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7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第 17 讲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河南许昌模拟)下列图片是摄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 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 A.坚持传统 B.崇洋媚外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 答案 C 图片中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不能说明坚持传统,故 A 项错误;图片中的女子穿 着中国传统的服饰,不能说明崇洋媚外,故 B 项错误;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 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服饰,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近 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洋为中用,故 D 项错误。 2.(2018 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 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这一举措( )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 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 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 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 答案 C 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 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 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 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故 C 项正 确;仅从服装上“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 D 项错误。 3.(2019 福建三明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 归咎为“交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 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 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从材料中“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 变革,故 A 项正确;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揭示 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 D 项错误。 4.[2018 湖北七市(州)3 月质检]1910 年秋,京师禁卫军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 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 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这表明( ) A.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C.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 D.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 答案 B 剃发留辫是清王朝统治的象征。长期以来,剪辫子意味着反清。从材料信息看,资 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后,民间大受鼓舞,许多地方纷纷剪去辫子。这表明清政府的 统治不得人心,故选 B 项。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议案不能等同于顺应革命的潮流,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 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故 D 项错误。 5.(2019 安徽安庆模拟)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 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 鞋的坤鞋店,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 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 A 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 A 项正 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 1911 年爆发,与材 料“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并不能得出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故 D 项错误。 6.(2018 四川资阳诊断一)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 200 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 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 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 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 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 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 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 答案 D 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促使社会习俗有所改变,故 D 项正确。材料 中的举措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但不能达到废除的程度,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 冲击宗法血缘观念的信息,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婚姻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化,其社会基础是 儒家封建思想,C 项错误。 7.(2018 河南濮阳一模)1900 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 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 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这反映出当时( ) 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 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即征婚标准不符合传统礼教和社会习俗,许 多说媒的人难以接受其征婚标准,这反映出当时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故选 D 项。A 项中的 “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5 年,故 B 项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 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报刊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8.(2018 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 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 A.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答案 C 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在全国倡导使用公历,但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 阻碍了公历的推行,表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故选 C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政府 的政治权威和民主共和国的观念问题,故 A、D 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全盘西化的 主张,故 B 项错误。 9.(2018 贵州贵阳期末)1922 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 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 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 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A 由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以及西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节省时间, 有利于“农工商学”发展可以看出,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客 观要求,故选 A 项。 10.(2018 江西六校联考)1908 年 4 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 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 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 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 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答案 C 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 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故选 C 项。材料没有体现适用人群,A 项错误;1908 年时中 华民国尚未成立,D 项错误。 11.(2019 安徽池州质检)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 是( ) 年份 纪事 《申报》 1918 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中央日报》 1932 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新民日报》 1938 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答案 B 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政论性的报刊占据主导地位,而政治争 论和攻伐也大多见诸报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刊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信息,如表格信 息中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对中国共产党采用了大量的诬蔑之词有失公允,故 B 项说法 错误,符合题意。 12.(2018 辽宁葫芦岛期末)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 7 000 余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余份,最多时曾销售 17 000 多份, 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君主立宪的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 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君主立宪思想,B 项错误;《时务报》不是政府创办的,C 项错误;《时 务报》采用的文言文,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19 安徽宿州模拟)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 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97 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 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 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 1902 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 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 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1903 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 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 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04 年至 1914 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 《学生杂志》等。 1914 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 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 1915 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22 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 10 倍。 1924 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 放。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 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9 分) 答案 (1)方向: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学术著作、经典古籍等方面。 (2 分) 原因: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国外因素);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维新运 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③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④清末新政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 ⑤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⑥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⑦准确引领教育文 化界的潮流(面向民众教育事业);⑧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14 分) (2)影响:传播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意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 学校教育与大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促进教育平民化。(9 分) 14.(2018 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2 年 1 月,孙中山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其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 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民初改用阳历,改变清廷的 “正朔”与世界历法接轨,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采用 阳历而不废阴历,乃是为尊重民众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采取的折衷办法。阴历与中国农业社 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商业利益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社 会形态不改变,要根本变革这种民俗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 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为显示自己是新的革命政府,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由阴阳历并用, 改为专用阳历,并将阳历定为国历,而将阴历视为旧历、废历。1928 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依靠 政治强力进行废除旧历运动。其推行的结果,使阳历更加流行,取代阴历在社会上占据了主 导地位,尤其是民间的契约、房租、商家结账等,逐步改为阳历办理,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征, 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阴阳历并行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推行策略上的偏激、民众沿 用旧历习惯的顽固、以及旧历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导致了政府与民众在历法问题上的直 接对峙与暴烈冲突。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 分)(要求:论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阐述:民国时期推行历法改革,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破除封建迷信,推动民主共和 思想传播;推行阳历,有利于融入世界;两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会进步。 示例二: 论题:民国时期新旧历法并存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阐述:民国时期,面对西方侵略、西学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推动、融入世界等形势,推行阳历具有进步意义;阴历为民众所熟习、承担着深厚的民俗文 化、与农业经济密切相联,仍具有合理性与生命力;民国初年实行新旧历并存,取得成功,南 京国民政府强行废旧历,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 示例三: 论题:社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 阐述: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符合当时中国时代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社 会进步;民国初期,实行新旧历并存,在回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取 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推阳历、废旧历,虽顺应潮流,取得一定成效,但脱离当时中国实 际,没有充分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