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五) 历史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说,西周以前的城市只能“看作王公的营垒,看作真正的经济结构上的赘疣”,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则摆脱了完全寄生的状态。这一观点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城市管理体制较成熟 B.工商业城市发展迅速 C.城乡间商品交换活跃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25.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 A.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B.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 C.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 D.中央集权遭遇严重威胁 ‎26.唐朝名僧宗密指出:“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励群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佛教取得了正统地位 B.儒学吸收了佛道有益成分 C.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 D.儒家学说缺陷正不断暴露 ‎27.礼部尚书是掌管礼仪的最高行政官员,地位尊崇。表2是明代各时期礼部尚书的地域来源及人数(南直:直隶于南京地区,北直:直隶于京师地区)。据表中现象可以推知,明代 A.政治中心随经济发展而转移 B.全国人才地域分布趋于平衡 C.南北方的人才流动较为频繁 D.南方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 ‎28.研究表明,对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以往认知大都拘泥于经济史角度,并没有完整展现该局的创办过程,特别是忽视了其中牵连的诸多重要社会脉络,以及历史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这表明关于“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缘起”的研究 A.应以开放的综合视角全面审视 B.须侧重从近代化角度进行分析 C.必须与洋务运动的过程相联系 D.要突出体现创办者的个体努力 ‎29.1924年,孙中山提出:“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丝、麻、棉、毛的农业和工业;更要收回海关来保护这四种农业和工业,加重原料之出口税及加重洋货之人口税。”该言论 A.体现出发展现代化的紧迫感 B.兼顾了工业与农业同步发展 C.强调了夺回经济主权的手段 D.彰显了革命在当时的重要性 ‎30.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把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这次会议 A.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B.推动中国向新型民主国家迈进 C.明确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行使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能 ‎31.图5为1990-1994年我国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增长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梭伦改革时期,法律就禁止谈论任何死者的不是,也禁止在公共场合谈论他人的不是,对于这一行为的处罚是分别向受害人和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赔偿金。这说明古代雅典 A.注重保护人的尊严 B.树立法律至上权威 C.善于协调社会关系 D.提倡人人平等观念 ‎33.18世纪法国的咖啡馆里,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启蒙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此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了一股股潮流。由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启蒙思想垄断了文化领域 B.浪漫主义文化气息较浓郁 C.思想传播呈现大众化趋势 D.启蒙运动达到了高潮阶段 ‎34.1700-1851年英国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居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B.对海外市场依赖增强 C.改变了贸易逆差状况 D.工业革命向世界扩展 ‎35.据统计,1980年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输送的援助资金是24亿美元,1989年约为64亿美元,到1995年约为100亿美元。有些国际非政府组织还帮助对方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在扶贫活动中逐步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这一现象 A.有助于促进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 B.冲击了世界政治秩序的结构模式 C.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D.扭转了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我国远古人民就禁杀、禁食、禁止触摸被尊奉为图腾对象的动物和植物,同时把太阳、月亮、山川、植物等视为神灵。《吕氏春秋》中规定春夏秋冬四时之禁,如果违反规定砍伐森林或捕杀野生动物将“执而诛罚之”。《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认为他破坏了“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的制度,把他的渔网撕坏扔掉。老子说:“天地道者,万物之奥也”,“道生之,德畜之。”《易传》提出“天人合德”。‎ ‎——摘编自朴会阳《刍议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生态观》‎ 材料二 独立后的美国,大片森林和草原都变成了农场和工业城市。到罗斯福总统任期内,划定了国有森林、国家公园和国家保护区等。目前美国的300多处国家公园,每天都有人向民众进行生物多样性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R·‎ 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鸟叫没有生机的世界,引发了大讨论,促使4月22日地球日的诞生。后来通过的《污染防治法》规定,企业污染的防治要从源头处理。3M公司从1975年开始清洁生产,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政府还开始尝试垃圾的分类回收,发给居民不同类别的垃圾箱。‎ ‎——摘编自王欢《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与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生态观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保护环境采取的措施及原因。(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太仆少卿王承哲坐举官失实,贵授殿中丞”。建隆三年(962年)下诏:“翰林学士文班常参官曾任幕职、州县者,各举堪为幕职、令录一人。”要求举荐者具有被举荐者需要具备的任职经历。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下诏:“自今中外官所有论荐,并须列所举官爵乡里及履历殿最,件析以闻,不得有隐”,“如经磨勘覆问不同,当罪举主及所言之人。”真宗成平元年(998年)下诏,要求举荐者的资格是熟悉被举荐者的上级官员和监督部门官员。当时一些具备资格的官员,还会因受过某种处分、罪名等而失去举官的资格。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指出;“保任京官犯赃连坐,旧制也,然近岁未有举行者。”南宋学者黄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荐举之弊,几于市井交易之为。”‎ ‎——摘编自王国宇《宋代举官责任制对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宋的人事制度改革。(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9年3月31日,张伯伦宣布英国将保障波兰的独立。之后,法国宣布将继续忠于法波同盟。继5月12日英 土声明后,6月23日法国也和土耳其发表声明,保证地中海地区一旦爆发战争,两国将相互援助。早在1939年3月18日,英国即开始向苏联试探一旦德国入侵罗马尼亚,苏联可能作出的反应。此后英法遂和苏联保持接触,从4月15日开始转入正式谈判。7月23日,苏联建议立即转入军事谈判,法国政府遂派出杜芒克将军于8月6日会同英国退休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自英国出发,不慌不忙地于11日始抵苏联。谈判中,双方就一旦战争爆发各自能提供的武装力量及苏军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的过境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当谈判陷入僵局时,张伯伦并未采取任何挽救措施。法国政府在谈判中从未表现过任何主动。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莫斯科谈判中止。‎ ‎——摘编自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莫斯科谈判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莫斯科谈判受挫的原因。(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李大钊曾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16年,他呼吁“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1917年他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中指出:“新民族主义云者,即合汉、满、蒙、回、藏熔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而成新中华民族。”1919年初,日本提出“大亚细亚主义”,对此李大钊说:“这‘大亚细亚主义’不是平和的主义,是侵略的主义;不是民族自决主义,是吞并弱小民族的帝国主义。”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里他提出:“从前经济学的正统,是在个人主义。现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经济学,将要取此正统的位系,而代个人主义以起了。”在经济上“是要富的”,在政治上是自由的,在价值上是要“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1922年3月至1924年2月,李大钊以民族大义为重,舍弃“党私”,劝说中国共产党党员,驳斥国民党右派,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摘编自赵壮道《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思想。(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