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30题 1.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唐太宗“民本”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对唐太宗历史功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吏者,民之本纲者”表明韩非子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强调的是君主道德的重要性;“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强调公正的重要性,以上三者都与“民本”思想无关,A、B、C三项均排除;“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表明统治者强调要想让人民耕种不失时,国家的政策就应当精简,让人民修养生息,体现了“民本”思想,D项正确。 2.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有鉴于此,唐太宗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 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作为。根据材料“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磐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④项均是唐太宗所实践的。③项,三长制是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并未“设立三长、打击豪强”,而且材料中也无“三长”相关表述,③错误,①②④正确,即D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3.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俄《尼布楚条约》。这里不是指中原,而是指包括中原在内的所有属于清政府统治的地区,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以“中国”国号对外谈判,②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大清”的朝号不能说明清政府不再使用“大清”朝号,③错误;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领土,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利益,所以这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④正确。故答案为C,A、B、D三项均排除。 4.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地理特征信息“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可知该地应位于西北地区;再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可以判断这一战是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C项正确;A项发生在1673—1681年间,地点主要在南方,排除;B项发生在1683年,地点在台湾地区,排除;D项开始于1685年,地点在东北地区,排除。 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孔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倡导“有教无类”,学生无论何种阶层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受众群体,促进了教育的公平,A项正确;宗法分封制度属于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孔子兴办私学不足以瓦解宗法分封制度,B项排除;教育受众群体的扩大与周王室的统治基础无必然联系,C项排除;诸侯争霸主要追求的是土地和人口,与教育关系不大,D项排除。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朱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意思是如果统治者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朱熹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注释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进而达到范祖禹认为的“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都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7.史学家汤因比说:“雅典合法地处死苏格拉底所带来的道德失败,激起一位同时代的雅典天才对雅典及其所有事业的全盘否定。”这位“天才”曾提出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理念先于物质存在 D.三段论的演绎逻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觉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没有办法正确认识真理。因此,他认为人本身和周围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世间万物之外存在着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C项正确;A项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排除;B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D项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排除。 8.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 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材料中指出亚里士多德既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又追求现实的幸福,没有涉及到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性,A 项排除;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既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有追求现实的幸福,强调了其重视客观实际的联系,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方面,较宽广,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与人文主义精神有关的知识点,C项排除;材料中未出现有关“家学”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 9.在查理一世戴着王冠的头被砍下来的那一瞬间,英国学者描述道:“当时围观人群的反应不是欢呼,而是低低地沉沉地叹息。”这些“叹息”折射出英国民众的复杂心态是 A.反对国王专制与维护公民自由之间的矛盾 B.国王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带来的矛盾 C.废除王权专制与国王作为精神领袖之间的矛盾 D.信仰国王与崇拜克伦威尔之间的矛盾冲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王被处死,国王专制、国王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已不存在,A、B两项均排除;查理一世被处死,专制王权废除,但人们仍然怀念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和精神领袖的作用,这是英国民众“沉沉的叹息”的原因,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克伦威尔的军队英勇善战,被誉为“铁骑军”,著称于世。克伦威尔选拔军官的标准包括 ①忠诚勇敢 ②出身贵族 ③才干出众 ④恪守道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克伦威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克伦威尔选拔军官时不考虑出身,但注重有才干、有奋斗目标的军官,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C三项均排除,D项正确。 11.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外交的基石。商业资本及商业精神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美国早期外交。建国初期,外交以维护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争取海上自由、发展贸易为主要内容。华盛顿的活动,与此一致的是 A.在“七年战争”中,参加民兵对法国作战 B.起草《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C.制定《联邦宪法》,建立联邦制的中央政府 D.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美国早期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华盛顿,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知识迁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793年,华盛顿再次被推选为总统,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签署宣言,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从而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中,这与材料文字“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外交的基石”相符,D项正确;英法“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美国当时尚未独立,A项排除;B、C两项表述与外交无关,均排除。 12.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的时间是1788年,此时美国已经通过了1787年宪法。题干中的“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指新建立的联邦制,“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指的是被淘汰的邦联制,所以题干材料赞美的是美国的联邦体制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克服邦联制下地方松散的弊端,A项正确;分权制衡原则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者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排除;共和制度是美国政体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排除;主权在民原则主要体现在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3.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A.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促进西欧启蒙运动的开始 D.加速西欧君主制度的崩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材料讲的是拿破仑战争对各国旧制度的摧毁作用,而不是催生新的民主政权,A项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可知,拿破仑战争扫荡了西欧各国的封建旧制度,传播了自由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拿破仑时期启蒙运动已经逐渐进入尾声,材料也并未提及启蒙运动,C项排除;拿破仑扫荡的是当时欧洲国家的封建制度,而不一定是君主制度,D项排除。 14.贝多芬崇拜拿破仑为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把《英雄》交响曲的题词改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由此可知贝多芬 A.反抗法国侵略的民族意识 B.对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描绘 C.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 D.