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 2018.05‎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 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 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3.《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5. 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6.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此规定最终是为了( )‎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强化君主专制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7.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8. 著名史学家何忠礼先生曾指出:“在唐朝选官制度中,除科举制外,公卿大臣也有权公荐举人,考试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做官的唯一标准。”据此可推知( )‎ A.科举制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        B.士族门第的特权有增无减 C.科举制初立时考虑协调政治矛盾        D.科举取士不能满足人才需求 ‎9. 明代官员海瑞充任地方官时,自述对案件的斟酌标准是:“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教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届乡宦,宁届小民,以存体也。”这体现了明朝时( )‎ A.宗法制的影响还在 B.海瑞秉公执法,不愧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C.没有完善的司法制度 D.保持了统治阶级权力的稳定 ‎10. 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11. ‎ 宣德八年(1433年),提升安南(今越南)州土巡检李保担任州判官,成为当地土司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石南龙州(今四川青川等)土知府段龙死,养子段进忠杀死段龙儿子段嘉龙,自任土知府,朝廷派兵镇压并在此地改设流官。以下对明朝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因地制宜,保持西南地区稳定          B.改土归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统筹全局,推进西南社会进步          D.先设后废,扼制地力武装增长 ‎12. 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14.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该机构以抽签选举方式从雅典的10个部落中各选50名代表组成,议事会席位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任何公民一生中担任议事会成员不得超过两次。这样的规定旨在( )‎ A.杜绝僭主政治出现的可能性 B.保证部落在公共事务中平等 C.努力实现决策的公正与合理 D.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15. 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拳。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一个案可以说明当时雅典( )‎ A.同态复仇习俗已经被废止                    B.司法诉讼程序非常严谨 C.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D.司法判决均能秉公处理 ‎16. “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        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 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        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 ‎17. ‎ 在雅典城邦时期人们认为,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由此可知雅典( )‎ A.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                    B.直接民主制度排斥人文主义 C.文化传统深刻影响政治生活                D.民主实质上是多数人的暴政 ‎18. 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19. 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 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 ‎20. 公元前454年,罗马贵族与平民终于达成协议: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起草委员和法律须经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百人团大会选举和通过,元老院批准才能生效。这一协议( )‎ A.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B.使平民完全掌控法律的制定大权 C.使平民有机会进入法律创建环节 D.没有触动到贵族控制司法的地位 ‎21. 罗马法律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这足以使买卖中的买受人获得一项诉因,可以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 A.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表明法律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22. ‎ 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23. 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24.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     B.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C.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25.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2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说:“除了人民权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完全独立于人民,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大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美国宪法中体现出这一意图的规定是( )‎ A.民族主义原则 B.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C. 权利分享原则 D. 人民权利高于一切 ‎27.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A.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至高潮                B.法国民众的政治热情高涨 C.启蒙思想刺激法国革命狂热                D.建立理性王国的条件成熟 ‎28. ‎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又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脱离法国国情 B.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不能维持长久 D.