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市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0题,共45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即使没有多少纵向(诸如国家和地方行政资助)和横向(诸如与其他劳动者的联合)的支持,也可以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扩张。”“自我扩张”是指 A. 扩大生产规模 B. 加强社会分工 C. 转移经济重心 D. 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在封闭系统内的自我扩张是指小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精耕细作获取更多的收获,故选D;单纯的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强社会分工与“自我扩张”的题意不符,排除AB;小农经济的“自我扩张”并不是转移经济重心,排除C。故选D。 2.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 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是唐朝时期的铜官窑,把书画与瓷器相结合,故C符合题意。 3.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 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 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错误;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错误。 4.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 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D. 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州“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 “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营丝织业得到了较大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选项错误;苏州一地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江南地区雇佣劳动趋于普及,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者增多不能反映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D选项错误。 5. 有“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功效,哺育西蜀大地,创造“天、地、人、水”和谐典范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井渠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到的水利工程地点是在“西蜀”,因此这个工程是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C.正确;B.C.项是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D.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都江堰 6.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这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故C正确;井田制早已瓦解,故A错误;当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故B排除;庄园由地主管理,故D排除。 7.《宁国志》载:“(宁国)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A. 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 B. 商品经济繁荣 C. 自给自足经济 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土产甚富,足以供给”“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等,可以看出该地区反映了我国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故选C;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8. 《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三工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民间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消耗大、生产规模大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B项。中国古代的私营手工业的从业人员没有材料中的那么多,家庭手工业更是如此,ACD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9.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 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绪论合理 B. 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 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D. 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的主旨意思是说,国家要富强,必须要让人民从事农业,抑制商业。但仅凭管仲一人的说辞,就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是不合理的。故C项符合题意。 10.1836年,在广州商馆中落脚的外国商人约有50余家,其中英商31家,美商9家,葡萄牙、瑞典、荷兰、法国商人各一家,还有“港脚”商(主要是英印的所谓“自由商人”)11家。这反映出 A. 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中国市场 B. 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争夺对象 C. 清朝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中国对外贸易潜伏重大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中国落脚的外商以英商居多,反映了英国的商业利益与中国联系越加紧密,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对原料及市场的需求,中国闭关锁国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对外贸易潜藏危机,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开放使中国市场被打开,排除A项;此时中国尚为独立主权国家,排除B项;清朝此时仍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故选D。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制造总局曾积极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他们认为“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方便引入西方工业 B. 建立近代外交 C. 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D. 全面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洋人制器出于算学,其中奥妙皆有图说可寻”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积极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的目的在于方便引入西方的工业和技术,根据“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此举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核心制造技术,故选C ;江南制造总局从事西方书籍的翻译活动是为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并不仅仅是方便引入西方的工业和技术,并不是建立近代外交,排除AB;洋务运动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排除D。故选C。 12.1680—1830年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据如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 A. 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B. 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 C. 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D. 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内容来看,塞内加尔出口逐渐以原材料为主,说明其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C正确;表格显示1680-1780年,一直以出口黑奴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其处于次要地位,A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族独立运动,B排除;材料只是体现黄金出口少,不代表其开发迟滞,D排除。故选C。 13.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要行业的资本主义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办厂诱导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C. 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D.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赔款而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A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排除;B项和C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点睛】题干反映了1895年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取了快速发展,注意时间信息: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因此,题干时间界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 14. 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应该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且民国政府推行移风易俗,剪发浪潮展开。故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统治仍然比较稳固,不可能发生剪发浪潮,故A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农民阶级反清革命运动,与大规模剪发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时期剪发浪潮已经趋于结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其历史根源是 A. 亚非拉国家因地制宜发展迅速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以后,亚非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市场,殖民者依据各地不同的优势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因而给这些国家留下了单一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故D符合题意。发展迅速不符合史实,故A不符合题意.三角贸易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大力殖民的体现,且其对非洲和黑奴等的伤害不能说是优势互补,故B不符合题意。发展民族经济与形成单一经济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16.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为了 A. 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B. 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C. 推动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张 D. 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进步发展,为了资本的进一步积累、资产阶级利益的进一步扩大,英国急需更廉价的原材料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其他国家更好的背景下,英国提倡自由贸易,抢占原材料和市场,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符合题意; A、B 两项是“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C 项不是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观目的,不符合题意。 