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天一大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 历史 一、选择题 ‎1.西周初年,在分封姬姓王室贵族和姜尚等功臣的同时,还分封黄帝、尧、舜和夏、商的后代到地方建立诸侯国。这说明,周初分封 A. 稳定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秩序 B. 促进了华夏各族的融合 C. 保证了地方政权的长治久安 D. 树立了贤明君主的形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初期将先代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推动了华夏各族的融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先代贵族的分封,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的实行稳定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秩序;C选项错误,分封制到了后期地方势力膨胀,兼并战争频繁,削弱了天子权威,未能保证地方政权的长治久安;D选项错误,维护君主形象不是实施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 A. 保护农业的生产 B. 抑制商业的发展 C. 限制贵族的剥削 D. 打击贵族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使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没有地方混饭吃,促使他们去从事农业活动,以此保护农业的生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准雇用佣工,并未体现对商业的抑制;C选项错误,贵族雇工修缮房屋不能等同于剥削,材料不能体现对贵族的限制;D选项错误,商鞅此举的出发点是保护农业生产,不是打击贵族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秦汉时期,皇帝主持朝议时,经常让与会大臣对某些重大问题进行辩论,最后由皇帝裁决,是为廷争。据此可知,廷争 A. 削弱了君主专制权力 B.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 16 -‎ C. 适应了皇权政治需要 D. 解决了群臣的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廷争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最终由皇帝决断,这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据此可知廷争适应了皇权政治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廷争最终要由皇帝裁决,并未削弱君主专制权力;B选项中“避免”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廷争只是最终由皇帝决断定夺,不能真正消除分歧。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汉武帝的做法 A. 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B. 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C. 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D. 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汉武帝对儒学的尊崇,该做法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尊儒尚法,并未放弃法家治国理念;B选项错误,儒学独尊局面的确立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C选项错误,汉朝并未回归周朝的典章制度,该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据记载,唐代书法家贺知章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下列作品最可能出自贺知章之手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虫篆飞走”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草书的特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变化丰富,奔放跃动,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篆书;C选项是楷书;D选项是行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对宋代职业装盛行的合理解释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商品经济发达 C. 理学思想束缚 D. 抑商政策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士农工商诸行百户”通过衣着、行话等来形成自己的标志,不同的商业分工得以区分,商人的形象逐渐定型化,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体现。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服饰的社会化和定型化,不能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诸行内服饰的等级性规定执行较为严格,这种等级规定在宋代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服饰的社会化和定型化,不能体现宋代抑商政策的实施。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 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C.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 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职位,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枢决策的变化;B选项错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变化不能体现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D选项错误,虽然六部的地位和权力有所提高,但并非迅速膨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1672年,康熙帝诏谕全国,将清初规定的“新垦田皆以三年起科”,改为六年起科,后成为定制。康熙帝意在 - 16 -‎ A 强调重农意识 B. 关心百姓疾苦 C. 增加财政收入 D. 确保地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有利于激发民众垦荒的积极性,恢复因战乱而凋敝的农业生产,确保地方稳定,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错误,康熙帝此举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强调重农意识和关心百姓疾苦不是其本质意图;C选项错误,放宽起科年限减轻了垦民的负担,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1862年,曾国藩认为,“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曾国藩的认识 A. 找到了正确御敌方略 B. 遏制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 C. 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 D. 扭转了对太平天国的战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性,这一认识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是正确的御敌方略;B选项错误,曾国藩的认识不能遏制西方列强的在华势力;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该认识对太平天国战局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 A. 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B.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C. 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 D. 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郑观应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议院制度,这是对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康梁继承发展了郑观应的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选项错误,郑观应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未主张反清革命,不能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 16 -‎ ‎11.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已经完成,“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情 B.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C. 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践行了解决民生主义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孙中山主张“兴实业”,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根本改变,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未真正实现,孙中山的认识并未正确分析当时的国情;B选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在此之前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主张用“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取代“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和“山林文学”。陈独秀意在 A. 进行思想启蒙 B. 反对尊孔复古 C. 批判专制皇权 D. 抵制西方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主张进行文学革命,用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民众思想觉悟,体现了其思想启蒙的意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陈独秀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并未体现其反对尊孔复古的主张;C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不能体现对专制皇权的批判;D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陈独秀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和旧文学,并非抵制西方文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随后罗斯福批准将价值4500万美元的军事器材作为首批援华租借物质。罗斯福此举 A. 扭转了中国战场被动战局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壮大了抗日根据地的力量 D. 增强了中国军民必胜信心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增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实力,鼓舞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斗志,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罗斯福此举并未直接扭转中国战场的被动局面,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一直持续到1943年底;B选项错误,罗斯福此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这一援助的提供对象主要是国民党军队,不能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力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1948年8月,毛泽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当时 A. 