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 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2.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 B. 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C. 雅典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D. 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然而雅典民主政体却是轮流坐庄,强调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管家者应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没有体现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的实质,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和美德的关系,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D。‎ 点睛:本题以雅典民主制度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等,结合雅典民主制局限性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4.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反映了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理解。③是错误的,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没有体现;其它是对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 ‎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D项错误。‎ ‎6.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 A. 西欧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工业社会的来临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词汇体现的是西欧社会的演变,例如,“人文主义”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体现的是西欧社会思想方面的演变,但是材料中的词汇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社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均无关联,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 下图所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这一历史现象,包括( )‎ ‎①欧洲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②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印第安人、黑人遭受劫难 ④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图片反映的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历史现象是三角贸易。根据所学,其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但致使美洲印第安人惨遭劫难,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所以①②③符合,故排除C,选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②,故排除AD。‎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名师点睛】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屠杀、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祸害,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 ‎(2)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为殖民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8.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 一切已有认知都是不正确的 B.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C. 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 D. 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高于一切,人们应该用理性去判断事务,C正确。A项“一切”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的“不可质疑”过于绝对,排除。‎ ‎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10.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表格信息反映出晚清西方科技、经济、科学和政治等文化的传入,即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的“达尔文”“立宪”等信息表明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器物层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文化受到冷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盘西化观念盛行,故D项错误。‎ ‎11.“(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我国的 A. 上海 B. 浙江 C. 陕西 D. 江西 ‎【答案】D ‎【解析】‎ 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可知指的应该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故选D项;ABC项与这次大会召开的地点都不符,排除。故选D。‎ ‎12.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解析】‎ 注意漫画创作的时间“1945年”以及漫画标题《端赖合作》、图片上的文字“国共”“复兴门”“建国大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全国民众希望国共继续合作,实现和平建国,故漫画反映了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故D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而且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并非国共联合,排除A;《双十协定》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结果,重庆政协会议召开于1946年初,排除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C。故选D。‎ ‎【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 ‎13.1918年初,一名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西方的没落”应该是指 ‎①大战摧毁了数世纪之久四大帝国 ‎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动摇 ‎③大战削弱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④大战使英、法、德、美经济一落千丈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美国大发战争财,美国的经济不是一落千丈,凡含④均是错误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①②③的描述均符合史实,故本题选B。‎ ‎14.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区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15. 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 冷战既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D.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形态等分歧与对立,开始冷战,冷战使世界分裂为两部分,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深刻影响了世界,故A项最准确。在冷战掩盖之下还存在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冷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特点,故B、D项正确。C项表述不正确,因为: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即可判断冷战不是时代本身。‎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内涵及影响。‎ 第Ⅱ卷 ‎16.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朝政府开放海禁。‎ 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解析】‎ ‎(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等信息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的国内因素,依据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表现,依据材料二“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等信息概括即可。‎ ‎(3)本小问的说明,实际上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 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准备签订割地赔款之合约 内容: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马关条约》已经签订,上书被拒收 ‎(2)目的:反对签订合约 层面:各省官员、京城各级官吏、举人 结论: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3)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4分)‎ 材料二 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看得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准备签订割地赔款之合约。第二小问内容,根据“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可以得出拒和、迁都、变法。第三小问结果,根据“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可知上书被拒收,《马关条约》已经签订。‎ ‎(2)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得出反对签订合约;第二小问层面,根据材料“……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得出有各省官员、京城各级官吏、举人。第三小问结论,根据材料“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得出根据档案记载,四月初八都察院代奏官员举人上书共计十五件,康有为所说拒收情况不存在。‎ ‎(3)关于历史认识与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选取。史料从来源上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从载体上分为实物史料(现场遗迹等)、加工史料(经过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学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当时时代的状况,但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应该从多方面给予考辨。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公车上书;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18.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做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摘编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请依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所述全球化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及其历史影响,谈谈你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化的认识。要求论述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答案】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并开始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殖民随后荷兰、英、法等国相继加入。这-阶段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给欧洲带来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这一时期的殖民掠夺也给亚洲、非洲和美洲人民带去灾难。‎ 第二阶段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这-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得以确立,而广大亚非拉国家遭受侵略和掠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 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贸易体系,但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济全球化进程虽然出现曲折,但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明显加强。‎ 第四阶段,伴随两级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但欧美国家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发展中国家有的积极适应全球化趋势,获得发展。但有的在全球化中,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部分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实行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而中国积极倡导开放、合作、共赢积极政策,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开放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关于全球化几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及其历史影响,首先应该根据所学内容明确划分相应的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发现美洲,并开始在亚洲非洲美洲建立殖民随后荷兰、英、法等国相继加入;第二阶段为伴随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第三阶段为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贸易体系,但随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第四阶段为两级格局瓦解,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引用相关史实对这几个阶段进行阐述和论证其影响。‎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应该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全球化在推动世界进步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的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