17.19世纪晚期,中产阶级的社会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相反鼓励妇女献身于传统的事业,如养育子女、管理家庭,以及保留传统家庭的价值观。由此可知 A. 工业革命对家庭的影响不大 B. 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低 C. 工业革命使家庭发生了分化 D. 无产阶级家庭妇女的地位很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晚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之时,中产阶级不再希望妇女外出工作,表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导致了一批妇女外出工作,从而与原有家庭角色发生了冲突,侧面反映出家庭内部发生了分化,故C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的解放,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家庭产生了巨大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提高了家庭妇女的地位,故B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表述的是中产阶级的妇女,与无产阶级妇女无关,故D项不符合题意。 18.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 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 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 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建设性的 D. 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表明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殖民地或半殖民的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BC两项表述错误,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故BC项排除;题干强调的是机器,而不是交通,故D项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殖民活动的影响 19.“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这一评价 A. 未揭示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灾难,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 B. 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C. 较为客观的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D. 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材料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不是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故A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殖民掠夺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较为客观,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方法,故D错误。故选C。 20.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放松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B选项排除。 21.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固定工资制改为分享工资制,在新的工资制下,雇员三分之一的工资直接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这一做法 A. 提高了工人政治地位 B. 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C. 削减了公共福利开支 D. 实行凯恩斯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雇员工资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是根据企业生产效益调节雇员工资,从而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故选B;雇员工资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并不一定提高工人政治地位,排除A;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削减了公共福利开支,排除C;将雇员工资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D。故选B。 22.有人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这说明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作用和实质是 A. 克服经济危机 B. 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 C. 实行高税率政策 D. 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最穷的与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说明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D项正确;福利国家政策能够缓和经济危机,但不能克服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政策是政府加强干预的表现,故B项错误; 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国家实行高税率政策是贫富差距大大缩小,这反映的实质是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23.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赶不上生产的脚步”的结果,其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入危机之中,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其意在说明 A. 生产发展迅速抑制了市场扩张 B. 经济危机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C. 西方经济繁荣必然会导致危机 D. 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该学者把经济危机比喻成“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经济危机的生产与需求的矛盾,A不符合题意。材料认为经济危机具有必然性,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揭示经济繁荣与经济危机必然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 24.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 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B. 克服了商品的供需矛盾 C. 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 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说明当时该措施使美元不断贬值,结合所学可知这增强了美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刺激了出口,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优势,故D项符合题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会使商品价格攀升而非回落,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的不断购买黄金、增加流通货币这些措施调节不了商品的供需矛盾,故B项不符合题意。美元贬值会刺激美国的出口,但无形中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容易引发“货币战”和“贸易战”,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事实上英美等国当时采取的货币贬值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该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不符合题意。 25.《全球通史》记载,直到1921年,内战和外敌入侵一直在蹂躏着俄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最后却是红军取得了胜利,也许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在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方面通常做得更成功。这里的“成功”主要是指 A. 颁布《土地法令》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推行固定粮食税 D. 农业全盘集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尔什维克在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主要是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故A项符合题意;余粮收集制的实行在国内战争后引起农民不满,故B项不符合题意;固定的粮食税的推行是在1921年以后,故C项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行是20世纪30年代,故D项不符合题意。 26.“西方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认为它们一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致使当时的西方人“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的原因是 A.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B. 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 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材料“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破坏严重,故西方人“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故C选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没有一系列五年计划,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也不符合“五年计划”、“西方人的兴趣”,故B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西方人对苏联也没有“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故D选项错误。故选C。 【详解】 2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对市场机制的排斥 C.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 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日益缓慢,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排斥”;C项不是苏联经济缓慢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排除。 28.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 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扩大进出口数额 D. 推行贸易自由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依据材料中1932年以及“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的信息说明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提高关税防止其他国商品流入本国,目的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故选A;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新模式是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所开创的,故B项错误;成员国优惠而对非成员国苛刻,不一定会扩大进出口数额,故C项错误;“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一规定不利于贸易自由化,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也激化了各国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详解】 29.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在《莫斯科日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的“某种消极的东西”“不可避免”的根源是 A. 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B. 苏联个人崇拜现象普遍 C. 罗曼·罗兰仇视社会主义 D. 