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平顶山许昌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平顶山许昌等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平顶山许昌济源2020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A. 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 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 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成为显学与当时个体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有关,但随着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法家成为主流不能解释墨家兴衰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也是显学之一,C项不符合史实。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墨家学说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错误。‎ ‎2.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A. 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 B. 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 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汉代统治稳定和社会繁荣得益于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官僚队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秦汉时期政府治理能力有所提升,B项符合题意;材料分析的是官僚队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不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作用,也没有相关抑商、重农的具体信息,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材料表明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 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 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时期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唐末到宋代,政治人物则多出自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我国文化教育中心南移,南北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动, 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南方是国家经济重心的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北宋时期程朱理学对文化发展还没有产生影响,B项错误;南方成长起大量政治人物,与中央集权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 ‎4.明成祖在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A. 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 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 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抗衡的局面,反映了掌握这两者的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D项正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A项不符合题意;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错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柄的强化,C项错误。‎ ‎5.下表为清末民族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统计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A. 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B. 促进洋务经济的进-步发展 C. 有力抵制了外国列强经济侵略 D. 推动了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成倍增加,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A项正确;19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破产,B项错误;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不能直接推动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D项错误。‎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下列属于“黄河故事”的是 A. 中共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 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夏天,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黄河故事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和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的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一带,这些都不是黄河流域发生的故事,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7.中美建交伊始,正当中美两国人民对双方关系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之际,美国国会却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经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正式生效。美国的这种做法 A. 表明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B. 表明西方代议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 C. 违反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D. 表明美国大搞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美国,在中美建交伊始,即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准则,C项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A项错误;《与台湾关系法》生效体现了美国国会与总统亲台反华立场的一致,不是分权制衡,B项错误;当时还处于两极格局之下,单边主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外交目标,D项错误。‎ ‎8.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 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答案】B ‎【解析】‎ 题干体现的是1982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显著,这两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而且主要是农村的改革成效显著,而城市的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所以经济比重的失调状况有所改变,故选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之后,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与上述结果关系不大,不可以作为主要因素考虑,故排除C;题干说到的是国内经济建设的成就,故D不是主要因素,而且当时对外开放处于初期,“新阶段”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9.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后来,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 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 表明贵族已丧失制定法律的权力 C. 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受到制约 D. 成为后世制定法律的典范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惯法时期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十二铜表法》制定后,作为第一部成文法,使平民能够依据法律条文维护其利益,表明其制约了贵族的法律解释权,C项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没有改变奴隶制的社会性质,无法体现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A项错误;贵族对法律解释特权受限制,不是贵族丧失了制定法律的权力,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还保留一些原始落后的内容,不是后世法律的典范,D项错误。‎ ‎10.1791年,法国女性奥兰普.德古热写成了女权运动的标志性文献——《女人与女性公民权利宣言》,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黑奴的公民权属于奴隶主,并且按人的五分之三折算。这说明 A. 性别和种族歧视是当时西方的普世价值 B. 启蒙思想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C. 西方的人权思想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 D.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尚不发达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期间,打击、压制女权运动,美国宪法承认奴隶制度等现象,说明性别和种族歧视是当时西方的普世价值,A项符合题意;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都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B项错误;以《人权宣言》为纲领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宪法中的代议制等,都体现了资产阶级对人权的追求,C项错误;法国压制女权运动和美国的奴隶制度都没有直接体现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D项错误。‎ ‎11.1933年3月到4月,罗斯福总统通过签署相关法令,先后宣布停止黄金出口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等揩施,美国采取以上做法旨在 A. 维护美元霸权地位 B. 防止通货膨胀 ‎ C. 缓和劳资矛盾 D. 提升外贸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禁止黄金出口和放弃金本位等措施,旨在扩大本国海外市场,提升本国外贸的竞争力,D项正确;美元的霸权地位是在二战后建立的,A项不符合史实;美钞停止兑换黄金等措施不仅不是要防止通货膨胀,还会造成通货膨胀的结果,B项错误;美国整顿金融的措施,对缓和劳资矛盾无益,C项错误。‎ ‎12. 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以上材料( )‎ A. 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 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 C. 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 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此题通过题干中组织宗旨的表述可知该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选B。‎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初,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冬至1940年春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接车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力表示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日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人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走另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经历了两次失败、两次胜利的成熟的党.