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 命题人:刘国彤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1.5分,共60分)‎ ‎1.《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使周朝“最长久”的保障是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皇帝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以及维系分封制的宗法制,二者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故②③正确,选择B正确;①是原始社会首领让位制度;④属于秦朝时期实行,排除。‎ ‎2.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 ‎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①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是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和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④掌控地方赋税则是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故①②④都符合题意。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第③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时间“北宋初年”和信息“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含有第③项的ABD三项,故选C。‎ ‎4.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初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内阁但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诸事尽听皇帝,这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朝内阁制和六部 ‎5.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平均分配土地 B. 产品上交国库 C. 奖励技术发明 D. 开设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最直接要求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因此《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均分配土地是最能反映农民要求的,故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于封建社会,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要求产品上交国库,基本是空想,不符合农民要求,故B错误;奖励技术发明是《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C错误;开设新式学堂《资政新篇》内容,是资产阶级要求,不是农民的要求,故D错误。‎ ‎6.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被东方的小国打败”是指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给日本,此战后签订条约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A是被英国打败。B是被英法打败。D是被西方八国联军打败。‎ ‎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②正确;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③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8.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联合国大会 C. 万隆会议 D. 不结盟会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9.公元前6世纪末,促使雅典民主制确立的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亚历山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末”“促使雅典民主制确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最终确立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故A项排除;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度走向繁荣,故C项排除;亚历山大是公元前4世纪的,故D项排除。‎ ‎【点睛】“公元前6世纪末”“促使雅典民主制确立”是关键信息。‎ ‎10.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答案为D项。习惯法和公民法的形成是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是早期罗马法的表现形式,排除A、C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排除B项。‎ ‎11.有学者指出,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这里“现代化”指的是 A. 《大宪章》的颁布 B. 议会制度的出现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责任内阁制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政治走向民主化,符合“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故C项正确;A项是1215年颁布的,排除;中世纪时,英国已经有了议会,故B项错误;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与“光荣革命开始了”不符,故D项错误。‎ ‎12.1789~1875年间法国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这反映了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法国大革命之后接连出现了君主制、帝制以及共和制度等充分说明法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曲折性,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政体形式的不断更迭,与地方割据没有关系,故A错误;启蒙思想深入发展与材料中政体更换无关,故B错误;法国政体是不断实验,不是不断完善。故D错误。‎ ‎13.为实现把统治者“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 颁布《独立宣言》‎ B. 建立邦联制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实行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美国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政体,以此了实现把“统治者关进笼子的梦想”,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4.中国古代农业灌溉工具翻车出现于 A. 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曹魏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者可知,翻车出现于三国曹魏时期,故C项正确;AB项早于曹魏时期,排除;D项晚于曹魏时期,排除。‎ ‎15.在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选D.‎ 考点:古代手工业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主要依据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考查形式主要有2种:1)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关于此概念的阐述,要求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2)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几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16.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白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ACD项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排除。‎ ‎17.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工业发展产生是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故①错误;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殖民侵略起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是不是避免,故③错误;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贸易往来,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故②④正确,故D项正确。‎ ‎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的条件有 ‎①政府的提倡与鼓励 ‎②外资企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19世纪60-7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不可能提倡与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时间是20世纪初,因此①④选项是错误的。②选项和③选项分别是内部和外部的两个主要因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9.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戊戌变法期间 D. 辛亥革命期间 ‎【答案】C ‎【解析】‎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最早提出“断发易服”,C正确;A和B时期没有提出;D是以法令形式进行。‎ 点睛: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颁布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的知识分子主张改变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主张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0.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施的,排除。故选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1.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A.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B. 城市日益喧嚣拥挤 C.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D. 水力成为主要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能源耗竭和污染,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奢侈之风,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的拥挤,故B项排除;工业革命后,煤炭是主要能源,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世纪后半期”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 ‎2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科技成就是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织布机 C. 蒸汽火车 D. 电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科技成就是电灯,故D项正确;ABC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23.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危机。为扭转这种局面,苏俄开始实行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工业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苏俄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扭转危机,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项排除;C项是1929年实行的,排除;D项是1925年,排除。‎ ‎24.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主持兴办了许多大型的公共工程。这一做法的作用包括 ‎①提升购买力 ‎②刺激工业生产 ‎③稳定社会秩序 ‎④抑制股票投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主持兴办了许多大型的公共工程,这一做法有利于刺激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①②③正确;④是金融方面的,排除。所以答案选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内容 ‎25.20世纪70年代,虽然爆发经济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发达国家仍保持社会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A. 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B. 推行“以工代赈”‎ C. 第三产业的日渐发达 D. “互联网”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福利制度使低入阶层的生活是到了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B项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排除;材料中的现象与第三产业和互联网无关,故CD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注意“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 ‎26.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答案】A ‎【解析】‎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B表述太绝对,错误;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材料只是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无法体现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排除D。‎ ‎27.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正确,体现儒家“仁”“仁政”思想;B不对,体现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体现墨家“兼爱”“非攻” “尚贤” 等思想;D不对,体现法家法治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诸子百家。‎ 点评: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 ‎28.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 A. 李贽的《焚书》‎ B.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C. 顾炎武的《日知录》‎ D.