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该材料反映了下列那个制度遭到了破坏? A. 礼乐制度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根据礼乐制度规定,“八佾”是天子可以使用的规格,但是诸侯却逾越使用,这是对礼乐制度的违背,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宗法血缘,排除B;郡县制在秦朝推行至全国,材料是孔子的言论,因此选项C排除;分封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2.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秦朝政体的本质特征是 A. 职位细化,各司其职 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九卿属于行政机构,但是其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的至上,故D符合题意。选项A、B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材料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唐代制度”“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可知“选拔人才的制度”指科举制,“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指三省六部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时代唐代不符,故排除。 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是指君主地位的至高无上,反映了“家天下”的特点;“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则是指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统治者可以通过科举制等选官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反映了“公天下”的特点。因此材料体现了“家天下”与“公天下”的共存。故B项正确。题干中“君主专制的刚性”有导致中央集权的极大可能,君主专制要求中央集权;而“官僚制度流动的柔性”并不足以促成地方分权,中国古代始终对地方权力的膨胀防范有加。故A项错误。皇权的至高无上指的是“君主专制的刚性”,未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表述的意思无关。故D项错误。 5. 中国古代统治者很重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汉朝主要实行世官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B. 魏晋南北朝时,才能、品德是主要的选官依据 C. 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庶族成为国家的支柱 D. 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答案】D 【解析】汉初实行世官制,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所以前三项均错误。故D正确。 6.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古代中国政治”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下列论文题目,其中有明显错误的是 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C. 《三省六部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 《论元朝行省制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行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D;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7. 清穿剧(以清朝为背景,现代人穿越到清朝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 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B. 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C. 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D. 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朝的康熙年间”若曦穿越可能看到的情景是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A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了丞相,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帝时期(在康熙帝之后)出现的,排除C。密折制度是由官员向皇帝密报的一种形式,普通人是不可能见不到的,不选D。 8.1896年法国商人在苏州进行投资,被认为也是合法的。其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协定关税的规定③《马关条约》 ④《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最早在中国取得开设工厂权利的是日本,在日本同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其他列强援引“一体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得到了这一特权。所以法国可以在苏州开设工厂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和《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因此①③符合题意,选项C正确;协定关税以及《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并没有关于设定工厂的规定,因此不是法国设厂的法律依据,因此选项A、B、D。 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A. 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 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 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 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答案】C 【解析】由条约内容“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知,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的开设工厂的权利,而且各项机器进口只交进口税,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秩序,但非主要影响,故排除A项。控制清政府的财政是在《辛丑条约》,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对关税的约定,和进出口无关,故排除D项。 10.1873年,一法国商人为买丝绸同一中国商人发生矛盾,失手将中国商人打死。对此法国商人的审判程序,主要应该依据 A. 《南京条约》 B. 《各国律例》 C. 法国法律 D. 大清律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外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规定在中国,外国人和中国人发生矛盾,外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由外国领事及其法律进行管理,C项符合史实。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 慈禧垂帘听政 B. 辛亥革命 C. 戊戌政变 D. 推翻伪满州国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选项B正确;慈禧垂帘听政、戊戌政变并未赶走皇帝,排除A、C;推翻伪满州国不符合题干中“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排除D。 12.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 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 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故选B。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CD项材料未体现。 13.《剑桥中华民国史》:“如果它(指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即幵始筹划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 B.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 中国共产党的右倾错误导致了“最后的决裂” D. 中国共产党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共跟国民党的合作是正确的,但在合作中也要保持警惕性,故选B;1921年中共成立,当时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运动,而且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排除A;“最后的决裂”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引起,排除C;中共成立初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中共革命理论和经验不足,所以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是不实际的,排除D 。 14.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革命的中心地区的转移 C. 中国革命性质的转移 D. 中国革命方式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红军长征使中共领导的革命中心地区由江西转移到了陕北,故B正确。 15.“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的歌词。该歌词反映的历史信息表明 A. 民族矛盾上升 B. 国共合作抗战 C. 中华民族的觉醒 D. 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C 【解析】依据 “东北松花江”、“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选项C正确;材料主旨的东北的沦陷,而非民族矛盾上升,排除A;国共合作抗战时间是从1937年开始的,材料中未反映出两党合作,排除B;日本全面侵华时间是1937年,材料中未体现出日本全面侵华的信息,只反映出日本侵略东北,排除D。 16.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准确推理的能力,题干中“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是解题的关键,突出了社会各阶层,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应该是《共同纲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制定的历史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性质,既行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又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能够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C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排除A;《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B;《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D。故选C。