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29.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30.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指的是( )‎ A.体现民主共和的精神                            B.避免权力的过于集中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议会拥有立法权 二、非选择题(共55分,其中31题14分,32题16分,33题13分,34题12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 材料二 ‎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差异的主要原因。(1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 材料二 中国封建法律的集团本位不仅普遍存在于国家法律中,而且还广泛寓含在有别于国法的家族或宗族法中……宗族法以维持既定的宗族秩序为直接目的,因而起到维持国家政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作用,是封建国法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国法一起构成了封建的法律体系。‎ 中国传统法律的本位在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下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基础之一的家族制度随着清末变法修律而丧失了原先在国法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只遗留下残余的影响。剩下的国家本位却随着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与战争动员的推动以及实际需要而更加强化了,以致在民国诸政府的法律中,国家主义远远凌驾在个人主义和其他各种主义之上,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 ‎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国传统法律”呈现哪些特点?到近代又有何变化?(5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法律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34. 两汉、魏晋时期的中国文献中常见对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记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类别 文献及成书年代 记载 地理位置 ‎ ‎《史记》(西汉) ‎ 黎轩(即后人所谓大秦)地处大月氏西约数千里的安息之北,安息长老传言,条支有弱水、西王母。 ‎ ‎《抱朴子》(东晋) ‎ ‎(大秦)地方三万里,最大国也。 ‎ 风土人情 ‎ ‎《魏略》(魏晋之际) ‎ 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置诸小王甚多。 ‎ ‎《后汉纪》(东晋) ‎ 谷食常贱,国用富饶,以石为城郭,周圜百余里。 ‎ ‎《晋书》(唐) ‎ 城中屋宇皆以珊瑚为搅柄,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 ‎ 政治概况 ‎ ‎  ‎ ‎《后汉纪》(东晋) ‎ 王无常人,国中有灾异,风不时节,辄放去之,而求贤人为王,放者终无怨。 ‎ ‎《抱朴子》(东晋) ‎ 此国不畜奴婢,虽国王夫妇,犹躬耕籍田,亲自居桑织经;此国不用刑罚,人民温睦,皆多寿考;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 ‎ 人物形象 ‎ ‎《后汉纪》(东晋) ‎ 人皆粗长大、平正若中国人。 ‎ ‎《无上秘要》(北周) ‎ 有药名“大秦玄坚”,能使上飞轻举,超体霄真,此乃天仙之所服,飞神之所研。 ‎ ‎《北堂书钞》(唐) ‎ 昆仑之东十万里有大秦之国,人长三十丈,寿万八千岁,不知禾稼,但食沙石。 ‎ ‎——根据庞乃明《古代中国的罗马帝国形象》整理 ‎ 辨析上述古籍记载,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合理的信息,任选一个角度,探讨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高二历史答案 ‎1—5 C C B C B 6—10 C B C C D 11—15 A C A D C ‎16—20 B C B C C 21—25 D C C C A 26—30 C C B D C ‎31.(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4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治国方案的努力。(任答三点6分)‎ ‎32.(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从属于皇权;监察体系渐进式发展;监察与进谏并行等;(4分)‎ ‎(2)中国:君主专制下是垂直单线式的监察体制,不能体现民意且缺乏舆论监督;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监察缺乏相关的理论探索和支持;集权、专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6分)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机构的监察权仅来自于法律和制度,且多管齐下;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启蒙思想影响深远,且近代英国监督网络齐全,工作效率高。(6分)‎ ‎33.(1)特点:集团本位突出;公权优于私权;存在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二元性法律秩序;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4分) 变化:家族本位影响的削弱;国家本位强化,国家成了法律唯一的本位。(任答1点给1分)(2)积极影响(8分):中国法律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强化民族国家观念。(任答两点4分)西方法律有利于个人权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欧美各国法律和革命都产生深远影响;(任答两点4分)‎ ‎34.示例:角度: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识 观点:古代中国人对古罗马帝国政治概况的认知,既有其合理的成分,也存在与现实脱节的臆想。(2分)‎ 论证:东晋人对大秦国政治方面的记载散见于《后汉纪》与《抱朴子》。其中“国人谈虚说妙,唇理绝殊”的记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不畜奴婢”、“不用刑罚”‎ 的说法则与事实不符。在古代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客观需要,以及智者学派等影响,社会上辩论风气盛行。这种风气影响到后来的古罗马,导致罗马人也热衷“谈虚说妙”,“唇理绝殊”。另一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存在大量奴隶,罗马也有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成文法,足证“不畜奴婢”、“不用刑罚”之说有误。(4分)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对西方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空间上的阻隔,古代中国人无法全面、真实地加以认识。另一方面,有感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宗主豪强控制庞大人口的现实,时人塑造出“贤人为王”、“人民温睦”、“不畜奴婢”、“不用刑罚”的大秦印象。这种印象失真却美好,为时人苦闷的内心带去一丝慰藉。(4分)‎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交往日益密切,魏晋时期的中国人模糊地了解到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状况。这种了解真假参半,有一部分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人基于社会现实而形成的主观臆想。这种认识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2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