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龙海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计52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2.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是 A. 阴阳五行学说 B. 大一统学说 C. 仁政学说 D. 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大自然)与人”的关系——二者相协调、照应。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均无从涉及,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名师点睛】汉代儒学:‎ ‎(1)思想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3. 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 道家学派 B. 道教 C. 理学 D. 佛教禅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宋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禅宗的理论来改造儒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教、佛教的思想,更加思辨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 ‎4. 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导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统治的加强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考制度的影响 D. 思想控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影响政治权力,不是导致妇女注重贞洁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繁荣会促使社会拜金逐利之风,冲击传统道德观念,不会导致贞洁妇女数量增加,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影响的是士人的价值取向,与妇女关联不大,故C错误;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成为官府哲学,明初成为统治思想。从图中可见,贞洁妇女在宋代之后增长迅速,与该时期思想控制加强相适应,故本题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思想控制加强 ‎5. 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福建往琉球”的针路(航海指南)图,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命名,留下了有关钓鱼岛等地区的最早记载。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证明琉球、钓鱼岛等地区在明朝已经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理 B. 说明指南针开始广泛用于航海 C. 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D. 反映出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仍然频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进行了命名,留下了有关钓鱼岛等地区的最早记载。可以分析出这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所以本题选C,A材料中没有体现受中央政府的管理;B不符合史实,早在宋代就广泛应用于航海;D与材料不符合。所以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科学技术·指南针。‎ ‎6.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 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因此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依据错误,结论错误。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 ‎7. 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杜甫《无家别》‎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关汉卿《窦娥冤》‎ A. “笔墨当随时代”‎ B. “以形写神”‎ C. “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 D. “图之工妙入神”‎ ‎【答案】A ‎【解析】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由此可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8.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说明当时 A. 城市商业高度繁荣 B.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 C. 说唱艺术迎合市民阶层趣味 D. 程朱理学引起民众普遍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这反映当时市民阶层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故选D。A和题意无关,B材料中没有体现,C不符合所学。‎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宋代文学 ‎【名师点睛】宋元词曲繁荣的原因有哪些?①经济因素: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②阶级因素: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③政治因素: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④其它:科举制的推动、社会的变迁、民族文化的交流等也是宋词、元曲发展的原因。‎ ‎9.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 《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 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表明《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故A项错误;B项人物是林则徐, C项的人物应该是严复,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魏源 ‎10.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经世致用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兼容并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鸦片战争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洋务派实践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过程,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之下,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符合题意的是B项,C项是维新思想,不是向西方学习的开始,A项中没有受西方思想的影响,D项是新文化运动中北大的办学方针,不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中体西用 ‎11.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孙中山 A.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B. 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 C.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题干主旨意思,实际是主张通过限制独占性质的企业(包括本国和外国企业)以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家生计,这并不代表他反对自由竞争,也不代表其要求扩张国营经济,和其强调不强调民族独立没有关系,因为他所提到的企业既有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故选C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12. 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C.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D.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属于洋务思想,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属于维新思想,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属于民主共和思想,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属于新文化运动,出现最晚,因此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3.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灵魂是 A. 星火燎原、均贫富、武装斗争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团结一切力量、坚持革命斗争 D.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开展了土地革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使革命政权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体现了群众路线;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 ‎14.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 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 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符合题意的是D项,AB项是指其政治上鲜明性,在南方谈话中没有涉及到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 ‎15. “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 “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本质是十四大召开前解决的,是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规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二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正确。A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说法;C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说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要晚于1992年,不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16.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民族、民生 B. 民权、民生 C. 民族、民权 D. 富国、强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近代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故A项对应的核心问题是正确的。‎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7.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 A.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 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 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 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故B项错误;1964—1970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面对美苏的威胁,中国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C项正确;1964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1967年、1970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物质基础并不雄厚,故D项错误。‎ ‎18.