对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揭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贝多芬的价值观。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英雄,但后来他恢复帝制,加冕称皇帝,背叛了革命,这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贝多芬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他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所以才会有材料中“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他对拿破仑态度的变化,C项正确;《英雄》这部作品通过对心目中英雄的歌颂表现了贝多芬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憧憬,D项排除;A、B两项表述材料内容都不能体现,均排除。 15.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 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 B.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 C.《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D.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熟的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其本质为自由主义,在商业贸易上就表现为自由贸易、贸易平等诸原则。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意在保护英国对本土航海贸易的垄断,违背自由贸易的原则,A项排除;“值百抽五”是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确立的关税税则,这一低税率对中国国内经济具有很大危害,违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由主义原则,B项排除;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中国对其他国家片面提供优惠,自身却没有相应获得其他国家的优惠,违背贸易平等原则,C项排除;拿破仑三世废除关税保护政策,消除了贸易中的关税壁垒,使自由贸易得以实现,D项正确。 16.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 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 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抓住关键信息“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可知孙中山强调解决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C、D两项体现的都是政治内容,均排除;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属于经济内容,但是没有真正实行,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A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后,致力发展实业,B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 17.甘地曾说:“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由此可知,甘地 A.主张抵制西方工业品 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 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甘地。根据材料文字“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可知抵制西方工业品并不是甘地最终的目的,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排除;根据材料文字“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可知,甘地认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不道德的,是罪恶的文明,会破坏印度生存的“道德基础”,而不是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C项排除;材料“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反映了甘地用道德衡量经济生产方式,他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主张复兴印度农村工业,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D项正确。 18.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凯末尔改革的认识。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A项正确;“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B项排除;做礼拜时还是“ 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C项排除;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D项排除。 19.凯末尔和甘地都被称为“国父”,他们的不同之处是 A.实行了多方面西方化的社会变革 B.反对殖民侵略争 C.减轻传统宗教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D.反映了亚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凯末尔和甘地领导斗争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的独立斗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了奥斯曼帝国的政教合一制度的弊端,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倡宗教和解,并且领导国大党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二人的活动都被视为亚洲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但是甘地并未在印度推行西方化改革,A项表述是二者的不同之处,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0.《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A项排除;“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指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提出了理想社会,但却未能指明实现理想的正确道路,材料指出了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转变的必要性,B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C、D两项,均排除。 21.1852年,马克思曾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材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推动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社会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 D.资产阶级理论研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材料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都无关,A、B两项均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激化,C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资产阶级的相关人士已经对阶级斗争理论和经济理论进行过研究,而这些资产阶级理论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22.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马克思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在 A.《共产党宣言》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莱茵报》 D.《德法年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但这并不是第一次,A项排除;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探索,B项正确;马克思虽然也为《莱茵报》撰稿,但并没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进行探索,C项排除;《德法年鉴》与此题无关,D项排除。 23.“西方标准教科书认为,(列宁)《怎么办?》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里赫则系统地证明了俄国革命运动中最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不是别人,而正是列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西方学者对俄国革命史有分歧认识 B.西方学者认为列宁斗争功过参半 C.西方学者对布尔什维克持否定态度 D.西方学者认为列宁追求政治自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列宁。从材料可知,西方一部分学者认为列宁的“《怎么办?》一书是最终导致斯大林主义的残酷的布尔什维克之连续链条的第一环”,反映的是对列宁的批判态度;而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列宁是“坚定地追求政治自由的战士”,体现了对列宁的肯定,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4.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材料文字“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是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相符,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苏俄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4月”不符,D项符合题意。 2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是胡适的观点,且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并非不谈主义,A项排除;毛泽东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即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B项正确;题干背景为1938年的中共中央会议,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所讨论的应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问题,而非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的研究,C项排除;题干中“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并非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而是指与实践的结合,D项排除。 26.毛泽东某一著作有如下阐述:“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该著作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从政治上打击地主,摧毁封建武装,重组农村政权,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井冈山的斗争》主要内容是总结井冈山斗争的丰富革命经验,如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建设根据地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5个条件,这三者与中国革命历程分两步走都无关,A、B、C三均项排除;《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即抗日战争时期,在书中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和前途即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D项正确。 