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试题(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试题(5

‎2017级实验高中高二历史试卷 ‎(内容:专题七专题八时间:2019年5月4日)‎ 一、单选题(共24题;)‎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宪法 ‎2.“《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此观点主要认为《权利法案》‎ A. 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 B. 改变了英国国王权力的来源 C.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 体现了主权在民政治理念 ‎【答案】A ‎【解析】‎ 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在强调《权利法案》创造了英国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国王权力的来源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避免严重的权力“冲突”意味着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3.历史学家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 共和制和议会制 B. 君主制和共和制 C. 立宪制和共和制 D. 君主制和议会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是指对君主的尊重和崇敬,保留君主制,排除AC项;“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是指采用了议会制,即人们选举代表组成国家的权力机构,来管理国家,排除B,所以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名师点睛】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运作方式 权力机关 ‎ 地位 ‎ 与其他权力机关的关系 ‎ 国家元首 ‎ 国王 ‎ ‎“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 形式上任命行政机关 ‎ 政府首脑 ‎ 首相 ‎ 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 形式上对国王,实际对议会负责 ‎ 行政机关 ‎ 责任制内阁 ‎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 实际上对议会和首相负责 ‎ 立法机关 ‎ 议会(上下两院) ‎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不对国王负责 ‎ ‎4.光荣革命时,英国海军曾站在詹姆士二世一方阻止威廉和玛丽来英国登位。威廉去信劝说他们应忠于不列颠王国而不是国王。威廉夫妇继位后,英国海军又宣誓效忠威廉。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君权神授思想被质疑 B. 忠君观念根深蒂固 C. 主权在民说得到认可 D. 海军左右英国政局 ‎【答案】B ‎【解析】‎ 从英国海军的态度上来看,他们忠诚的更多的是国王,而不是这个国家,因此体现出深刻的忠君观念,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授”的内容;C选项错误,与材料所展示的内容不吻合;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点睛:解答本题我们要找到英国海军的前后共性,分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问题,由此才可以确定本题考查的关键内容,选出正确选项。‎ ‎5.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 发展经济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科技强国 ‎【答案】B ‎【解析】‎ 秦国和近代的英国都是开创了新的政治体制,秦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开创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他们开创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本题选B选项。A选项各个朝代都在努力;C选项不能称之为积极影响;D选项不符合秦朝的特点。‎ ‎6.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从“侮辱”到“尊敬”反映 A. 英国首相的命运由国王决定 B. 首相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 C. 议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王权 D.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 由“英国首相最初只是内阁大臣中的一员,内阁没有实际的首脑,提名首相的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当时,“首相”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字眼,被认为是国王的“男仆””可以看出内阁的地位低,权力少;由“直到20世纪初,“首相”才正式成为令人尊敬的头衔”结合所学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末内阁权力膨胀,内阁的地位提高,所以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责任内阁制形成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C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议会;D项不选,责任内阁制形成的时间是18世纪初不是20世纪初。‎ ‎7.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76年的法国总统。可知此题主要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保皇党人之间的妥协。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体制,共和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A、B、D三项都没有体现法国政体的特征,错误。‎ ‎8.下图是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实质问题的选项是 A. 唐朝是专制制度,美国是民主制度 B. 唐朝的决策权在尚书省和皇帝 C. 美国的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 D. 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民主制度,故A项正确;在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故B项错误;唐朝的制度也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故C错误;唐朝虽然是分权,但是君主专制下的分权,故D项错误。‎ ‎9.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终方案既兼顾了州又兼顾了人口的数量,这是一个伟大的妥协,也就体现了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是三权分立不存在权力中枢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也正确,但材料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方案一只兼顾人口,方案二只兼顾州,最终方案是二者均兼顾,这其实是两种方案相互妥协的产物。‎ ‎10.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的首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产生,然后由国王形式上任命,对议会负责,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德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运行流程,排除;B选项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排除;D选项是中国的三公九卿制,排除。‎ ‎11.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后宣布成立的临时政府名单中,除了7人属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外,还有两名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一名工人。有学者说,“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这在世界历史上无疑是破天荒的创举”。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 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 B. 工业革命深化了政治改革 C. 政体之争的结果已经明确 D. 巴黎公社的条件趋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工业革命发展促使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导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权力提高,材料中“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和工人代表纳入一个政权机构”显然是工业革命发展带来资产阶级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才表示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诞生,并不是广泛传播,故A项错误;此时法国政权仍然处于政体纷争之中,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诞生背景是普法战争的失败,故D项错误。‎ ‎12.1945年法国光复后,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而是对共和国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的限制。材料意在说明 A. 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思想 B.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 C. 代议制民主下不会出现专权 D. 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 ‎【答案】A ‎【解析】‎ 根据“1945年法国光复后,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宪法制定时,并未纠缠于共和制等基本问题”,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民众普遍接受共和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C材料没有体现,同时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国共和制宪法在不断修改,排除D。‎ ‎13.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说:“一想到德意志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19世纪中期,德意志摆脱这种“可怜”境地主要是通过 A. 王朝战争 B. 资产阶级改革 C. 宗教改革 D. 独立战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作为个人,个个可贵,作为整体,却又那么可怜”可知反映的是德国的分裂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普鲁士进行的王朝战争实现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德国是由普鲁士领导实现统一的,并不是资产阶级改革,排除B。材料强调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C。统一前的德国并没有受到殖民统治,所以不是通过独立战争摆脱分裂割据的局面,排除D。 ‎ ‎14.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 A. 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 B. 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 C. 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 D. 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故D正确。当时法国复辟势力的威胁基本消除,故A排除。共和宪法,也是为了确保共和政体,故B排除。巴黎公社,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故C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 ‎15.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的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16.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A. 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 B. 毛泽东及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圣西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D. 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了科学。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言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同时还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所以本题选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17. 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的社会根源是 A. 没有找到合适国情的革命道路 B. 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C. 