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 “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双百方针,所以答案选A;B是经济方面,排除;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排除C;D是在1979年提出的“二为”方向,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 ‎19.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A. 恢复“双百”方针 B. 恢复高考制度 C. 改革开放 D.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公平竞争的机会”、“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指的是在“文革”失去受教育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刚刚恢复的高考制度,去圆自己的大学梦,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 ‎20.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整体感知题干,并未体现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因此排除A、D两项;根据题干中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突出了科技的重要性,因此排除B项,而本题只能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21.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 “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B. “人生而平等”‎ C. “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D.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A ‎22.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A. 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 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C. 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 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信息“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选项错误。故选D。‎ ‎23.‎ ‎ 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 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 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C. 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 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答案】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24. 《西方文明史读本》载:“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而且确实挑战了传统本身的正当性。他们拥护普通人的权利、市民的权利、奴隶、犹太人、印第安人和孩子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材料主要表明启蒙运动 A. 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 B. 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C. 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D. 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就UCLA“启蒙运动思想家质疑了传统对人的所有限制……但是并没有拥护妇女的权利。……在哲学和艺术中,启蒙运动中的男人支持传统的妇女思想:沉默、服从、恭顺、谦逊和贞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启蒙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故C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局限性 ‎25.‎ ‎ 恩格斯评论某一运动:“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是 A. 苏格拉底 B. 彼特拉克 C. 马丁·路德 D. 孟德斯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知,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故D符合题意;A项是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代表人物;B项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C项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孟德斯鸠 ‎26. 大革命前夕,《独立宣言》在法国畅销,法国读者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这说明 A. 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B. 《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C. 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D. 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相互影响 ‎【答案】A ‎【解析】18世纪法国发生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博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迅速在欧美传播,对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启蒙思想是产生于欧洲,由欧洲传到了美洲的,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无关”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不选,美国革命主要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是法国没有受到美国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27题16分,28题17分,29题15分)‎ ‎27.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答案】特点:求知质疑: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 ‎(2)科技落后原因:材料三认为是注重儒学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轻视科技人才;材料四认为:在18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 ‎(3)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 ‎【解析】由““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可以概括出求知质疑;由“天行有常”可以概括出客观规律的存在;由“天行有常”可以分析出顺应自然。‎ 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材料二认为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造成的,而材料三则认为是因为缺乏经济动力而造成的,在谈理解时可以先分析材料中两个角度的正确性和不足之处,然后再去补充不足之处即可。‎ 解答时要从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甚至强化)、经济(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和思想(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的大环境来组织作答。‎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可知孙中山反对专制制度,认为民主共和适合中国发展需要。而关于他的思想成果,学生在回答出1905年的三民主义时,还要注意回答出1924年的新三民主义。‎ ‎(2)根据“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可知该道路最终促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典型标志性事件为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所学,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基本完成。而关于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可结合它对当今解决农村问题有借鉴作用这一角度来回答。‎ ‎(3)从“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它指的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这种根本转型学生可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关内容来思考。正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几千年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故而才有了材料中的“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关于三者的共同点,学生要注意它们都属于对中国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探索和尝试。‎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内容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权权力的界限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对其每一个成员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制对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公民对主权应当服从,但主权者不能给公民加以任何对于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主权的行为是合法的约定,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同等的、目的是为了化共的幸福、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为保障。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此等论调”为何是真极大胆之创论?从中外民主思想的变化中,谈谈你对人类民主发展的认识。‎ ‎【答案】(1)主权权力的界限是共同体和其成员之间的约定;主权是受公意指导的;主权权力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2)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加强;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的专制;‎ 认识:民主发展历程艰难;追求民主是时代之潮流;民主建设需从国情出发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根据材料“主权权力的界限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得出主权权力的界限是共同体和其成员之间的约定;根据材料“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得出主权是受公意指导的;根据材料“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得出主权权力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2)第一小问原因,主要从清初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文化的专制。第二小问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从民主发展历程、民主是时代之潮流、民主建设需从国情出发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卢梭的思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名师点睛】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思想:‎ ‎(1)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权在民”。‎ ‎(2)“社会契约论”和暴力革命理论。‎ ‎(3)主共和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4)认为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但又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5)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制、三权分立、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