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改编这的首《回乡偶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A. 20世纪40年代中 B. 20世纪70年代初 C. 20世纪80年代初 D. 20世纪90年代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是祖国统一问题,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1980年以后两岸的交往才逐步被打破,1984年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时期台湾允许台胞赴大陆探亲,因此材料现象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选项C正确;20世纪40年代中,抗战结束,这时期依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台湾和大陆尚未分离,选项A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两岸关系僵持,炮击金门,因此选项B排除;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合题干中“最初”,排除D。 18.中国在对待台湾问题上一贯奉行决不妥协的政策。“决不妥协”是指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②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③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④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新时期以来,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凡是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①③④项的表述正确,第②项的表述错误。故选A。 19.新中国外交史上下列大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③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⑤中美签订上海公报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②⑤④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A 【解析】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签订上海公报,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③④⑤,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20.如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1972年外交高峰形成的原因是 A. 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 B.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结束 D. 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国迎来了建交高峰,选项B正确;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项A排除;1972年两极格局尚未结束,排除C;选项D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 21.台湾经济研究院董亊长江丙坤表示,“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进重要的基石。台湾同胞应该深刻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共同为两岸和平作出贡献。“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认同社会主义制度 C. 承诺实现和平统一 D. 认可“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项正确;“九二共识”没有涉及台湾方面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九二共识”没有涉及承诺实现和平统一、认可“一国两制”,排除CD。所以选A 22.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文中“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是 A.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是男人 B. 男人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C. 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D. 希腊男性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城邦“公民”定义的界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人就是城邦”揭示的是雅典城邦“公民”的内涵,即特指雅典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有政治权利,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3.苏格拉底因“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的罪名被判处死刑。反映了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公平性 B. 雅典法律的神圣 C. 陪审法庭人员素质低下 D. 雅典民主具有形式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死在雅典的民主政治,由于他批判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制度弊端而被判处死刑,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在程序上是合法的,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形式主义的错误,选项D正确;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不公平的,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雅典法律的神圣性,排除B;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不能说明陪审法庭人员素质低下,排除C。 24.下组图片所示人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血缘关系,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③伯利克利时期为保护公民的利益,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④伯利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按照地域划分选区,这一改革打破了血缘关系,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利执政时代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选项B正确;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陶片放逐法,选项A、C、D排除。 25.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保护弱者 B. 程序合法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答案】C 【解析】儿子不会因为父亲犯罪而承担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坚持了公正合理的原则,选项C正确;材料中对儿子的保护不能体现出对弱者的保护,因此父子关系面对的是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父子关系而言,因此选项A排除;材料未涉及审判程序,排除B;材料未体现证据的地位,排除D。 26.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律》和罗马法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秦统一六国后,《秦律》”、“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等,实际上考查《秦律》与罗马法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秦律》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的,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两部法律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秦律》,应排除;C项只符合罗马法,应排除;材料中的两部法律无法得出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结论,D项排除。故选A。 2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 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 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 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 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演变,为现实服务,体现了其与时俱进,是基于理性的选择,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对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罗马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故排除。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 28. “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以上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最可能是 A. 《东西方政治制度之比较》 B. 《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 《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 D. 《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论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议会之母”是指英国议会制度;“驴象之争”是指美国两党制;“一票共和”是指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民主的源头”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度;“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是指古罗马法律,因此选B。 29.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革命只是改变了议会的组织形式,但国王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B. 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发生变化,但是议会的地位在逐步降低 C. 革命之后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政权,两界的权力相互制约和平衡 D.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王权来自议会授予 【答案】D 【解析】“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体现了革命后议会地位的上升,国王权力受限,即国王权力来自于议会,选项D正确;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选项A排除;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B;革命后国王和议会地位不平等,两者不是制衡关系,排除C。 30.有人形容说:“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事情。”对这句话的理解,恰当的是 A. 议会拥有权力日益膨胀,主宰国家政治 B. 议会权力过于集中,致使政策左右摇摆 C. 表明议会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 D. 议会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专制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议会权力至上,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选项A正确;材料未体现政策摇摆,排除B;材料未提及内阁权力的上升,排除C;议会是民主制的产物,而非专制,排除D。 