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历史第9周晚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历史第9周晚练

高三历史第9周晚练 ‎1.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2.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利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 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 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 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 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英国 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反映了英国科学面临日益落伍的危险,并不能得出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超越英国,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业余科研传统”日益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而1830年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科学方面依然保有优势,故B项排除;“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题干主旨不合,故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扩张到欧美国家,各国不断重视科研,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让英国的有识之士对本国的科研产生危机感,出现材料中现象,故D项正确。‎ ‎【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难度,有深度。‎ ‎3.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5.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6.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 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从中分析出答案。‎ ‎7.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 口火柴(万罗)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1920 ‎ ‎848.43 ‎ ‎23 ‎ ‎9.67 ‎ ‎ ‎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体现是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A 项错在“直接导致“;B中递增和表格中体现的递减不符合;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特点,故C项正确;A 选项错在直接,应该是一战,B中火柴厂递减影响华裔投资信息表格汇总没有体现;D中反对二十一条是1915年,时间不符合。‎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特征。‎ ‎8.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反映的是面对日本侵华所造成的民族危亡,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奋起抗争、挽救民族危亡,足以证明材料是在强调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材料中的“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 共抗争之”也足以说明实业家的确具有危机意识,其他三个选项也能体现出来,但均不是直接体现出来的,所以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的只能是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荣德生等近代实业家的民族救亡意识 ‎9.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中所述是指白银外流严重,因此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年)的相应政策是发行法定货币(纸币),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实行国有,即是“币制改革”。故选A项。‎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0.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 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 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 D. 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报刊相继刊载婚姻自由等新风尚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故A选项错误;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与婚姻自由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除旧布新的主张,不能反映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递”说明婚嫁旧俗受到冲击,故D选项正确。故选D。‎ ‎11.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 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准确理解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的西洋化即崇拜西方生活方式和全盘西化的现象,再由《西装叹》可推断出材料主要表明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符合题意,而ABC的表述均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主旨,故选D。‎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理性学习西方 ‎12.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 电报业 B. 大众报业 C. 铁路交通业 D. 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 远隔千里的异地价格同时变动,说明消息的传递速度很快,而选项中只有电报能够做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原因:棉纺织工具改进(棉纺织技术进步);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商品经济发展;中外贸易推动。‎ 影响: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2)条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 变化:从独立的市场主体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影响:冲击了中国的棉纺织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可知体现的是棉纺织工具改进;根据材料“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可知体现的是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和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根据材料“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可知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贸易推动。‎ 影响:根据材料“输华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可知体现的是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和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可知体现的是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 ‎(2)条件: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可知体现的是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可知体现的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也是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变化:根据材料“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可知体现的是从独立的市场主体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这一变化的影响需要从冲击中国的棉纺织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 ‎(1)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接轨;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强调关税的独立与自主;制度化与法制化;鼓励出口。‎ ‎(2)意义:推动了经济发展;扩大了对外交往;有利于发展外贸;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等信息可得出其特点有适应时代发展,与国际接轨;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强调关税的独立与自主;制度化与法制化;鼓励出口。‎ ‎(2)意义: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与国际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概括。‎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