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月考(三)‎ 文科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由此可知 ‎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2.考古发现,商代的贵族墓葬遗址大多有手工业作坊,出土文物尤以下列所示最为普遍。‎ 青铜礼器 青铜兵器 青铜车马器 玉器饰品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商朝手工业普遍繁荣 B.先秦青铜技术发达 ‎ C.作坊主要为官方服务 D.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3.《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4.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 C.核心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5.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6.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7.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8.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A.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 C.历史研究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9.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卷种 涉及地区 录取比例 南卷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55%‎ 北卷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35%‎ 中卷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10%‎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 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10.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利克里,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利克里在民众会议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已,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利克里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 A.伯利克里应该为艰难情况负责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最终效力 ‎ C.瘟疫是导致伯利克里下台的根本原因 D.伯利克里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11.罗马法中的契约制度规定,当事人必须陈述一系列法律规定的言辞和格式化的用语,有时候当事人还必须伴以仪式性的动作;裁判官在发言、命令或裁判时,也必须毫无差错地使用法定术语。这些严格的形式 ‎ A.保障了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表达         B.体现了对财产安全保障的诉求 ‎ C.适应了帝国时期新的发展要求         D.表明法律有效保护了平民权益 ‎12.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 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 C.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1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 ‎ A.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 ‎14.1824 年英国不仅解除了出口机器的禁令,同时还允许技工出国,1843 年甚至还将机器出口税也取消了。这些变化在当时 ‎ A.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开展 B.使英国逐步建立起殖民帝国 ‎ C.打破了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 D.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大变化 ‎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16.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对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和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A.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B.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 C.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D.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 ‎17.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 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18.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 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 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19.“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 ‎ A.中国的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B.政府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 ‎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 ‎20.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21.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政,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22.据史学家统计,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的婚龄普遍低于他们父辈当年的结婚年龄,‎ 且十分乐于建设自己的安乐窝。1954年《麦克尔斯》为此编造了一个专门描述这种一家人欢欢乐乐在一起之现象的新词——“欢聚在一起”。这说明 ‎ A.货币学派促进了经济恢复 B.高福利社会导致财政赤字 C.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趋于稳定 D.美国开始进入“新经济时代 ‎23.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以此“和平竞赛”。苏联在华盛顿举办了宇航技术展览,美国人参观后感到害怕。而美国在苏联举办了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内心向往美国。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苏联尖端科技领先美国 B.美苏关系得到一定缓和 ‎ C.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D.美苏冷战方式的多样性 ‎24.下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 ‎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 ‎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 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           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中英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英国 ‎17世纪 明朝灭亡,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康熙帝设南书房;‎ 清朝设台湾府;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颁布《航海条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 洛克提出分权学说及“天赋人权”。‎ ‎18世纪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 曹雪芹《红楼梦》刊刻;‎ 乾隆帝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往欧洲:‎ 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据人民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教材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英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闸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连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珠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9分)‎ 高二月考(三)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C B D D B B A C B B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A C C B C C D A C D 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主要特点:留学目的地集中于美、法、苏三国;学习内容多元;体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受当时国际国内局势影响较大(若仅答具体的史实酌情给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不同影响: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分);20世纪50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2分)。‎ ‎(2)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2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2分);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后面三点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本小题共8分)。‎ 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三点以下每点2分,答出四点7分)。‎ ‎26.(12分)评分标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采用整体评分法。‎ 一等(12—10分):紧扣材料,论题明确;选用史实紧扣论题,多角度阐述;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紧扣材料,论题较明确;选用史实基本扣论题,阐述角度单一;逻辑较清晰,表述较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材料,论题不明确:未选用史实阐述;逻辑混乱,表述不清楚。‎ 具体赋分:论题:2分:阐述:8分;结论:2分 示例1: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具体运用历史信息:英国:《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工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中国: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海国图志》。‎ 阐述:略 示例2:制度创新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具体运用历史信息: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颁布;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中国:设南书房、军机处;马戛尔尼来华:《南京条约》。‎ 阐述:略 ‎27.(15分)(1)特点:兼治黄河、运河;分段管理;机构逐步完善。(6分)‎ ‎(2)原因:黄河改道;急据动荡的政治局势;清政府财政危机;新兴运输方式的兴起;商品市场的扩大。(任答4点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