3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虽然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在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发展经济 B. 武力掠夺 C. 科技强国 D. 制度创新 【答案】D 【解析】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影响了资本主义代议制方式,秦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都属于制度创新,D正确。治国方面不是发展经济,也不是武力掠夺,科技强国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和C。 32.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有权审查行政和立法行为的是 A. 总统 B. 联邦法院 C. 国务卿 D. 国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联邦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有权审查行政与立法的行为,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33.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70年代法、德宪法的比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依据1875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并没有独自掌握国家大权,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而德国联邦议会的议长有皇帝任命的宰相担任,B项不正确;法国的总统掌握行政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C项是两国的共同之处;德国帝国议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排除D项。 34.有人说:“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根本原因是 A. 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还没有建 B. 资本主义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 C. 工人运动缺乏正确理论指导 D.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领导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法国并不存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客观条件”可以看出此题是考查的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巴黎公社失败是必然的,当时资本主义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还未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阶段,选项B正确;选项A从组织条件分析,选项C从思想理论条件分析,选项D从主观条件分析,这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35.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实质意义是 A. 巴黎公社的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C. 法国政府在巴黎地区出现政策失误 D. 近代以来巴黎--直有强烈的革命传统 【答案】A 【解析】马克思强调了巴黎公社起义具有特殊性,结合巴黎公社的时代背景,可知此时资本主义尚未发展到最高峰——帝国主义时期,无产阶级尚未成长到能够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的程度,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选项A正确;选项B未体现出“特殊性”,排除;马克思并未分析法国政府的政策,排除C;巴黎的革命传统不能解释巴黎公社的特殊性,选项D排除。 36.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列条件中最重要的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 英法空想理论的影响 D. 德国哲学的功劳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得以充分暴露,选项A正确;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之上,因此不是最重要原因,排除B;空想主义和德国哲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来源,是条件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D。 37. 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④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战后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军事方面,北约的成立。因此①②③正确。故选A。④解开了冷战的序幕,但不是美国冷战的政策。 38.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基础是 A. 反对法西斯主义 B. 谋求和平,民主 C. 两大阵营的对立 D. 美苏实力均势 【答案】D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国势均力敌,雅尔塔体制实质上是美苏两分天下,促成了冷战的局面,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选项A是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的基础,排除; 雅尔塔体系并未朝和平民主发展,因此选项B不构成其基础,排除;选项C是雅尔塔体系的结果而非基础,排除。 39.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A.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 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 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1969年前后,美国出现经济危机,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而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所以美国调整了与日本的关系。故选D。当时美国的政治重心是欧洲,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冷战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排除C。 40.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6外长2006年5月8日在纽约就伊朗核问题举行协调性会议。此前,中俄两国提出,英法提交的联合国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必须经过重大修改,否则不会得到两国的支持。该事件折射出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 A. 两极格局 B. 单极格局 C. 多极化趋势 D. 冷战格局 【答案】C 【解析】根据“中俄两国提出,英法提交的联合国有关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草案必须经过重大修改,否则不会得到两国的支持”可知,中俄两国在伊朗核问题方面有较大发言权,这体现了当前多极化趋势,选项C正确;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结束,排除A;材料未体现单极格局,排除B;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候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郡县之制会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管安……秦之所天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以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溢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 郡县之失,其专在.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地方长官上的不同,并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2)综合以上材料,分析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不同: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看法: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解析】(1)不同:联系材料并根据所学来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在用人上的区别。根据材料一中“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官员享有世袭权利,不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可知官员任命权收归中央政府辖制。看法:王夫之:由材料二中的“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其主张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由材料三中的“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其主张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积极作用:根据一“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材料二“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制溢也多矣”、材料三“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可知,郡县制对官僚政治的形成、实现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等有积极作用。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白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根据材料,概括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答案】特点: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民主政治逐步完善。美国:美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发展是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进行制度创新;通过“三权分立”,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特点:英国:据材料中的“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可知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呈现出的特点是其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发展是基于传统政治制度之上和平渐进变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美国:根据材料“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可知,美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呈现出美国的民主政治建立发展是通过独立战争实现民族独立,进行制度创新;根据材料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可知美国代议制通过“三权分立”,进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根据材料“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可知,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