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苏省泰安市长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 2017年5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是 2.《荀子·王制》:“一岁而再获之。”《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以时作泽,为上策也”。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B.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C.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D.精耕细作的特点 3.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 B.井田制 C.自然经济 D.土地私有 4.有学者为了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晚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找到的最有利证据应是 A.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B.《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 C.《诗经·国风·召南》载,“蚕妇发髻高高耸,日夜养蚕无闲空” D.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 5.某学者著有《宋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 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 B.“主食开始出现玉米、甘薯” 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 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 6.下面是唐代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均田制加剧了土地兼并 B.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C.实现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D.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7.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8.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一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 “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下列不正确的是 A.该学者关注了殖民掠夺的后果 B.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 D.该会议讨论的是哥伦布登陆美洲的影响 10.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 A.汽轮 B.飞机 C.磁悬浮列车 D.汽车 11. 18 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 本主义世界。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 1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 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 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需要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3.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 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互联网 B.轮船航运业 C.电报业 D.大众报业 14.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 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15.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 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D.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16. 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 公司的股票。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股票分散化的趋势 B.少数大股东掌握企业所有权 C.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D.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1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 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 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18.《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 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19.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 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动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20.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 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以下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 B.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民族工业因此受到冲击 D.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21.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 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个创业高潮点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 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2.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 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 起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其收藏价值在于 A.与帝王将相史是相对立的 B.侧面体现历史变迁的风貌 C.记录生活细节,史料详实 D.日常生活的记录,可信度高 23.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 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该材料反映了 ①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国际化 ②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人世界 ③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 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 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法之间的矛盾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两国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25.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下列组织属于模式二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东南亚国家联盟 26、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灏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 符的是 A.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B.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分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27.“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 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段话是指 A.新航路的开辟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运动 28.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翻译数量占译书总数的22%;到了戊戌变法时 期,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的翻译数量占此期总数的61.4%。近代中国翻译内容的变化说明 A.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儒学相对立 B.洋务派只重视西方科学技术 C.国人已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当时出现了学术救国的热潮 29.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 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30.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手杖是文明 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 “某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个小题,其中31题17分,32题21分,33题17分,共计55分) 31.(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材料三 科学技术和社会技术影响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决定经济发展的技术其实是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技术,就是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的方法。从整个国家来说,支撑社会的广义技术范畴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的状况,指政府组织的架构和规模,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等;财政税收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社会技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并与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彭泽益观点的看法。(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的原因。(6分) 32.(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自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材料二 1952年,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比预想的顺利得多,朝鲜战争大局已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在陈云领导下,中财委开始第二次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计划主要包括《关于五年计划轮廓的方针》、《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以及钢铁、有色金属、机器、汽车、船舶、电器、化学、建筑材料、电力、煤矿、石油、纺织、轻工业、交通、邮电等发展计划。5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505亿元,拟请苏联援助我国工业建设项目91个。 ——摘自新华网《新中国理财专家陈云与“一五六项工程”建设》 材料三 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分析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初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其背景。(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时期中国“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的重大举措。(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2分) 33.(17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 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 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5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6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6分)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1——5:D D A A C 6——10:D B C B A 11——15:B B C A C 16——20:C D B D B 21——25:C B B C C 26——30:A D C C B 31、(17分) (1)工业化:北宋普遍用煤冶铁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门。(2分) 商业化: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上贸易空前兴盛。(2分) 货币化: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2分) (2)看法一:不赞成。机户是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具有自自身份的雇工,是早期雇佣工人,他们之间存在雇佣关,为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5分) 看法二:赞成。机户与机工之间是行会手工业主与帮工的关系而不是真正雇佣关系,仍是封建剥削关系,是封建自然经济的组成部分。(4分)。 (如果回答不赞成,并充分说明理由,最高得5分,如果回答赞成,最高只能得4分) (3)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制定专利保护法保障科技发明;思想解放。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传统思想的阻碍。(6分) 32、(21分) (1)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2分) 实质:在共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2分) 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4分) (2)特点: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以重工业为重点,苏联援助(3分) 背景: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政权的到巩固。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新中国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分) (3)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依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分) 33、(17分) (1)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5分) (2)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 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 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6分) (3)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