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衡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南省衡阳县一中2019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 历史试题 ‎1.《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经确立 B. 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C. 小国寡民社会心理基本形成 D. 士庶宗族观念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是抒发对个体家庭成员情感的,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家庭在生产生活中地位上升,经济生活影响了文化艺术,结合所学得出B项正确,而A项中“纲常伦理”,C项中的“小国寡民”,D项中“士庶宗族”,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所以其他选项不正确。‎ ‎【点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立足于社会和时代。‎ ‎2.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 类型 数量 特点 国家政策 世家 甚多 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 打击 豪富 以万计 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 迁徙、限制 游侠 数百 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 宽松 A. 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 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 16 -‎ D.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西汉初年国家对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分别采取打击、迁徙、限制、宽松的政策,这些对汉朝地方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后来的社会治理,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对战国以来的贵族后裔、宗族势力进行打击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影响深远,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排除D。‎ ‎3.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 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 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 ‎4.《清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 A. 肯定了晚明思潮的进步性 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C. 放弃了“尊满抑汉”的国策 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 ‎【答案】D ‎【解析】‎ - 16 -‎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把具有反清复明思想和经历晚明儒学大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祀孔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认识到,只有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史观,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清王朝统治,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的做法并非肯定晚明思潮的进步性,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而是强调清政府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B项错误。清政府不会放弃“尊满抑汉”的国策,清政府这一做法具有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的目的,C项错误。‎ ‎5.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是一场晚清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项正确。A项,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6.据统计,民国以前平均每家工厂创投资本是1159元,而在民国初期仅为516元,资本规模缩小一倍。这一现象折射出 A. 民族企业缺乏集团意识 B. 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 C. 节制资本理念得到贯彻 D. 实业投资热情有所降温 ‎【答案】B ‎【解析】‎ - 16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措施,推动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出现了众多创投资本规模小的企业,因此可得出这时期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期出现资本规模较小的企业出现所反映的问题,与企业集团意识无关,故A选项错误;节制资本理念是新三民主义时期提出,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问题可知,这时期人们实业投资热情提高,而不是降温,故D选项错误。‎ ‎7.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出版了《国史大纲》,有些读史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史书的布局,何以详于汉唐而略于辽金元清,详于中原而略于周边少数民族?在取材上,何以详于制度而略于人事,详于文化而略于战争?在词句上,何以不用太平天国而用洪杨之乱?这样的取材布局、用词造句反映出作者 A. 忧患的民族意识 B. 抗战必胜的信心 C. 天朝上国的心态 D. 狭隘的史学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辽、金、元、清是异族统治中国的时代,汉唐是华夏民族治理中国的时代,《国史大纲》的布局旨在反对日本侵略中国,阻止日本借以辽、金、元、清入主中原的史实,名正言顺地拥有与统治中国国民,反映了作者出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忧患意识,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抗战必胜信心,排除。C项,当时中国遭受日本侵略,题干中未能反映当时中国天朝上国心态。D项,不能单以《国史大纲》的布局理解作者的治史理念狭隘,排除。‎ ‎8.下图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 - 16 -‎ A. 加强国防建设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B. 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 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 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从而把中国主要工业中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南内地,故A项正确;B项符合第一幅图,排除;“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均衡发展,故D项排除。‎ ‎【点睛】“20世纪5060年代”是关键时间信息。‎ ‎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323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面对雅典法庭的判决,苏格拉底拒绝逃走,而是“饮毒而死”,说明苏格拉底对于雅典法庭的判决是认同的,而亚里士多德“逃离雅典”,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判决的不认可,也就是对于当时雅典城邦的缺少认同感,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有关亚里士多德的判决是否公正,亚里士多德对于此次判决不认同才选择逃跑,故A错误;公元前338年希腊沦为北方马其顿的附庸,故由“公元前323年”可知,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己经丧失,故B错误;苏格拉底选择按受不公正的法律的判决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就是不“理性”,亚里士多德选择“逃跑”也不能说明亚里上多德是“理性”的,‎ - 16 -‎ 按受还是逃跑与“理性精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制定后,有西方历史学家评价全体选民选举出来的德国下院(德意志帝国议会)时说:“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联邦议会的权利大于帝国议会 B. 德国民主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 德意志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 德意志帝国议会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下院是汽车的第五个车轮”并结合常识知识可知,汽车的第五个车轮是备用的,材料用此比喻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1871年德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的,君主专制是实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帝国议会的权力小,并不是在比较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谁权利更大,而实际上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即使是联邦议会权力比帝国议会大一些,联邦议会本身的权力也是很有限的,造成帝国议会权利小的原因,不是联邦议会权利太大,而是“立宪是虚”,“君主是实”,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不是德意志帝国政府与帝国议会的关系,排除;D项,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帝国首相是由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任命的,而不是由帝国议会选举或推举的,而且材料也不是论述的德意志帝国首相的产生方式,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1.