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宁夏育才中学2019-2020.1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 (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Ⅰ卷 一、单项选择(36道题,每题1.5分,共54分)‎ ‎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鸦片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抗日战争 ‎2.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3.有人说:“单极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 ‎①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 ‎②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③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 ‎④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第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的 (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5、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6、20世纪90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说明当今世界呈现 A.五极世界格局 B.巨人主宰的迹象C.多极化趋势 D.经济多样化特征 ‎7.山西省李峪村战国墓中出土了一具青铜牛尊,该牛尊的鼻子上穿有一鼻环。《吕氏春秋》有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让一个五尺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却乖乖地走了。这可以说明战国时期 A.使用畜力耕田已成为可能 B.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C.人们野蛮地对待家中牲畜 D.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8.“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其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是 A.楼车 B.曲辕犁 C.翻车 D.花楼机 ‎9.中国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其中,能充分展示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 A. 白瓷制造技术 B. 棉纺织技术 C. 青铜铸造技术 D. 青瓷制造技术 ‎10.“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B. 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 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D. 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11.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12.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末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草市 B.交子 C.夜市 D.商帮 ‎13.“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汉代洛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清代苏州 ‎14.中唐诗人王建在寄居汴州(今开封市)时描述当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而当他到达扬州后也有“如今不似时日平,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不受官府监督 B.商业发展已突破时间限制 C.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D.江南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15.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16.《吕氏春秋·审分》中写道:“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 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17古代鱼鳞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还把每块土地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据此,鱼鳞图册是:‎ A. 全国正式出版的地图B. 全国赋役征收的依据 C. 全国人口普查的依据D. 全国水利治理的依据 ‎18.明初曾严禁民间商人出海贸易。1567年,明穆宗颁令,民间商船在领取官府颁发的“引票”后,可经福建海澄县月港出洋贸易,并允许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这种变化反映出明朝 A.取消“海禁”政策 B.在对外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 C.有条件的开放海禁 D.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 ‎19.“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支撑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0、《大国崛起》中一位西班牙教授说:“哥伦布的航行以及后来葡萄牙人进行的一系列航海活动,带来了重大的成果,那就是人们得到了整个世界的完整概念,自此开始了所谓的世界历史。”材料的观点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 A. 引起了全球范围的殖民扩张B.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状态D. 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21、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它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于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短缺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D.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22、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由此引发的殖民战争是:‎ A. 英西战争 B. 英荷战争 C. 英法战争 D. 英葡战争 ‎23、马克思曾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表明:‎ A. 蒸汽机改良成功,开始了工业革命 B. 工业革命直接原因是蒸汽机的发明 C. 市场需求的扩大,引发了工业革命 D. 工场手工业从来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4.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开幕,前来剪彩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在当时能让英国女王感到“荣光”的参展产品是(  )‎ A.蒸汽机车、水力纺纱机 B.电灯泡、电动机 C.汽车、飞机 D.电话机、内燃机 ‎25.“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 A.飞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汽船的发明 D.火车的发明 ‎26.“‎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 A.法国——德国 B.德国——日本 ‎ C.日本——英国 D.英国——美国 ‎27、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A. 手工工场的消失B. 工厂制度的出现C. 垄断组织的发展D. 跨国公司的衰落 ‎28、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29、据地方志记载,至1897年,无论通都大邑、僻壤狭瞰,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对于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土洋结合生活方式普及 ‎30.1861年烟台开埠,到1880年时草辫的出口量已达到4.9万担,货值近112万海关两。烟台的生丝也远销海外,出口量剧增。与此同时,棉布等大量洋货通过烟台涌人中国。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已彻底破产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 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洋务派的活动中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北洋海军C.创办京师同文馆D.创办轮船招商局 ‎3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3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时代观念是:‎ A. 