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五月联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诗经》中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氏族公社之下的群居生活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人口高度膨胀工商业萧条 2.“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这反映出在宋代 A.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B.城市功能转为以经济活动为主 C.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多 D.草市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 3.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4.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城乡雇佣工人的名义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物价的涨幅。该现象 A.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导致了社会分化 C.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C.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D.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6.下图是1820—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该图表明工业革命 A.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B.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使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D.使亚非拉地区日渐贫穷落后 7.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国际性博览会,设有湖南的瓷业、博山的玻璃、南京的江宁缎业等展馆。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都在参展之列。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重视兴办实业 B.主动融入世界 C.商业交通发达 D.出现“短暂春天” 8.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这表明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9.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10.老百姓口中的“倒爷”一词广泛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指一些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的人。“倒爷”的出现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B.当时全国物资极度匮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D.人们普遍接受市场经济 11.如图为1990-1994年我国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增长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创办的中外文报刊多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几乎垄断了我国的新闻事业。据此可知 A.办报是外国对中国近代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 B.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起步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C.中国近代传媒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控制 D.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主要是传播宗教 13.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应对股市崩溃、欧洲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需求逐步下降等情况,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使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这种做法 A.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B.利于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D.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14.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 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可能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15.二战前后,工党、社民党、社会党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纷纷放弃激进革命立场,开始以福利国家、最低工资、工资集体谈判权等经济议题为核心诉求,崛起于欧洲各国政坛而成为执政党。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B.新的社会阶层扩大 C.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16.苏联史学家闻一在《凯歌悲壮》中将苏联历史分为“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五个专辑,下列最能体现“退却年代”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开垦荒地 17.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TPP的行政命令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 A.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范围财富分配 C.区域化合作是把双刃剑 D.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18.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的加强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19.伯利克里大力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人不论贫富都能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这一措施 A.促进民主政治繁荣 B.反映维护奴隶主阶级本质 C.基本没有得到贯彻 D.严重危害了雅典民主政治 20.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21.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历史解释 A.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揭露了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 C.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 D.体现了学术观点中立和统一 22.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而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 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 B.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D.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23.法国民谣《两只老虎》的旋律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B.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24.“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因为它符合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问答题(共52分,其中25题12分,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2分) 25.(12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瑞蚨祥绸布店(1862年创立)青岛分号1904-1949年经营销售额的变化趋势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7—1949年期间瑞蚨祥绸布店经营销售额下降的原因。(6分) 26.(14分)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产生了不可阻挡的推动力量。结合英国的相关史实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没有这个宽松的环境,工业革命不会出现……如果社会是压制性的、控制型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萌芽没有了,树也不会有,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图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英国的面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光荣革命后造成英国“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法律保障是什么?并指出助推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保障和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从哪些方面改变了英国的面貌?(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中国铁路是这种沧桑巨变的缩影10年,中国铁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铁动车,中国铁路变迁史就是一部世界铁路革命史。铁路运营里程大幅延伸,时速大幅提高。40年前,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只有5.17万公里,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截至2017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较1978年增长145.6%。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 ——《40年中国铁路变得越来越强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意义。(6分) 28.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7年9月15日,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材料二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异同点。(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