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提出了登月计划,增加了国家对科研开发,使国家成为尖端科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这一政策的提出反映了 A. 美国企图以高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B. 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主流地位 C. 美国拓展疆土以此确立世界霸权 D. 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D - 16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1961年及“增加了国家对科研的开发,使国家成为尖端科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可知,国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也符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凯恩斯主义的运用,故D项正确。美国企图以高科技竞赛拖垮苏联是在80年代,A项排除。60年代凯恩斯主义仍占据主导地位,C项错误。登月计划并不属于美国拓展疆土,故C项错误。‎ ‎【点睛】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主义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罗斯福新政时期,一直到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以凯恩斯主义作为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12.如图是1996年至2016年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其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 B. 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 C. 新兴市场均进步突出 D. 两极格局的加速瓦解 ‎【答案】A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1996年到2016年世界新兴市场占世界GDP的份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故A正确;材料数据并未将南北数据对比,不能说明南北差距的日益缩小,故B错误;“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当时两极格局早已瓦解,故D错误。故选A。‎ ‎13.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 - 16 -‎ 材料一 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年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 - 16 -‎ ‎ 1933年,毛泽东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1941年,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1952年,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的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78年后,各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创建卫生城镇,1987年,中央爱卫会还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2015年,习近平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批示,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并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成就取得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重视群众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意义。‎ ‎【答案】(1)历程: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 原因:战争频发、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疫病大规模爆发;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背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3)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可见汉代至隋代,瘟病学说以内科理论为基础;宋元以来,瘟病与伤寒从论症和治法等方面区分开来;由材料“明清之际……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可见明清时期,瘟病学说逐渐形成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明代……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可见与气候和新型传染病传播相关。由材料“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可见疫病大规模爆发;材料“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可见医学家的深入研究。‎ ‎(2‎ - 16 -‎ ‎)由表格时间来看,可见工业革命促进技术进步;由材料“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联系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增强;由材料“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可见社会调查的深入,民主政治的推动;由材料“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可见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 ‎(3)由材料“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关系到革命成败;由材料“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可见建国初期,巩固了新生政权,改善了卫生状况。由材料“倡议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综合来看,爱国卫生运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人。1858年,参加童生试未中,赴上海学习经商。次年入洋行工作,充任买办,后积累大量资金,入股洋务民用企业。1882年,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带领国家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其间,逐渐产生维新思想,并于1891年基本完成《盛世危言》一书。辛亥革命后,混乱动荡的政局使他的改良思想屡次受挫,遂倾主要精力办教育。他主张广设学校,全面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既有观念。郑观应注重家风家训,特别强调知足与慈善,要求把德行为上、慈善为怀的家风传承下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提了一个近代国人追求进步的案例,蕴含了“个人与社会”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启示:精英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说明:郑观应与外国人展开商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资侵略。郑观应在洋务时间中提出早期维新思想,被后来的康梁继承并发展,成为维新变法思想基础之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孙中山倡导三民主义,革命派在此指导下,开展一系列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制。民国期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举起反对封建思想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不断开启民智,解放思想。‎ 因此,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精英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不容抹杀。‎ 示例二:启示: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影响。‎ - 16 -‎ 说明:郑观应的商战实践源自中国国门洞开后西方对华经济侵略。他的早期维新思想来自于早年办洋务过程中,与外界密切的来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认识。康梁推行变法,孙中山致力革命,这是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选择。李大钊等共产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受十月革命胜利实践以及国内文化氛围、政治环境共同影响的。‎ 总之,任何个人身上总有时代的烙印,不能超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示例三:启示:爱国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说明:郑观应带领中国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对保护本国经济有积极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提出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抵制外资,促进中国工业发展。五四期间的青年学生站在反帝潮头,面对北洋政府的镇压毫不屈服。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积极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总之,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力量推动了近代社会进步。‎ 示例四:启示:个人应勇担国家、民族、社会责任。‎ 说明:郑观应担负民族责任,与外国人展开商战,抵制外资侵略。他倾心办教育,担国家、民族未来之责,尽力改变国人陈旧观念。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积极投身中国交通建设,为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倾尽全力。