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流 D. 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的是由于普法战争的爆发引发的革命战争,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上升的时期,资本主义向前发展是当时世界的主流,这就决定了巴黎公社革命必然失败,答案选C,A B D三项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非根本原因。‎ 考点: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18.列宁曾说,1871年“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还很不够……还没有工人政党……大多数工人甚至还不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方法”。列宁认为当时的法国 A. 工人政党还不成熟 B. 没有出现工人运动 C. 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D. 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看,当时法国还没有工人政党,因而A项不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出现了工人运动,B项错误;法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C项。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当时的法国,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尚未成熟。资本主义大工业未充分发展,社会去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D正确。‎ ‎19.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等。巴黎公社的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①无产阶级专政②人民民主③人民公仆④工农联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而①正确;公社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体现②人民民主原则;依据材料中“所有公社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技术工人的工资”可知③符合题意。由于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建立的政权,主要是在城市中,故④错误。故选A。‎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虽然失败了,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也需要掌握。‎ ‎20. 在19世纪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这两者 A. 对当时不公的社会问题的态度完全相同 B. 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 C. 都与宗教思想桎梏直接相关 D. 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与传统的资本主义相悖。《物种起源》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与传统的宗教的理论相悖。综上所述,选择B。‎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21.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 B. 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C. 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答案】C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说明正是这一点的历史意义,故C 项正确;A是巴黎公社;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不是材料体现出内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俄国十月革命对于帝国主义统治打击,故D项错误。‎ ‎22. 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A.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 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C. 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D. 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列举的政治事件均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表明世界整体联系的加强,故答案为B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表明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格局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与较量,排除D项。‎ 考点: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国际格局·特点 ‎23. 布尔什维克的政敌,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帕·米留可夫指出:十月革命是“俄国革命长期复杂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对二月革命的否定,而是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二月革命所开创的进程的继续”主要是指 A. 签订条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B. 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反动统治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苏维埃共同执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联系。材料认为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指的是十月革命完成了二月革命未完成的任务。C、D两项都是二月革命完成了的,故C、D两项错误。A项虽然符合史实,但B项更具有概括性,也更全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 ‎24.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 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 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 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 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点理解“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即所有其它社会改造方法都行不通的前提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必然和唯一行得通的选择。‎ 二、材料分析题 ‎25.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解析】‎ 第(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信息“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得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由肯定变为否定。“原因”,依据材料信息“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概括得出:黑人力量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等。“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是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是缓和种族矛盾。‎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 ‎【点睛】民主诉求是全体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又紧扣教材的主干知识,因此考查这一知识点并不意外。本题以美国最高法院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涉及的核心素养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从能力上看,本题从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对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认知能力进行了考查,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有效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晓林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观点: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实政治是多种力量妥协的结果。‎ 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与封建王权达成妥协,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二者联合斗争,最终通过与议会中占主体的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达成妥协,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面对邦联制下的社会动荡,各种政治力量聚集费城,经过长达近半年的争吵,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不同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1789年大革命后的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帝制、封建专制,最终达成妥协,艰难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议会制共和制。(至少举国家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结论:综上所述,多元主义社会下,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有效选择。‎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出材料的核心观点。材料信息“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之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得出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实政治是多种力量妥协的结果。其次,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依据所学知识可运用英国“光荣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等史实进行论述。一定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27. (2009海南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人口的集中固然对有产阶级起了鼓舞的和促进发展的作用,但是它更促进了工人的发展。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这促进了他们和资产阶级的分离,促进了工人所特有的、也是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所应该有的那些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受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在社会上和政治上发生影响和作用。大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在这里,工人第一次开始考虑到自己的状况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斗争;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在这里,产生了工会、宪章主义和社会主义。‎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材料二 1884年,英国费边社的基本纲领提出:“费边社的目的是以下列方法来改革社会:从个人和阶级所有制下解放土地和工业资本,把它们交给社会所有,以谋公众的福利。只有通过这个方式,全国各种自然的和既得的利益才能公平地为全国人民所分享……为了这些目的,费边社应注意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鼓吹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包括确立男女平等的公民权利。同时推广有关个人与社会在经济、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知识,以便实现这些目标。”‎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费边社与宪章派在斗争目标、斗争方式上的不同。‎ ‎【答案】答案要点:‎ ‎(1)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人阶级意识形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斗争目标:费边社:消灭私有制;宪章派:争取普选权。斗争方式:费边社:社会改良;宪章派:罢工示威、工人运动。‎ ‎【解析】‎ 回答第(1)问注意材料一关键词“工人”“联合”“一种力量”,“大城市是工人运动发源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对立”。回答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词“费边社”“改革社会”。‎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