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校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享乐消费观( ) A.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B.有利于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C.从根本上导致了经济危机 D.折射出美国金融资本过剩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是指( ) A.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广大人民购买力低下形成的相对过剩 B.社会生产高度发达造成大量富余 C.资本家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人民的需求而大量积压 D.广大工人、农民为争取权益而抵制资本家的商品 3. “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涉及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而且涉及流通、分配等领域。”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 ) A.来势汹汹 B.范围广 C.破坏性强 D.持续时间特别长 4.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这些做法( ) A.表明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不可调和B.说明贸易战是摆脱危机的必然选择 C.缓和了世界各国紧张的经济关系D.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5.下面是美国失业率走势图。其中导致失业率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B.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美国经济“滞胀”的后果 6.胡佛在任期间大幅度提高了税收,同时将政府支出增加了六倍。在增加公共工程的同时,联邦政府组建了复兴金融公司,向濒临破产的银行和铁路公司提供救助,那些经营还过得去的公司则得不到这样的优惠。这说明,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 ) A.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B.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 C.大力建设“福利国家” D.只代表少数资本家的利益 7.下图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个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 A.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关税壁垒严重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8.2008年美国总统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改变华盛顿”的竞选口号下一路领先。当年罗斯福总统也是在“新政”旗号下最终入主美国白宫,罗斯福最初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 ) A.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缓慢发展 B.胡佛“繁荣就在眼前”增强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 C.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美国社会动荡不安 D.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新政渐告结束 9.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10.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银行停业,支票成为废纸。为此,政府颁布《紧急银行法》,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银行颁发经营许可证。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重建信用机制 B.减少盲目竞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调整工业生产 11.1935年5月27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一”的这天,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主要是因为该法( ) A.不符合立法程序 B.违背了分权制衡原则 C.与自由精神冲突 D.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 12.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13.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1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自我调节,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D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二战后,英国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④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18.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D.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19.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 20.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21.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三次大调整。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 A.引发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引起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2.“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苏俄(联)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合作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3.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做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 24. “通过制定紧急政策,布尔什维克政府为内战努力动员起俄国的经济和社会。工人和部队横扫全国农村,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供应城市和军队。”通过这一“紧急政策”,苏俄( ) A.集中力量保卫了苏维埃政权 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完成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 25.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 “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 A.自由放任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斯大林模式 26.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7.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 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 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28.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俄)联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9.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苏联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30.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31.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由此可以推知( ) A.苏联着重推行新经济政策 B.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C.苏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D.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32.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33. 有研究者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它试图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并为大约350 000家企业设立长期目标。……有一年,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这表明苏联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消费品生产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4.斯大林模式从形式上看表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际上它的关键问题是教条主义地理解、照搬马克思主义,盲目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片面追求公有制,政治上忽视民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斯大林模式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一致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反面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苏联的现代化建设 D.斯大林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35.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材料二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 ——《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三 罗斯福则认为胡佛的理论是让富人更为富有,让富人手指缝里的残羹冷炙落在普通人头上,而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 (1)材料一中反映出美国存在什么问题?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针对性举措。(6分) (2)据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具有的特点。(4分) 37.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四口之家) 50 7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摘编自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摘编自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 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4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A 【解析】消费过度导致市场盲目乐观,使得生产与需求 严重失衡,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C项错误;供需失衡,不利于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体现的是超前消费,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 家发生经济危机时,生产过剩并不是产品多得不得了,而是生产的多,但民众手里的钱有限,根本买不起,所以是一种民众购买力下降而导致的相对过剩,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材料中的“除苏联以外”“影响……生产……流通、分配”等信息都是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范围广这个特点的描述,B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在二战后各国主张建立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从而促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间有矛盾,但并不能说明这种矛盾不可调和,故A项错误;贸易战会加剧危机,加剧各国间的矛盾与紧张的国际关系,故B、C两项均错误。 5.【答案】A 【解析】由图片可以看出,失业率最高峰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即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主要是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措施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故A项正确;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二战发生在1939~1945年,故排除C项;美国经济的“滞胀”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提高税收、进行公共工程建设等,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可见胡佛政府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措施,B项正确。本题易错选A项,原因是材料中出现了“增加公共工程”的信息,但“积极推行”不能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中措施并非建设“福利国家”,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D项。 7.