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贵州省瓮安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次月考 高三文综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B 【解析】 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D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 2.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 自耕农式经营 B. 雇工式经营 C. 田庄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明清时期它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A、C与“耕者之田资于富民”不符;B项属于雇佣劳动,与“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 【易错警示】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3.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 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 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民权革命目标已实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A项时间不符;C项错在“根本变化”;“剪发”与民族、民权革命目标的实现并无必然联系,D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剪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4.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 粮食税的实行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暂时的退却、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由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故A项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故D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5.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街都是圣人,意味着良知是存在于人内心的,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被欲望所蒙蔽,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善良本性,就是圣人,故排除A,选B;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排除C;“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是李贽的思想,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6.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体西用 C. 立宪代议 D. 三民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清政府的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清政府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一系列措施。所以应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晚清的统治·晚清的改革 7. 读图,对漫画体现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美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在全球发展民主制度 B.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目的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 C. 美国推行美式“民主”,是为了领导世界 D. 美式“民主”全球化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维护美国的世界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图片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干涉其他国家内政,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漫画中“美式民主全球化”抨击的正是美国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四处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其实质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美国并不是真正在全球推行民主,只是以此为借口,插手别国内政,故A、B、C三项理解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8.1776年,亚当·斯密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对文中“法律制度”的诠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包括僵化落后的土地制度 B. 包括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包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包括国有形式的井田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土地私有制长期居于主导,僵化落后,与此同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后又推行闭关锁国,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故A、B、C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同材料“法律制度”的诠释无关,D项符合题意。故选D。 9.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 A. 巩固中央集权 B. 承认土地私有 C. 发展商品经济 D. 抑制诸侯势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 10. 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 加快了国民经济发展 D.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五十年代经济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三本账现象”是当时中央和地方盲目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左”倾措施的体现,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表述错误。 1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分封之时是将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C,铁犁和耕牛在西周是尚未出现,不会成为分封的内容,A B D三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材料考查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应注意其影响: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 12. 恩格斯说: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高中历史必修一)据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主要用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B. 罗马法因为商品生产和贸易发展而制定 C. 罗马法是迄今为止一切社会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D. 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这决定了它必然要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它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说明罗马法注重解决经济方面的纠纷,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出制定法律的原因,故B项排除;C项明显错误,排除;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结合材料“清朝 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1904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 口已达1100 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归纳总结答案。 第(2)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从人口分布、边疆的开发、民族融合、抵御侵略等方面概括总结。如材料“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 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 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 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可归纳出其历史作用。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晚清移民措施·东北移民 14.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略。 【解析】 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相应的史观。第(1)题主要结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回答。第(2)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要注意观点明确,史料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重在考查维新变法的基本史实,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制度”与“思想”的统一。联系书本,明确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强调思想启蒙。 (2)有一定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注意回答角度,强调“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根据三则材料,明确“历史认识的修正”,要注意“时代”与“史家”。同时,“时代”制约“史家”的认识,也影响我们的“历史认识”。进而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了。然后紧扣“康有为研究”,展开具体回答,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 【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 选修一·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 1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 第(1)问指导思想的不同,可依据材料一中“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这句话得出重农抑商的答案。材料二中“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这句话透露出了梭伦的思想理念是农商并重。第(2)问“危害”的回答,可从劳动力、农业经济、军事战争等角度来分析商业发展的危害。“理解”的回答,其实考查的就是梭伦改革的影响,联系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考点定位】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 16.【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答案】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一可知英国请求中国救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二可知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根据材料三可知实现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综上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合作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故可从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方面回答认识即可。 17.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了。”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据材料一,根据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答案】(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魄;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址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朽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解析】 (1)结合材料“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结合材料“最近,对甘地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问题联系了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进步性: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