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的艰难岁月,不断思考中国革命问题,逐步形成、完善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综上,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社会进步才有强大保障。‎ ‎(其他参考方向:道德为先;回报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良好的个人家教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等)‎ ‎【解析】‎ ‎【详解】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精英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影响;爱国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个人应勇担国家、民族、社会责任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 - 16 -‎ ‎ 1906年10月,张荫棠以候补五品京堂、副都统、驻藏帮办大臣身份抵拉萨“查办藏事”,开启了涉及藏族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大规模改良维新运动。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 ‎《训俗浅言》根据儒家伦理文化的精要,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五伦关系,以及如何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和进行必要的道德修养同时,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切勿同室操戈。还要“开办和振兴实业以救济贫弱”,切勿只思日诵经典,望神庇佑,望人布施。‎ ‎《藏俗改良》则涉及婚配、丧葬、卫生、客礼、穿戴、迷信以及识字、练武、经商、种植、开办实业、开发矿产等方面存在的固有偏见及生活陋习的改良。‎ 张荫棠还提出,藏民之所以愚昧,因其既不识藏文也不识汉文,因此,藏区所设学堂“应汉藏文兼教,使藏民人人能读书识字”。几年中,西藏地区开办了新式学堂22所。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 ‎——摘编自余仕麟《晚清藏区“藏俗改良”运动述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藏区“藏俗改良”的意义。‎ ‎【答案】(1)藏区习俗与文化落后,同汉族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差异较大;晚清政府对藏区管辖与治理的薄弱;晚清“新政”在全国的推行;西方列强入侵藏区的野心;‎ ‎(2)动摇了西藏政教合一的传统权力,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列强分裂与侵吞西藏的野心。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推进了藏区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汉藏文化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据材料中“针对当时藏区存在的诸多‘陋习’,张荫棠组织编写了《训俗浅言》与《藏俗改良》”“1906年”及“藏区所设学堂的教学科目亦基本按照清朝政府1904年初颁发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置”“《训俗浅言》中强调藏区各民万众一心,外敌自无由侵入,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切勿同室操戈”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理解的能力,根据改革内容结合改革背景可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利、遏制了西方列强分裂与侵吞西藏的野心、推动了藏区文明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6 -‎ 材料 1914年8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4艘巡洋舰,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艘战列巡洋舰、4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1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3艘潜艇,东印度分舰队有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2艘“无畏”舰、2艘高速战列巡洋舰、14艘“前无畏”舰、13艘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7艘老式巡洋舰、9艘炮艇、50艘驱逐舰、31艘鱼雷艇和13艘潜艇,总计46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2艘装甲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炮艇。另外,法国在远东部署有2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1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2艘和1艘老式小型巡洋舰。随着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后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8月各国在远东海军布署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布署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1)特点:英国力量削弱但仍力图控制全局;日本海军力量强大;德法俄仍有一定的海军部署。‎ 原因:英国海军力量强大长期充当海上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无暇东顾;日本实力提高,企图称霸亚太。‎ ‎(2)影响:加强了英日同盟;有利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激化了美日矛盾;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更加激烈。‎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英国、日本、德法俄等国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作答,如:英国力量削弱但仍力图控制全局;日本海军力量强大;德法俄仍有一定的海军部署。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主要从英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第一问,从英日、美日关系的发展、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6 -‎ 材料 早在187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就吁请国人注意森林资源的耗竭问题,但直到1891年,国会才授权总统拨出森林保留地。然而收效不大,砍伐的速度比植树的速度更快。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仍面临严重的森林保护问题。他本人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颇有认识,所以决心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保护森林而奋斗。‎ 西奥多·罗斯福从国有森林中拔出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森林保留地,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持召开政界、学界知名人士会议,讨论资源保护问题。会议发表宣言,宣称“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还建议对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会后成立了全国保护自然资源委员会。1902年,国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钱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罗斯福还采取措施制止私人购买水资源地,并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奥多·罗斯福重视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奥多·罗斯福为保护自然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既往治理措施执行不力;社会团体的推动;罗斯福本人的科学素养。‎ ‎(2)措施:增加森林保留地面积;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科学管理;注重立法、依法治理;创设专门动植物保护地作用: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资源;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国民的环保意识;为其他国家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就吁请国人注意森林资源的耗竭问题,1891 年,国会才授权总统拨出森林保留地。”,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社会团体的推动;;由材料“然而收效不大”,可知既往治理措施执行不力;由材料“西奥多·罗斯福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颇有认识,所以决心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保护森林而奋斗。”,可知和罗斯福本人的科学素养有关。‎ ‎(2)根据材料“将国有森林中拨出1.5亿英亩未出卖的森林,作为森林保留地”,可见增加森林保留地的面积;由材料“并把国家森林移交给农业部,下设森林局,按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可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科学管理;由材料“国会通过‘新地开垦法案’”,可见注重立法、依法治理;由材料“规定从出卖国有土地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兴办灌溉工程,并为此成立开垦局并创设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留地,50‎ - 16 -‎ 个以上的野鸟保护地。”,可见创设专门动植物保护地作用,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资源;除此之外,可以从提高环保意识和为他国环保提供借鉴等方面作答。‎ ‎ ‎ - 16 -‎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