【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1929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信息可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罗斯福竞选总统时面临的形势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没有挽救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害,故排除A项;胡佛没有实现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经济危机击溃了美国人民的自信心,故排除B项;美国经济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福竞选总统成功,故选C项;罗斯福就任总统前美国没有实行挽救危机的新政,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表明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来释放市场活力,缓解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以渡过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怎样干预经济运行秩序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普通大众消费能力提高的作用,不是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故B项错误;提高普通阶层的生活不等于压制特权阶层,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罗斯福针对股市崩溃、银行停业所采取的紧急措施,直接目的是恢复银行信用,增强人民的信心,故A项正确;B项主要是在工业方面,与题意不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干预,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生产的干预,违背了自由经济原则,因此被最高法院判为违宪,故C项正确;《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出台符合立法程序,符合分权制衡原则,故A、B两项均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了工人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经济民族主义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这样可以把国内过剩的商品倾销到其他地区以转嫁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13.【答案】A 【解析】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开创了 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新政期间,总统作用加强,但仍坚守三权分立体制,故B项排除;C项说法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自由放任政策及其弊端的信息,故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四个小组合项可知,都是正确的,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二战后,英国福利政策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③明显表述正确,直接能够选出;④项“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易漏选,不过,结合福利政策分析可知,④项表述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16.【答案】A 【解析】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期,主要原因在于推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自由主义的知识,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胀”,它宣告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所以必须改变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排除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只会使“滞胀”问题更严重,排除B;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18.【答案】A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直到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出现。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题干的限定是从“复苏”到“繁荣”,即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建立起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A、B、C三项不符合从“复苏”到“繁荣”的经济发展状况。“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从“复苏”到“繁荣”,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倡导自由主义,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逐渐衰落,A项错误;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B项错误;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但凯恩斯主义不再发挥任何作用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1.【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代替了原来的重商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三者都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2.【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征收固定粮食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与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的所有制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工业领域,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经济,故A项错误;“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是在1921年,故C项错误;苏俄做出废除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是在1921年,故D项错误。 2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信息“内战”“从农民那里没收粮食”“军队”等,可判断出“紧急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权试图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以支持红军,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故选A项。 25.【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故B项正确。 26.【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承认市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故选A项;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排除B项;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是坚持以计划经济为前提,排除 C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是计划经济的表现,排除D项。 27.【答案】 D 【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强调商品和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通过发展生产力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D项;新经济政策是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恢复经济的措施,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苏俄时期不是苏联时期,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适应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C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追随理想的实验”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实行工商业国有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依据国情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苏联模式”。 29.【答案】D 【解析】本段材料比较繁冗。利用化繁为简缩句法把握材料主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主旨为“生铁……优先于……服务行业……类封建的管理……对人的漠不关心”。这体现了“苏联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在改善民生方面存在不足,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31.【答案】B 【解析】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故A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引进外国技术得益于西方经济大危机的生产过剩,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联外交问题,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材料未提及,故D项错误。 32.【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不仅改变了苏联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可以看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高度评价了斯大林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B项正确;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项错误;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D项错误。 3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从材料“苏联经济体制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确定每年生产何种产品、生产多少”“由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疏忽,整个苏联没有生产一把牙刷”可以分析出,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依靠指令性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的工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联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仅凭因疏忽而全年没有生产一把牙刷得不出苏联忽视消费品生产,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 3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高度集中,片面追求公有制,排斥市场经济,这从反面证明了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 35.【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出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形势必然,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6.【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美国工厂生产率增长55%”得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供应增加),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社会需求不足),供需矛盾尖锐。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所学,要解决供需矛盾,需要增加社会需求,根据材料二“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得出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所学,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能够增加社会需求;要减少供应,根据材料二“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得出在工业领域,政府指导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从而减少盲目生产;根据所学,在农业领域,农民减耕减产利于减少农业领域的供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会的政策是:……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得出抛弃胡佛的旧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根据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出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二“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材料三“他(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得出关注民生、协调发展。 【答案】 (1)问题:供需矛盾较深。(2分)举措:农业领域,要求农民减耕减产;(1分)工业领域,对企业的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监督,减少盲目生产;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保障工人最低工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3分) (2)特点:抛弃胡佛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行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2分)关注民生、协调发展;(1分)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1分) 37.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3)问,根据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需要知道政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决策者。 【答案】 (1)措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分)主要背景:经济危机;民众贫困(失业)。(2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2分) (3)原因:挫伤了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3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3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列宁曾提出”并结合所学,得出新经济政策。第(2)问,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得出,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据材料二中“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并结合所学得出,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据材料二“他主张本国节约”得出,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据材料二“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得出,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主张: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