曲折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深刻理解,使毛泽东有可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加以系统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开始听取国务院35个部门工化,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总共持续了四十三天。就在这同一天,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会议期间,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这对正在照此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要引起高度重视。毛泽东说,苏联走过的弯路?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强调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其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时期”毛泽东发表重要文章及其主要内容,并简析该文章发表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答案】(1)文章:《新民主主义论》。内容:在分析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历史条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正面战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投降卖国;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坚持一党独裁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走向成熟,军事力量壮大。‎ ‎(2)时代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即将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共八大提供准备;苏共二十大召开,斯大林遭到批判和否定;为了总结苏联经验教训。‎ 意义:成为党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解析】‎ ‎(1)文章和内容:据材料一中“1940年初,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指中共中央在延安指挥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新民主主义论》等。其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国情和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条件:根据材料一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走另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也具备了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主客观条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个抗战形势,到具体的日本、国民党内部、中间力量,共产党军事、理论发展等方面,简析该文章发表的历史条件。‎ ‎(2)背景:根据材料二中“1956年2月14日”,“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开幕”,“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国际上苏联的改革和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说明《论十大关系》发表的时代背景。意义:根据材料二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其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分析其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一段或几段材料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参考示例:观点: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国家形象。‎ 示例: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长期领先世界,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大大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18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世界局势发生重大改变,但中国的统治者依然闭关锁国,因循守旧,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在世界面前的良好形象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读材料,了解几段文字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个人情况,选取其中的一段或整个文字进行分析,明确观点,如整个材料体现出经济文化和综合国力影响了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段文字进行论证,如近来中国人在西方是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愚昧的形象。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围绕着所选观点从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活动,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对所论证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综合或升华,注意论证时,须观点明确论、论证充分、逻辑清楚,表达清晰。‎ ‎15.材料 ‎ ‎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之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雷平(1906--1911年在任)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1906年11月22日,俄国颁布法令,宣布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准许农民退出村社。1907年至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村社被破坏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谷物收获量从1909年起呈上升趋势,地主和富农的谷物产量占一半,其余一半由中农和贫农生产。‎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答案】(1)背景: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1905年革命打击沙皇制度,社会矛盾尖锐;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严密,农民要求变革土地制度的要求强烈;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美欧国家。‎ ‎(2)影响:积极方面:农民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谷物收货量增加,商品化程度提高;推动俄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沙皇制度”,“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动不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概括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内容:根据材料中 “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等信息,可知其从所有权、经营权和社会组织生活等方面对俄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影响:根据材料中“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村社被破坏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谷物收获量从1909年起呈上升趋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在生产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自1900年,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在非洲和海外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可能赢得议会选举把帝国推向民主和共和的局面,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 材料二德国的崛起,加上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建均势的连锁反应,大国之间纷纷结盟,大国与其周边邻国或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形成保护关系,从而构成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健工《一战百年,恶之花依然不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德国统治集团谋求大陆霸权和殖民霸权;转移国内矛盾;萨拉热窝事件提供借口。‎ ‎(2)特点:欧洲大陆均势格局被打破;欧洲民族国家纷纷结盟形成系统性风险;殖民扩张导致全球性冲突;英德成为主要竞争对手。(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欧洲国家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使一战爆发后迅速扩大为世界战争;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解析】‎ ‎(1)从材料“德国统治精英内部一直企图占领法国、比利时、俄罗斯的领土,并且……挑战英国的殖民统治”“德国以容克集团为代表的统治精英,面对国内社会民主党势力日益强大……萨拉热窝暗杀正好为德国宣战找到了借口”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打破了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大国之间纷纷结盟”“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通过海外殖民地扩展成为全球系统性风险”中可以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国家关系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欧洲国家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相互对峙的军事集团;使一战爆发后迅速扩大为世界战争;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17.材料 康乾时期,在我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画派——“扬州八怪”,其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带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对近三百年来的画坛,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李方膺(1695年--1755年)清代著名诗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其擅长画梅。他所画的梅花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筒练舒朗,挥毫纵横。并且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他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摘编自西汶艺术网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李方膺画作的艺术特点。‎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李方膺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用笔倔强放纵,苍劲有劲(或苍劲老辣、构图简练舒朗、挥毫纵横);带有叛逆性和独创性。‎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焕发生机;“经世”思想的发展;新的画派出现。‎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 “用笔苍劲老辣、构图筒练舒朗,挥毫纵横”,“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其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带有明显的叛逆性和独创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其绘画的内容、画的意境、用笔特点和整体风格等方面,概括李方膺画作的艺术特点。‎ ‎(2)背景:根据材料中“康乾时期”,“思想性格和绘画风格,均有异于封建正统”,“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学术和绘画界的氛围等方面,简析李方膺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