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杭西高2019年12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必修一模块考) 一、选择题 1.史学研究一般可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史料解释”和“历史结论”等环节。下列情况属于史学研究的“史料解释”环节是 A.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B. 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C.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D.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问题形成是在历史研究中产生了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史料搜集是以形成的问题为导向,广泛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为进一步的整理做准备,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史料整理主要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采用按资料性质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按专题性质整理等形式;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由上述内容可知,B属于史料解释,正确;A属于史料收集,排除;C属于历史结论,排除;D属于史料收集,排除。 2.山东省简称“齐或鲁”,这源于 A. 大禹治水 B. 西周分封 C. 三家分晋 D. 秦始皇设郡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诸侯国,即齐国和鲁国,故后来山东地区简称为齐或者鲁,由此可知该叫法源于西周的分封制,故B正确;ACD与山东的简称无关。 3.史书记载“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由此可知“立嫡子”制度 A. 维护宗族稳定 B. 强化官僚政治 C. 捍卫中央集权 D. 整合神权王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维护了宗族的稳定和团结,故A正确;商周时期以贵族政治为主,故B不正确;西周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神权问题,故D不正确。 4.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一大进步,其进步之处突出表现在 A. 权力世袭继承 B. 官员垂直任免 C. 地方实现自治 D. 中央权力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贵族政治下的官员权力,官位均世袭;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权力不世袭,故A错误;官僚政治下官员不再世袭产生,而由中央直接任命,B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接受中央的统治,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C错误;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权力不世袭,加强了中央的权力,D错误。 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根据所学可知,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及六部制度最早出现于隋唐朝时期;③根据所学可知,殿阁大学士最早出现于明朝。故①②③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明朝,因此正确答案为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选项排除。 7.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 C.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D.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郡县取代分封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古代中央集权措施 8.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B.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明朝设立内阁制度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这一制度在明清时期也日益走向腐朽、衰落,孟德斯鸠的话正是说明这个道理。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应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因此只有D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 9.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分别是 A. 三公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B. 皇权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反映的是,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三公职是秦中央机构设置,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C均不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不正确。 10.按照时间顺序分类整理是建立历史知识结构方法之一。下列图示的空缺处应该填写 A. 反割台斗争 B. 义和团运动 C. 八国联军侵华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00 年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只能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故C正确;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A不正确;义和团运动1899年至1900年,故B不正确;《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故D不正确。 1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林则徐禁烟给英商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B.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 清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D.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加紧对外侵略扩展,故D正确;林则徐禁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故A不正确;清政府闭关锁国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属于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BC均不正确。 12.假如邓世昌、徐骧、张自忠等名人共坐一起回顾谈论各自人生,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最有可能是 A. 推翻清政府 B. 建立民主政体 C.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 D. 驱逐日本侵略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抓住关键信息“共同关注的话题”,结合所学可知,邓世昌指挥黄海海战、徐骧领导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都曾反抗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因此他们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主权完整.故C正确;AB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黄海海战不在中国本土,不能体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此D不正确。 13.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马关条约》开商埠 B. 《辛丑条约》拆炮台 C. 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D.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西方列强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开始涉足长江流域,《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进一步扩大了在长江流域的在华权益,故A项正确,排除B项;CD项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 14.下列发生在1937年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卢沟桥事变爆发 ②“八一三事变”日本进攻上海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④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沟桥事变是在1937年7月7日;“八一三事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书;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在1937年8月25日,由此可知,①②④③正确,故选A;BCD排序均不正确。 15.“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指的是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全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和“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无关,故ABC错误。 1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实的角度对此进行论证说明,需要从下列哪几个方面着手? ①中国在抗战中付出的民族牺牲 ②中国战场对欧洲战场的战略支援 ③中国战区牵制日本军力的占比 ④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①③④均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贡献,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美国所作的贡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A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需要掌握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解和对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史实的识记。 17.按下列诗文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②“汹涌鲸波万里平,降幡片片出东瀛……艰苦八年完胜利,阴沉一旦复光明。”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今日何日,专制死,自由生” A. ③④①② B. ③①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其时间应为1986年;由材料“艰苦八年完胜利”可知所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为1945年;由材料“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可知,所述为全民族抗战,时间为1937年;由材料“厥功首功,武昌响,长沙应”可知,所述为辛亥革命,其时间为1911年,由此可知,①④③②正确,故选C;ABD排序均不正确。 18.广州黄花岗公园矗立着中国唯一的自由女神像。它在美国制成,20世纪20年代运动广州树立。塑像经历了被“青天白日”党徽取代、重新放置、砸毁、重塑的变迁。这一变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依次是 A.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B.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抗日战争时间 新中国建立 C. 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大跃进”时期 两岸三通实现后 D.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紧扣材料“青天白日”党徽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象征,南京临时政府国旗为五色旗,排除BCD;新中国成立后自由女神像被重新放置,改革开放后被重塑,由此可知,A正确。 19.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 北伐军进军湖南 B. 八一南昌起义 C. 湘赣边秋收起义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所写的这首词中提到的“匡庐”是指江西,“潇湘”是指湖南,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南昌起义南昌失守之后,党中央决定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因此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了这次起义。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0.2014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的一手史料最有证明价值,考古挖掘遗迹及当时留下的照片属于一手史料,因此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是最有力的证据,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故A 不符合材料;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也一定程度上受到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不是选项中最有力的证据,故B选项错误;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也受主观色彩的影响,不属于最有力的证据,故C选项错误。 21.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所以这“三次高潮”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国共双方共同领导的,解放战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们的领导阶级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战争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三者革命对象不一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下表为1954年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阅看的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B.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从参阅的文件看,既有苏联的社会主义宪法,又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由此可以推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因此选择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954年宪法的特点 23.