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批判君主专制、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以题干所说名言出于顾炎武,所以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只能是顾炎武的《日知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日知录》‎ ‎29.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A. 指南针与印刷术 B. 造纸术与火药 C. 火药与指南针 D. 印刷术与造纸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 注意题干“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显然是指在文化教育领域,A错在指南针是在航海领域,BC错在火药是在军事领域,只有D符合,印刷术、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点评:本题使用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二是指选项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首先就要排除。‎ ‎30.19世纪90年代,宣传民权思想,主张变法图存的著作是 A. 《四洲志》‎ B. 《各国律例》‎ C. 《海国图志》‎ D. 《变法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宣传民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主张变法图存,故D项正确;ABC项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著作,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90年代”“宣传民权思想”。‎ ‎3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指 A. 反对满洲贵族压迫 B. 反对帝国主义 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D. 平均地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故D项正确;AB项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 ‎32.研究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李四光 D. 华罗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故B项正确;A项是物理学家,排除;C项是地质学家,排除;D项是数学家,排除。‎ ‎33.“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答案】A ‎【解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故A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错误;十五大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错误。故选A。‎ ‎34.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核心精神的表述,准确的是 A. 反对神学世界观,要求自由平等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 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C不对,提出自由、平等、民主,主要是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文主义的发展;D不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没有否定宗教信仰。人文主义从广义上讲,主要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考点:本题考查人文主义。‎ 点评:高中历史学习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及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反映了历史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高考通过历史概念中,包含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史实或反映的历史现象,创设情景式试题来实现对重要的时间(年代或时期)、人物、制度、政策、历史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考查。‎ ‎35.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A. 日心说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地心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89年”“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中可以推断该书应是反映的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故B项正确;日心说是天文学,故A项排除;C项是20世纪初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排除;D项是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排除。‎ ‎【点睛】“1889年”“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是关键信息。‎ ‎36.梭伦在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 A. 雅典自由民 B. 雅典平民 C. 雅典执政主官 D. 雅典贵族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沉重的打击了贵族的利益,且只有贵族才可能财物积山,丰衣足食,因此D符合题意。而A,B多处于被压迫地位,C是统治者,他不可能抨击自身。综上,本题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背景 ‎3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建立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D建立县制符合题意和史实,A废井田,开阡陌属于经济举措,B奖励军功是军事改革,C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废除旧制度而不是建立新制度的开始或萌芽,故答案选D。‎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的重要影响,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多样,主要突出其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奠基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功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38.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就特别注意对官吏进行监督。秦朝时期,中央负责监督其它官员的是 A. 刺史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太尉 ‎【答案】C ‎【解析】‎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及职能是: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中央百官,职位相当于副丞相;太尉主管军事,但是秦始皇并未设置官吏,而是有皇帝兼管军事,所以是虚职,故C正确;BD错误;刺史是西汉监察郡国的官吏,排除A。‎ ‎39.秦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主要原因是 A. 实现了国家大统一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生产力显著提高 D.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现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前提是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故本题答案选A项;BD不是主要主要原因;C是统一度量衡带来的影响。‎ ‎4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范仲淹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是中原文化,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德意志皇帝召开的对马丁·路德的听审会上,马丁·路德最后总结说:“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我不平安,也不会接受。这就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神助我,阿门。”随后德意志皇帝宣布马丁·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马丁·路德传》‎ 材料二 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什么?这些改革观点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所说谭嗣同被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些人倡导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给他们造成这样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我们从改革家身上可以学到怎样的精神?‎ ‎【答案】(1)《九十五条论纲》‎ 局限:虔诚的信奉上帝 积极:对天主教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推动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路德取得合法地位;为欧洲其他地区宗教改革开辟道路。‎ ‎(2)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捕 主张:政治——兴民权,开议院或建议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坚定不移的改革信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马丁•路德称“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指的是《九十五条论纲》。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皇帝陛下和诸位王公阁下……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材料二中所说谭嗣同被逮指的是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捕。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从材料“除非能依据《圣经》的见证判定我的错误,或者根据显而易见的论据,依照《圣经》判定我有罪,而我的良心能坚信这判定合乎上帝的真道,否则我不能也不会收回我的主张”“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4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孟子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材料二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实现“办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四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1)思想: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2)平均地权。第一次国共合作。 ‎ ‎(3)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4)“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为政思想是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可以概括出答案。‎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平均地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24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3)根据材料“1950年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据材料“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指文化大革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3.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西欧某两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方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完成:‎ ‎(1)上述两段材料各出自什么政治文献?‎ ‎(2)两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 ‎(3)两种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宪法》(4分)‎ ‎(2)异:英国王权受到限制,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2分)‎ 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1分)‎ ‎(3)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3分)‎ 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保留下来,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3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国王”及材料内容知道,材料一是限制国王的权力的,因此为《权利法案》;材料二中“皇帝任命帝国宰相”及“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说的是《德意志帝国宪法》。明确第一问,下面几问就比较简单了,结合所学知道就可以回答。‎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意思,由“国王”、“皇帝”,知道是有君主的国家,又由于是西欧国家,所以主要是英国《权利法案》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国王”及材料内容知道,英国是限制国王的权力的,材料二中“皇帝任命帝国宰相”及“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可知,德国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两国政体形成的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保留了封建残余。‎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权力至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德国: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保留下来,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德政体的比较 ‎【名师点睛】归纳英、法、美、德政体的特点:①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议会权力至上,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②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三位一体,共和制是根本,总统制、联邦制是表现。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执掌行政权,可参与法律的制定,但总统的权力受到内阁和议会的制约。其确立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④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拥有广泛的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