阐述了“四诊法” , 是中医临床学的经典。作者被后世尊为“医圣”。 东汉 : 华佗自制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 明朝 : 李时珍的 《 本草纲目 》 体现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 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2017· 北京卷文综历史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 答案 】 C 【 解析 】 A 错在 “ 全面 ” , 以全概偏。 B 错在 “ 全社会 ” , 以全概偏。 D 错在 “ 解决了 ” ,“ 了 ” 是完成时 , 应改为 “ 有利于 ” 。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 《 本草纲目 》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 年京剧 《 定军山 》 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2014· 江苏卷 ) 据叶德辉 《 书林清话 》 , 五代后唐时 , 在宰相冯道主持下 , 开始将儒家 “ 九经 ” 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 至真宗景德二年 , 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 ”“ 真宗 …… 剧增至十万 ”“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 , 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 的信息 , 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 , 故本题选 C 项。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B 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 , 未涉及活字印刷 ; 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 , 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 , 故 D 项错误。 知识清单二 :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3.(2011· 江苏省单科历史 ) 据 《 与公肃甥书 》 记载 :“ 忆昔时邸报 , 至 ( 明 ) 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 版 ), 自此以前 ,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 A. 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 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 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 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 答案 】 D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突出强调了“邸报”“至 ( 明 ) 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 ( 版 )” 这一信息 ,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 , 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 , 所以 A 和 C 项是错误的 ; 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 , 排除 B 项 ; 战国有司南 , 指南针出现最早 ;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 ; 火药发明于隋唐 ; 活版发明于宋。所以答案选 D 。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一、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 科技上 :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 ,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 , 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2) 思想上 : 理学出现 , 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是为了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 , 实质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 ,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3) 文学上 ①宋代 , 词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 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 , 国家分裂。词人用词抒发对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的悲愤之情 , 宋代的诗词多反映了南北分裂的史实 ; 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 市民阶层扩大 , 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②元代 , 元曲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 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 , 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 , 如关汉卿借 《 窦娥冤 》 对社会进行的呐喊控诉等。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4) 书画艺术 ①宋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 , 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徵明等 ; 同时风俗画盛行 , 如张择端的 《 清明上河图 》, 典型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 , 城市经济繁荣 , 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②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 , 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2. 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1) 政治上 :①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元时期 , 理学兴起 , 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②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的地位比较高 , 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 ;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 推动了元曲的形成和发展。③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宋朝国家分裂 , 文学家多忧世之作 , 影响了两宋诗词歌赋的创作风格。 (2) 经济上 : 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级队伍的壮大 , 宋代文化顺应了市民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3) 科技上 : 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二、全面认识古代科技的发展 1.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 在科技内容上 , 实用性强 , 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索不够。 (2) 在研究方法上 ,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 , 缺少实验。 (3) 在分布上 , 主要集中于农业或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等。 (4) 从成就上 , 全面繁荣 , 长期领先于世界。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2.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 中国确立封建制度 , 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 社会相对稳定 ,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各民族互相学习 , 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 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 , 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 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推动了科技发展。 (7)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3.16~18 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 , 领先世界 : 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 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 ——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赞道 :“ 中国在公元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 , 特别在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但 16 世纪以后 , 中国科技发展却越来越滞后 ,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古代科技由领先而最终落后了呢 ?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1) 明清时期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 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2) 明清统治者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 压制手工业发展 , 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 , 禁锢了思想 , 窒息了学术氛围 ,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 , 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 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5)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念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 (6) 没有成熟的市场 , 缺乏产权观念等也扼杀了科技发明的动机。 总之 , 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其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第四部分:重难点精讲 三、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1. 明清时期 , 科学技术取得新成就 , 但发展逐渐落后。这一时期 , 集大成的总结性科技巨著相继问世 , 但与欧洲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相比 , 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2. 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一时期 , 理学和心学虽然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 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思想也在潜滋暗长。这是商品经济发展 , 封建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3. 市民文学进一步繁荣 , 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 红楼梦 》 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 揭示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史实。这是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成长和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在文学上的充分反映。 4. 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古典科技著作和大型类书、丛书的编撰 , 既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又预示着封建文化即将走到尽头。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1.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 , 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 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 , 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 A.《 诗经 》 B.《 老子 》 C.《 庄子 》 D.《 离骚 》 【 答案 】 D 【 解析 】 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诗经 》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主要反映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 , 与题干“幻想境界”“南方”等信息不符 , 故排除 A 项 ;《 老子 》 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 , 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与题干“比兴手法”“瑰丽的语言”等信息不符 , 故排除 B 项 ;《 庄子 》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 具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 与题干“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等信息不符 , 故排除 C 项 ;《 离骚 》 是屈原的政治抒情诗 , 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 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根据以上分析 , 答案为 D 项。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2.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 , 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 , 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 , 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 难度较低 , 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 , 北宋时代得以推广 , 所以 C 项说法正确 , 符合史实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 ;B“ 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 , 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 ;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 , 所以答案选 C,A 、 B 、 D 三项说法错误 , 不符合史实。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3. 有一首诗中曾写道 :“ 虚危之间针路明 , 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 , 差却毫厘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 ( ) A. 造纸术 B. 指南针 C. 火药 D. 印刷术 【 答案 】 B 【 解析 】 由“虚危之间针路明 , 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 , 差却毫厘短不灵。”可知描述的是在危险时刻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是十分精准的 , 所以选 B 项。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4. 《 说文解字 》 释读为 :“ 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 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 A. 甲骨 B. 丝帛 C. 竹木简 D. 石碑 【 答案 】 C 【 解析 】 这是一个象形文字 , 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 , 很容易选出答案 , 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 , 通俗地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第五部分:巩固与提升 5.( 清 ) 钱泳 《 履园丛话 》 卷十载“梨园演戏 ,…… 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 , 雅部即昆腔 , 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 , 统谓之乱弹班。”此材料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 , 最终导致下列哪一剧种的形成 ( ) A. 昆曲 B. 京剧 C. 杂剧 D. 散曲 【答案】 B 【 解析 】 雅部是指昆曲 , 花部指的是其他戏曲 , 故 A 项错误 ; 花雅融合推动了京剧的出现 , 故 B 项正确 ; 杂剧盛行于元代 , 故 C 项错误 ; 散曲盛行于元代 , 故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