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16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人教版必修3)(提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16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人教版必修3)(提升版)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 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 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 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 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C ‎ 2.(2017届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跨度很大,影响力非常大,这是由于三民主义能够适应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而导致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民主义不是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未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共产党的领导而非三民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2017届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局一高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孙中山在《民报·发刊 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答案】D ‎【解析】‎ ‎4.(2017届辽宁沈阳东北育才校高三上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1921中国社会图景》一文指出,五四运动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主要的三大社会思潮。将三大思潮紧密结合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 B.中国共产党“三大”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C.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形成的新三民主义 D.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中的普遍平等的民权(自由主义),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社会主义)的三大政策,故新三民主义紧密结合了三大思潮,C正确;中国共产党“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没有体现将三大思潮紧密结合,排除A;中国共产党“三大”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没有体现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排除D。所以选C ‎5.(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三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 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答案】C ‎【解析】‎ ‎6.(2016-2017学年江西省铅山一中弋阳一中高二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1894年,大学毕业两年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了多项改革救国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失望之余,孙中山回到了檀香山,创办了生平首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由此可见孙中山 A.希望清政府进行改革救国危亡 B.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由希望改革发展为主张革命 D.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据材料中“上书求改革”到“建立革命组织”,可知孙中山的思想经历了由求改革到决心革命的变化,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7.(2016-2017学年福建省柘荣县一中等五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孙中山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思想。材料“君主可以不要”说明孙中山要否定传统的忠君思想,故A、B排除;材料“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说明孙中山注意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故D项符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D。‎ ‎8.(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答案】D ‎ 9.(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这反映了孙中山 A. 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 B. 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 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D. 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答案】C ‎【解析】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孙中山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是在20世纪20年代,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孙中山指出了我国近代的条约是在敌强我弱基础上签订的不对等条约,即条约损害了我国的国家主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10.(2016届江西宜春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积极宣传和倡导“五族共和”。但到1919年,他在《三民主义》‎ 一文中写道:“我国人自汉族推覆满清政权后,则以民族主义已达到目的矣。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后,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今日讲民族主义,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他称美国的这种以美国原有民族为基础同化其他不同民族为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为积极的民族主义。中国也需要实行这样的民族主义。到了1923年,孙中山在阐述“民族主义”时又指出:“吾党所持民族主义,消极的为除去民族间之不平等,积极的为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随革命形势之伸张,渐与诸民族为有组织的联络。”“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族。”‎ ‎——摘编自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孙中山各阶段“民族主义”观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答案】(1)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主张“五族共和”,1919年反对“五族共和”,主张美国式的民族主义,1923年主张各民族平等,并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民族。(6分)(2)特征:辛亥革命前后,以“五族共和”为核心;1919年,以同化为基础,一元一体;1923年,以平等为基础,多元一体。(4分)原因:辛亥革命前后,面临着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任务;1919年,一战结束,美国迅速崛起,给反专制斗争屡屡失败的孙中山带来新的希望;1923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重新解释三民主义。(5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