斯大林专权独断的作风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曼·罗兰于1934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材料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30.“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从这首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歌曲中可以看出 ①大危机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沉重打击 ②人们繁荣和富裕美国梦的破灭 ③普通民众对胡佛政府无力应对危机、不顾人民死活的有力控诉 ④民众对罗斯福新政的支持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时危机之下自由放任政策是美国的经济由20年代时的繁荣走向了低谷,深深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人民对美国的前途感到担忧,所以①②③正确,但④从材料中未体现,故选C。 二、非选择题(3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 材料三 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概貌的发展和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工商业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的商品种类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特点。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趋势。 【答案】(1)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为中心;偏重于内陆;毗邻江河水道。 (2)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出现较多海港城市;分布较广;出现区域性专业市场、集散中心。 (3)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4)特点: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5)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沿海城市越来越多;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越来越多 【解析】 【详解】(1)分布:依据材料一“唐朝工商业分布图”可知,唐朝工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并且偏重于内陆,毗邻江河水道。 (2)特点:依据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图”,对比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分布,仍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但出现较多海港城市,并且范围较广,还出现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专业市场和作为集散中心的市镇。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唐朝“求珠”、“采玉”、“党项马”、“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等,对比(宋时开封)“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绦线之类”等可知,唐朝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到宋代时,商品主要为日用品。 (4)特点:据材料四中“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可知,明清商业发展中出现了“商帮”。不同:根据材料四中“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可知,徽商和晋商除了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之外,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5)趋势:依据四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从地域上看由北向南逐步扩展,范围越来越广,且沿海城市越来越多;从规模上看越来越大,从经营内容上看区域性工商业中心越来越多。 32.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二 中国近代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 材料三 中国近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1)材料一中的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第一时期三种资本所占的比重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一看,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与第一时期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出口贸易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哪些特点? 【答案】 (1)形成:①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从19世纪60、70年代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②洋务派为“自强”而开办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形成了洋务派企业。③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 说明:列强加深经济侵略。大量外资输入中国,外资企业资本雄厚。 (2)最明显的变化是商办企业(或民族企业)超过官办工业,发展迅速。 主要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或戊戌变法的影响);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收回利权运动;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展实业的法令。这些都鼓励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创造了有利于投资办厂的环境。 (3)趋势:持续增长,进入20世纪后增长更快。 原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4)特点: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落后;中国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提供原料,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中国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办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于19世纪60、70年代起,由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的;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则是为解决洋务派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问题,以“求富”为口号兴办的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外商企业则由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发展而来。说明:第一时期即 1872——1894年期间,外商企业资本所占比重高于洋务企业,远远高于民族企业,说明大量外资输入中国,外资企业资本雄厚,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断加深。 (2)变化:对比材料一中三类企业的资本比例变化可知,与第一时期相比较,第二时期即1895——1913年,中国境内工业最明显的变化是商办企业(或民族企业)超过官办工业,发展迅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刺激、清政府放宽限制、收回利权运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等方面,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环境改善和投资热情提高的原因,说明变化的由来。 (3)趋势:根据材料二1890—1929年“中国近代出口贸易指数变化表”中的数据变化可知,中国近代出口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增长更快。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到1920年代,中国的出口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4)特点:根据材料三 “中国近代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中的数据变化,即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总和一直占据优势,农产品和机械产品由少到多,手工业产品由绝对优势下降到低于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经济的特点主要有,农业和手工业是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落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中国提供原料,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同时中国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等。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百分比) 材料二苏联和沙俄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对比(百分比) 材料三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 材料四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当时,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13年与1937年沙俄与苏联出现图中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3)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状况,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对措施?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措施有哪些? 【答案】(1)原因:①1913年,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在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操纵着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②1937年的经济成就,是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而取得的。 (2)特点:①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②在工业生产的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 (3)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政策。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4)两国都采取了政府全面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的政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从1913年与1937年沙俄与苏联比较、苏联经济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从图中可以分析,1913年沙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1937年苏联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沙俄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和斯大林模式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2)从材料“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在工业生产的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 (3)从材料“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进出口额下降”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对美国产生了严重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采取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来应对。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都采取了政府全面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的政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