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 ‎1.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 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 ‎ 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 而也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 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3. 在中国古代,每当王朝鼎革之时,皇帝对皇族成员的信任或依赖常常会超过其他任何人。因此, 皇室成员往往被委以重任,在中央辅政或者镇守地方并掌握实权。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血缘关系是维系政权的重要手段 B. 官僚政治易形成对皇权的威胁 C.贵族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法制成为王朝延续的政策保障 ‎4.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 宵彻夜”。这反映了( )‎ A. 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 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 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5. 在清朝 145 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 72 人,汉人有 64 人,另有 3 个汉军旗人,6 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 32 个章京——16 个汉人和 16 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 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6、1921 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 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 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7. 太平天国立国之始就开科取士,其后制度日备,有会试、乡试、县试等,而且录取颇宽。这说明 太平天国 A.注重宣扬儒家传统文化 B.政权性质日趋封建化 C.缺乏新政治体制的建设 D.注重扩大人才的储备 ‎8. 陈独秀在 1923 年 1 月发表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中写道:“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 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 无产阶级便更不用说了。”这种认识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B.科学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 C.认为党的工作重心应是开展工农运动 D.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 下面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展现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景象 B.表明中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 C.成为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0.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 ‎ 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发 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 ‎11.抗战期间迁移的高校约 106 所,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 10 余所高校仅迁 1 次。迁 3‎ 次以上的约 19 所,迁 4 次的有私立东吴大学等 8 所,浙江大学迁校 5 次,私立铭贤学院迁校高 达 8 次。迁校次数的不同反映了 A.文化教育中心不断地西移 B.对抗战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差异 C.国民政府抗战的节节胜利 D.日本侵华区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 ‎12.上海外滩曾经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 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物馆”。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 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B.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C. 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D. 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13.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 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 ‎14.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 有 3 位副主席、2 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 达 29:27 。这说明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 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 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5.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 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 ‎ 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 A. 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 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 C. 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 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16.“坚定地同亚、非、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决支持他们捍卫国家主权、 ‎ 发展民族经济的正义斗争;支持欧洲、日本等国家反对超级大国控制、威胁的斗争。”此材料 ‎ 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哪段时期的外交策略 A.50 年代初期 B.50 年代中期 C.70 年代中期 D.90 年代中期 ‎17.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 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 人主张不能以 1975 年或者 1978 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 1954 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 张从侧面说明 A.1954 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 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8. 公元前 6 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 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D.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 ‎19.《十二铜表法》:“以后凡公民大会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移植雅典的政治制度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D.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20.《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 ‎ 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 ‎ 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 )‎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 ‎21.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22.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 1877 年颁行《民事诉讼 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 年通过《民法典》,1897 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 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B. 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 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D. 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23. 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得太迅速了。3 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 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它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B.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 C.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24.在 1926 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 ‎1929﹣1933 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流出上海 流入上海 入超(以﹣号表示)出超(以+号表示) ‎ ‎1929 123.9 182.8 +58.8‎ ‎1930 109.2 142.5 +33.2‎ ‎1931 111.7 166.7 +55.0‎ ‎1932 160.9 19.8 ﹣141.1‎ ‎1933 103.9 26.2 ﹣77.8‎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商此和金融月报》(1929﹣1935 年) 据上表可知( )‎ A、国际银价的下跌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严重受挫 ‎ C、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D、在经济大危机中我国受冲击最大 ‎25.以下两图是欧洲城市柏林的街景。左图 摄于 1961 年 8 月,右图摄于 1989 年 11 月之后。它 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0 分)‎ 本卷共 4 题,第 26 题 11 分,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第 29 题 15 分.‎ ‎26.(11 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 132 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 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 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 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 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 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 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 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 举社会,尤其两宋的 320 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 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 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 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3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 端。(2 分)‎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 得抄袭原材料)(6 分)‎ ‎27.(12 分)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 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 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 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 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 “一律平等”,“均 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和意义。(8 分)‎ ‎28. (12 分)材料 中国近代史教材观点对比(节选)‎ ‎《资政新篇》在外交方面规定,主张同 ‎19 世纪 90 年代,这个反朝廷的秘密团 资本主义国家平等往来,自由通商,进行文 体(义和拳)呈现出了排外色彩,它发誓要 化交流。但外国传教士等“不得擅入旱地”,‎ 杀死外国人及其中国帮凶。……拳民称外国 ‎“不得诽谤国法”,即不得干涉太平天国内 人“大毛子”,中国基督教和从事洋务的人 政;而且提出要同外国竞争,“与番人并雄”,‎ 认为“二毛子”,所有“毛子”都要斩尽杀 希望迎头赶上和超过外国。‎ 绝。……由于排外,拳民宁用旧式的刀矛,‎ ‎——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材》(增 而不要枪炮。‎ 订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六版)‎ 比较上述左右两份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和义和团对待西方的态度有何不同, 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指出明确清楚;分析原因角度合理、充分)‎ ‎29.(1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 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 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 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 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 ‎《法显传》时印度的影响重大。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 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 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 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 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7 分)‎ 历史参考答案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5ADABB 6-10CDDAD 11-15BBCAC 16-20CACDA 21-25BACCB 本卷共 4 题,第 26 题 11 分,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第 29 题 15 分.‎ ‎26、(11 分)‎ ‎⑴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 40 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 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3 分)‎ ‎(2)名称: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1 分) 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1 分) (3)特征:延续时间长;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在政府主导下不断 发展完善;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3 分,任答 3 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懦学的正统地位;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 战础;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 化。(3 分,任答 3 点即可)‎ ‎27、 (12 分)‎ ‎(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 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4 分)‎ ‎(2)背景:汉唐以来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 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6 分,任答 3 点即可)‎ 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稳定。(2 分)‎ ‎28.(12 分)‎ 不同:《资政新篇》主张同西方平等交往、贸易和文化交流;义和团盲目排外。(4 分) 原因:⑴这种不同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而义和团运动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⑵与两个运动的领导人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领导人(洪仁玕)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了解,而义和团运动领导人 没有这种阅历;⑶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也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重要原因。(8 分)‎ ‎29、(15 分)‎ ‎(1)社会动荡不安,人生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寺 院规模大,管理出现问题。统治者的支持。(8 分)‎ ‎(2)促进了中国佛教发展;加强了中印交流;保存研究印度的典籍资料;《法显传》成 为研究南亚、中亚、中南亚地区重要资料。法显不畏艰险、意志坚定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激励 后人。(7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