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 A.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民族利益至上”无关,不符合“共同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特别行政区无关,“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误。 24.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文化大革命已全面发动 B.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C. 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 国家政治体制的倒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革时期“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是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这也是文革带给我们的教训,故B符合题意,选B。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的信息,故排除C。D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倒退,而不是体制的倒退,故排除D。 25.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香港回归不属于历史性巨变,故选B。 考点: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点评:点评:20世纪中国的三位伟人、三大理论和三次巨变 伟大人物 理论成果 理论特色 历史巨变 孙中山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领导改革开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26.2014年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宪法日,中国现行宪法颁布于 A. 1982年 B. 1997年 C. 1954年 D. 1999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此我国将12月4日作为中国的宪法日,故A正确;BCD均不正确。 27.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两岸领导人“世纪握手”的关键是两岸坚持“九二共识”指 A. 一国两制 B. 一个中国 C. 搁置分歧 D. 和平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指的是两岸均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故B正确;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针,台湾没有认可,故A不正确;搁置分歧与九二共识无关,故C不正确;和平统一是中国解决祖国统一的方式和手段,与九二共识无关,故D不正确; 28.以下哪一项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A.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 求同存异 C. 互不干涉内政 D. 和平共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符合题意,故选B;ACD均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题意不符。 29.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不包括 A. “一边倒”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 中日关系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和而不同”说的是事物之间存在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处理问题时允许存在意见的不同。延伸到国家的外交层面,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 意识形态,但在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方面又存在着共性的一面。A项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包围和封锁,我国在外交方面倒向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属于对题中涉及的孔子思想的运用。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外交·“一边倒” 30.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中日建交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建交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1972年中日建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 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故选B。 3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政策,其含义是指 A. 加入不结盟运动 B.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 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D. 重视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针对第三方,强调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B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会员国,故A不正确;CD均与不结盟政策无关。 32.伯里克利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 A. 直接民主制 B. 抽签选举 C. 代议制民主 D. 轮流坐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每个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以看出是直接民主制。故答案为A项。题干体现不出抽签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内容看不出代议制,而且代议制是间接民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直接民主而不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排除D项。 33.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最能够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是 A. 公民大会的运行机制 B. 法庭审判人员的产生办法 C. 陶片放逐法 D. 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民不包括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 34. 在罗马法司法体系中,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之所以说“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因为它( ) A. 通用于世界各地 B. 包含了罗马帝国的全部法律文献 C. 适用于罗马帝国的公民 D. 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可知,A项明显错误;万民法不仅仅适用于罗马帝国公民,它还适用于受罗马帝国控制的外国人,故应排除B项;C项是《查士丁尼民法大会》,故应该选择D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详解】 35.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 B. 古代的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 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全体居民 D. 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不过是城邦中小部分男性公民的民主,至于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可言的,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通向西亚的航路上布满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孕育在黄河流域,平原广袤,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中国是典型的内陆文明,A选项正确,排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秦朝之后中国历代都实行君主专制,B选项正确,排除。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根据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是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古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D选项正确,排除。 36.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革命只是改变了国家政权的形式,但国家本质没有改变 B.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未发生变化,只是议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C. 革命之后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大权,两者的权力是平等的 D.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的本质含义是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答案为D;另外,革命不只是改变了国家政权的形式,国家本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A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BC错误。 37.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B. 国家权力中心均在议会 C. 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D. 内阁均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美英两国均建立了民主政治,二者政治运行中均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故A正确;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总统,故B不正确;英国国家元首即国王是世袭的,故C不正确;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故D不正确。 38. 史学界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其主要理由是 A. 它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 B. 它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 它最早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D. 它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辨别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由于其第一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故选B。 考点: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39.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有利于 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加速世界政治一体化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两个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更好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和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A;世界政治一体化与史实不符,当今世界没有出现政治一体化趋势,由此可知④不正确,故排除BCD。 40.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 《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 《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下现的是古中国、古希腊、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故A正确;古中国是专制,排除B;希腊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古中国并没有制约,排除D; 41.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时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时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辞了道路。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工业革命不会出现……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材料四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光荣革命后造成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法律保障及其初步确立的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把总统关进笼子?一句话概括1787年美国宪法的历史地位。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 【答案】(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2)《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利膨胀。 (3)总统权力受国会、最高法院、人民的制约。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详解】(1)结合梭伦改革相关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时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全国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权力受到制约,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君主权力受议会制约,随着内阁制的出现,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成为虚君。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由此实现了把总统关进笼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4)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的相关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