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 (20)
古代商业的发展 1.《管子·小匡》中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旨在说明( ) 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商人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的观点是春秋时期人们通过较为初级的以物易物来实现互通有无,这种初级的商业交流活动,没有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故A项错误;B项中的“贱买贵卖”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通过材料中这种较原始的商业交流,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必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商人的贸易活动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D项错误。 2.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 ) 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 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 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 D.稳定商品市场价格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可知贾谊主张政府铸造钱币,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材料未体现对铜钱铸造标准的规范,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贾谊反对“放民铸钱”,并非专指地方王侯,因而“敛散之道”并不是打击地方王侯势力,故C项错误;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数量以达到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目的,D项是目的而非“敛散之道”的内涵,故D项错误。 3.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的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非常珍贵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答案: C 解析: 唐朝时,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A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C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4.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广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答案: D 解析: 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在北宋前期就已经名存实亡,宋徽宗不过是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其合法性而已,故B项错误;商业发展是北宋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并不会影响街衢正常交通,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故D项正确。 5.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可知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代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这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D项正确。 6.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 A.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重心 B.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重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后期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这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铁钱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1368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洪武八年(1375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 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相同: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钱荒’却十分严重”得出出现“钱荒”现象;根据材料一“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得出铁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得出金融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印刷业得到发展。第二小问,从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得出当时民间使用白银;根据材料二中“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得出白银成为合法的货币,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第二小问,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当时都同时存在多种货币,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