27.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材料说明了 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③地下工厂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太快 ④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更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针对当时存在地下工厂和资本主义的事实,没有通过行政或军事手段一刀切,而是采取了承认和实施相应经济政策的方式,①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②错误,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都不正确,均排除;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过快,工作不到位,对民族资本的处理在一些利益环节没能遵循经济规律办事,导致了部分企业采取规避政策的现象发生,③正确;建国初期,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正确。 2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的话反映了在对待“证券、股市”这些资本主义早已存在的事物上要大胆试验,这与防“左”反“右”无关,A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改革重心的转移,也不能体现经济特区要进行改革试验,B、C两项均排除;材料出自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这段话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即反映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D项正确。 29.“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民间俗语,因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引用被称为“猫论”。1978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引用了这句话阐明自己的观点。邓小平的当时观点应该是 A.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民间养猫 B.要大胆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在生产关系上不一定采用固定的形式 D.在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7月7日,邓小平针对普遍出现于各地农村的“责任田”这一现象,指出“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后来又在多个场合再提“猫论”,都是强调在生产关系上不一定采用固定的形式,C项正确;邓小平的“猫论”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养猫”,A项排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1978年12月以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1978年7月2日”不符,B、D两项均排除。 30.浙江远洋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也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航运企业。2016年10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浙江远洋破产。这说明了 A.国企破产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B.依法破产是国有企业的必经之路 C.私营经济冲击国企 D.计划经济开始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992年我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浙江远洋自2011年以来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2016年10月由法院宣告其破产,这种“僵尸”国企的破产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结果,A 项正确;仅凭浙江远洋的例子不足以说明依法破产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B项明显以偏概全,排除;题干没有涉及私营经济,C项排除;早在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D项排除。 二、综合题:共3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琅玡台刻石》文: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器械一量,……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材料二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1)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举措。 (2)在材料二中李斯提出了什么建议?分别说明该建议的实施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答案】(1)举措: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 (2)建议:统一文字。 影响:对秦朝:巩固统一、维护统治;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建立统一的文化、有利于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交流。 对后世: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文字统一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影响的扩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文字“端平法度……器械一量,……方伯分职”逐条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建议,根据材料文字“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可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影响,注意分别从对秦朝和对后世两个角度作答,对秦朝的影响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中,整个德意志都被征服了,拿破仑用强制的手段强行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三十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抢夺殖民地使西方国家相互的关系非常紧张,冲突不断,于是这也成为一种“民族矛盾”,是抢夺殖民地的国家之间的民族利益冲突。因此,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承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民族主义领袖是孙中山。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总结为“三民主义”。即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主义”的两种不同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它们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一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主要表现为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点。 【答案】(1)内涵: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形成的民族主义;西方国家抢夺殖民地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利益冲突。 影响: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促进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形成,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激起了被占领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一战前夕,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加剧;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推波助澜,加剧了一战的爆发。 (2)事件: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特点:明确提出反帝,民族平等,在民族团结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把当时存在的一千多个德意志政治实体合并成三十多个邦国,这是德意志统一的第一步。也就是这时,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形成了”、“一个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因素,加一个欧洲民族矛盾的因素”概括即可得出。第二小问,从“一战”前夕列强之间的矛盾与民族思潮的推动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文字“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即可得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号召消灭外国人的特权、实现民族统一、发展经济和建立以普选制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概括即可得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整数诞辰,都会举行高规格座谈会或纪念大会,时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1983年以来,领导人的每次讲话各有侧重。 1983年,胡耀邦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继续推行他晚年错误的一套”、“担心公开揭露他的错误会造成信任危机”、“把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因晚年失误而一笔勾销”三方面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1993年开始,每个整数年份的毛泽东诞辰纪念大会,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每一代领导人都会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表述。1993年,江泽民在前述表述的后面加上了“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03年,胡锦涛在江泽民讲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 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2013年习近平的讲话,又新增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新表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贡献。 (2)结合材料,谈谈评价毛泽东的基本原则。 【答案】(1)贡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的原则,历史发展的原则。 【解析】第(1)问,根据毛泽东主要活动的三个历史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1976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每个时期的历史时代主题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基本原则进行作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