北平和谈取得进展 B. 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 C.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战略决战。1948年8月豫东战役的成功实施坚定了中央军委同国民党军进行主力会战、决战,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的决心,间接地促成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提前到来,是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决战的转折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北平和谈发生于1949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三大战役之后。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讲话:“我企盼这一时刻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这反映出 A. 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对抗 B. 美国政府放弃了反华意识 C. 尼克松期待即将访问中国 D. 尼克松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一讲话明确地表达了尼克松政府改善中美关系的意愿,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美国政府从未放弃反华意识,该表述不符合史实;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报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如表是我国1976—1982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6 -‎ 年份 ‎1976‎ ‎1978‎ ‎1980‎ ‎1982‎ 粮食总产量 ‎28631‎ ‎30477‎ ‎32056‎ ‎35450‎ A.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 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 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D.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中数据可知,1976—1982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在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到户,农户只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B项错误;人民公社体制废除是在1983年,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我国1976—1982年粮食总产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是此时期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7.梭伦制定了一项法律,把公民的注意力转向工艺,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此规定主要基于雅典 A. 工商业较为发达 B. 特殊自然地理环境 C. 民主政治的确立 D.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是个沿海城邦,人口多,土地少而贫瘠,其地形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梭伦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发展工商业,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雅典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这不是梭伦制定此规定的原因;C选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克利斯提尼改革,不是梭伦改革;D选项错误,梭伦改革废止了债务奴隶制,但这不是制定这一规定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查士丁尼时期,取消了生来自由人与解放自由人的区分,宣布授予“所有的解放自由人以罗马市民权”。这一做法 A. 缓和了罗马的阶级矛盾 B. 使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 16 -‎ C. 取消了罗马贵族的特权 D. 废除了罗马的奴隶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解放自由人指的是“从合法的奴隶状态中被解放的人”。在查士丁尼之前,解放自由人所享有的自由权,不及生来自由人。查士丁尼的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一切人的身份”,缓和罗马的阶级矛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公民法包含着万民法,两者相互补充,公元3世纪两者的界限逐渐消失,并非是万民法取代公民法;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罗马贵族特权的内容;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意图巩固奴隶制,并非废除奴隶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1688年政变时,辉格党所起的作用超过托利党,但威廉三世尽力拼凑一个两党混合内阁。威廉三世的做法 A. 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B. 侵蚀了光荣革命成果 C. 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D. 试图强化自身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政变时,辉格党人的作用超过托利党人,论功行赏,新君本应重用辉格党人,但威廉三世尽力拼凑一个两党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君主立宪政体,该做法并未侵蚀这一成果;C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议会权力削弱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之初,其“国情非常特殊,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美国 A. 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B. 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C. 联邦制存在严重弊端 D. 各州有明显的分离倾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政府间国际组织。 ‎ - 16 -‎ ‎“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指的是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邦联实际上是一个指挥加盟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彼此关系的政府间组织,邦联议会只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邦联政府是当时各州意志的体现;C选项错误,独立之初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不是联邦制;D选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初“更像是日后的联合国”不能体现出各州具有分离倾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1.1895年,世界经济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德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A.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B.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C. 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D. 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力量,是第一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成为发源地和中心,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使德国迎头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于1871年,不是德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主要原因;B选项错误,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是德国政治民主发展滞后的原因,不是德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原因;D选项错误,德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主要是自身因素的影响,与世界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议:“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代表苏维埃分配;把大田庄改为示范农场,由国家经营,雇农代表苏维埃监督。”该提议旨在 A. 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 B. 争取获得农民对革命支持 C. 促成苏维埃政权成立 D. 瓦解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四月提纲”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化,其宗旨是争取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四月提纲”发表前的二月革命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四月提纲”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民主革命;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四月提纲”提出时,监督性的、直接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已经存在;D选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不是农民阶级。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 16 -‎ ‎23.1930年9月,美国新教杂志《世界的明天》对苏联评论道,共产党人尽管信奉无神论,但很快就会发现,由于建立一种彻底的集体生活,他们是在为现实的上帝王国奠定基础。当时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 B. 受经济危机破坏较小 C. 政治体制优越性明显 D. 农业集体化成效显著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0年9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正值“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成就显著,而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这成为此时苏联获得美国杂志关注的主要原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发生经济危机;C选项错误,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不是苏联的政治体制;D选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不是吸引美国杂志关注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1981年里根执政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社会经济政策改革,采取削减税率、压缩政府规模和减少非国防性支出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 A. 消除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C. 降低了美苏军备竞赛的程度 D. 