实业救国B. 工商皆本C. 重利轻义D. 重商轻农 ‎34.1893年,张之洞在给友人信中说到:“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是观之,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 技术薄弱 B. 资本缺乏 C. 列强侵夺 D. 思想守旧 ‎35、.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36、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列强开始商品输出 B.“黄金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短暂发展”出现于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前期,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日益萎缩”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战后美国加紧侵略中国 Ⅱ卷 二、材料题(37题26分,38题10分,39题10分,共46 分)‎ ‎37.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思想类材料题(26分) ‎ 材料一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 材料二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 ‎——摘自《商君书·农战》 ‎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 ‎——摘自《汉书·食货志》 ‎ 材料三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 材料四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产粮中心经历了那2次转移,并分析转移的原因。(10分) ‎ ‎(2)比较材料二、三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分别说明两种思想主张的目的。(8分) ‎ ‎(3)从上图反映了三个阶段的信息,请说明第一、二阶段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及其原因。(8分)‎ ‎38.工业经济类材料题(10分) ‎ 下表是英国主要进出口品分类统计表(1701—1894年)。‎ 单位:100万英镑  ‎ 类别 ‎ 年份 ‎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 工业制成品 ‎ 进口 ‎ 出口 ‎ 进口 ‎ 出口 ‎ ‎1701 ‎ ‎2.0 ‎ ‎0.4 ‎ ‎1.8 ‎ ‎3.6 ‎ ‎1724 ‎ ‎2.4 ‎ ‎0.4 ‎ ‎1.9 ‎ ‎3.8 ‎ ‎1754 ‎ ‎3.0 ‎ ‎0.6 ‎ ‎1.8 ‎ ‎6.4 ‎ ‎1774 ‎ ‎4.1 ‎ ‎0.7 ‎ ‎2.2 ‎ ‎8.5 ‎ ‎1784 ‎ ‎9.6 ‎ ‎0.9 ‎ ‎2.1 ‎ ‎10.7 ‎ ‎1794 ‎ ‎15.4 ‎ ‎0.8 ‎ ‎2.5 ‎ ‎19.0 ‎ ‎1804 ‎ ‎27.4 ‎ ‎1.1 ‎ ‎1.7 ‎ ‎33.8 ‎ ‎1814 ‎ ‎36.4 ‎ ‎1.5 ‎ ‎0.7 ‎ ‎38.0 ‎ ‎1824 ‎ ‎35.5 ‎ ‎1.0 ‎ ‎0.9 ‎ ‎32.6 ‎ ‎1834 ‎ ‎47.7 ‎ ‎2.5 ‎ ‎1.9 ‎ ‎42.1 ‎ ‎1844 ‎ ‎51.0 ‎ ‎5.2 ‎ ‎3.5 ‎ ‎51.4 ‎ ‎1854 ‎ ‎89.4 ‎ ‎6.6 ‎ ‎11.6 ‎ ‎85.3 ‎ ‎1864 ‎ ‎165.3 ‎ ‎10.4 ‎ ‎25.3 ‎ ‎142.7 ‎ ‎1874 ‎ ‎173.4 ‎ ‎23.7 ‎ ‎47.1 ‎ ‎205.3 ‎ ‎1884 ‎ ‎169.0 ‎ ‎24.6 ‎ ‎59.6 ‎ ‎196.6 ‎ ‎1894 ‎ ‎156.4 ‎ ‎30.6 ‎ ‎75.3 ‎ ‎173.5 ‎ ‎——据[英]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等 ‎ 依据上表对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选取其中一个阶段说明划分依据(经济发展特征及其原因)。(10分)‎ ‎ ‎ ‎39.工商业类材料题(10分) ‎ 材料一 西汉时,由于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大都市。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长安外,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洛阳水陆交通便利,临淄丝织业发达,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西汉的城市,不仅在中原地区星罗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区,也有很大的发展。如江陵“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吴(今苏州)“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都会也”;番禺(今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 材料二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 ‎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题请在答题纸作答!!!‎ 宁夏育才中学2019-20120-1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答案(36道题,每题1.5分,共54分)‎ ‎1-10 CDBCA CAACD ‎ ‎11-20 AACBD CBCBC ‎21-30 BBCAD DCAAD ‎ ‎31-36 DAADD D 二、材料题(37题26分,38题10分,39题10分,共46分)‎ ‎37、(26分)‎ ‎(1)(10分)‎ 第一次转移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地区到苏湖地区)。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生产技术向南方传播,推动江南农业开发。(5分)‎ 第二次转移从苏湖地区到湖广地区。原因: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丝织业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耕地大量用于植桑,粮食生产缩减;江南地区人多地少;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湖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5分)‎ ‎(2)(8分)‎ 相同:都强调农业的重要性。(2分)‎ 相异: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农商同等重要,(或是商业和交通是农业发展的条件)(2分)‎ 目的:前者富国强兵,稳定社会;后者发展近代国民经济。(4分) ‎ ‎(3)(8分)第一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外国商品倾销,近代工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第二阶段机制纱下降,土纱上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向中输入商品数量减少。(4分)‎ 第三阶段土纱下降,机制纱上升。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加紧对华侵略。‎ ‎38、(10分)‎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1701—1754年);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1774—1864年);第三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4—1894年)。 ‎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1701—1754年),在这一时期,原材料、制成品的进出口虽不断增加,但总体上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由英国工场手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 ‎ 第二阶段:1774至186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明显增加,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规模一直较小。这是因为与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它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并逐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倾销商品,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 第三阶段:1874年至1894年,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呈减少趋势,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呈增加趋势,这是因为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速度放缓,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其展开激烈的竞争所致。 ‎ ‎39、(10分)‎ ‎(1)原因:商业的繁荣;交通便利;手工业发展的带动。(4分) ‎ ‎(2)变化:市坊分开的界限被打破。(2分)影响: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布局的变化。(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