缓解了经济“滞胀”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抑制通货膨胀,医治生产停滞,使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缓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规模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并未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里根对经济政策的调整,并未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C选项错误,里根加大国防开支,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这部文学作品 A. 体现了反封建意识 B. 反映西方精神危机 C.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 D. 鼓励人们争取自由 - 16 -‎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部文学作品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表现了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精神崩溃的现实,向读者展示了西方现代意识,反映了整整一代人面临的矛盾和精神危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部文学作品反映了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表达了现代西方人寻求精神家园的主题,重在批判现实而非反封建;C、D选项错误,《尤利西斯》主要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表达了现代西方人寻求精神家园的主题,并非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和鼓励人们争取自由。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84年,朱元璋命礼部制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正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义、经义、论、判诏、经史时务策等多项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 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1)不同之处:科举成选官主要途径;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应试者身份的限制放宽;皇帝主持殿试成为定制。(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 16 -‎ ‎(2)特点:官办学校与科举制相结合;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按地域分卷考试和录取。(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成为官办哲学;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信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义、经义、论、判诏、经史时务策等多项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等信息结合所学即可归纳得出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原因:结合所学从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程朱理学的官方化、南北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春,由于公车上书轰动一时,康有为倡立孔教的主张影响很大,“保教”之说不胫而走。1898年,随着维新活动的进一步高涨,倡立孔教活动再掀高潮。是年春,德人占胶东,毁孔庙,康有为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宣传立孔教为国教的急迫性。由于他们将保国与保教联系起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形势下很能拨动中国士人的心弦。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了《请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举文体,听天下乡邑增设文庙,以尊圣师而保大教折》。至此,康有为提出了完整的孔教方案。‎ ‎——摘编自喻大华《论康有为孔教思想及其倡立孔教的活动》‎ 材料二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反清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加紧暴力镇压,一方面强化文化专政,提倡尊孔读经,宣扬正统儒学,命令教育以尊孔读经,维护三纲五常为方针。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走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对立面,尊孔保皇成为他们的旗帜。1903年,章太炎指出人们须冲破“纪孔”“保皇”二关,方能走上革命道路。章太炎奋臂而起,首开正面批评孔子儒学之风。此后,革命派掀起了新的反孔批孔浪潮。‎ - 16 -‎ ‎——摘编自李刚、何成轩《论中国近代的反孔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倡导保孔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反孔批孔的意义。‎ ‎【答案】(1)原因:抵制西方宗教侵略的需要;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减轻变法的阻力;争取统治阶级支持。(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首开正面批孔之风;冲击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由于他们将保国与保教联系起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峻的形势下很能拨动中国士人的心弦。”、“是年春,德人占胶东,毁孔庙,康有为抓住此事大作文章,宣传立孔教为国教的急迫性。”信息结合所学从为抵制西方宗教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文化受到挑战、减轻变法阻力和争取统治阶级的支持等方面说明康有为倡导保孔教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加紧暴力镇压,一方面强化文化专政,提倡尊孔读经,宣扬正统儒学,命令教育以尊孔读经,维护三纲五常为方针。”、“章太炎奋臂而起,首开正面批评孔子儒学之风。此后,革命派掀起了新的反孔批孔浪潮。”等信息结合所学从首开正面批孔之风、冲击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等方面简析章太炎反孔批孔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年和1837年两年中又批准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 - 16 -‎ ‎ 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产煤,为了把煤运出,清政府准许修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铁路开通后,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至甲午战争时,大清境内仅有铁路483公里。战后,列强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至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0.91万公里。但大部分都是借洋债修路,甚至是外资公司直接投资筑路。‎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英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差异。‎ ‎【答案】(1)特点:建设速度快(或发展迅速);国家大力推动;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通车里程长,密度高;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差异:借助国外技术设备;受到守旧势力阻挠;起步晚;发展缓慢;受外国资本控制。(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年和1837年两年中又批准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建设速度、推动力量、里程和密度、重要地位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等方面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中“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铁路开通后,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至甲午战争时,大清境内仅有铁路483公里……至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才达到0.91万公里。”、“战后,列强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但大部分都是借洋债修路,甚至是外资公司直接投资筑路。”及上述问题作答结合所学从技术来源、受到阻挠、起步时间和发展速度、资本来源等方面概括中国与英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差异。‎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是自由在大批个人心中,保留着他们天生的特质,鲜明的色彩,在他们心中培育自豪感,使热爱荣誉经常压倒一切爱好。我们行将看到的生机勃勃的精灵,骄傲勇敢的天才,都是自由培育的。他们对不平等的猛烈而无法遏制的仇恨。这种仇恨的产生和滋长的原因是存在不平等,很久以来,它就以一种持续而无法抵御的力量促使人们去彻底摧毁中世纪遗留的一切制度,扫清场地后,去建立一个人道所允许的人人彼此相像、地位平等的社会。‎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6 -‎ ‎【答案】示例1:评析:托克维尔指出,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自由就存在大批个人心中,人们为了追求自由去彻底摧毁中世纪遗留的一切制度。这一观点与法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法国,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展开了激烈斗争,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自由的美好时代。他们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 总而言之,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人们为了追求自由,积极投身了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洪流之中。‎ 示例2:‎ 评析:托克维尔指出法国人民在大革命爆发前,对不平等存在着猛烈而无法遏制的仇恨,人们争取建立一个人道所允许的人人彼此相像、地位平等的社会。这一观点与法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法国,等级森严,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十分强大。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激烈斗争,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他们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平等。‎ 总而言之,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人们为了追求平等,积极身于推翻封建专制革命洪流之中。‎ ‎(“示例”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然后选取材料中观点结合所学可从18世纪中叶法国阶级矛盾的激化、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要求等方面说明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已经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人们为了追求平等,积极身于推翻封建专制革命洪流之中。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 - 16 -‎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