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国庆周末检测历史试题
六安一中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周末检测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称:“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矩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 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材料“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⑤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2.阅读“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体现了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而不是“诡秘多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的地方行政编制变化不符,故D选项错误。 3.学者余英时认为:自宋代以降,君权的绝对化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其依据是 A. 任用身边近臣牵制三公重臣 B. 弃用武官改由文官担任宰相 C. 设置其他机构分化宰相权力 D. 六部越过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宰相之下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故C选项正确;任用身边近臣牵制三公重臣是属于汉朝设置中外朝制度,与宋朝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宰相主要以文官担任,因此宋朝不存在弃用武官改由文官担任宰相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废除宰相之前,没有出现六部越过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现象,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 4.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 A. 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B. 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 C. 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D. 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科举制对于选拔官吏被部分东亚国家使用,属于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科举制度本质特征,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影响,并不是涵盖科举制的兴衰历程,C错误;材料没有分析科举制消极影响,D错误。 5.下表是关于汉代南北方的几项统计数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 北方 南方 两汉粮食亩产量(市斤/市亩) 96.48 64.32 两汉治水活动(次) 47(陕豫晋冀甘) 7(川苏皖浙赣闽) 两汉户口数(万户) 1122 274 西汉郡数 74 29 A. 南方耕地面积远低于北方 B. 北方是当时经济发展中心 C. 中央对南方的控制比较弱 D. 北方人口出生率高于南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两汉时期粮食亩产量、户口数量及郡数量方面都北方比南方占优势,说明这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心还在北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从粮食亩产量、治水活动、户口数量、郡数量方面比较,没有对南北方的耕地面积进行比较,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从两汉时期南北方的粮食亩产量、户口数量及郡数量等方面比较,体现了北方是当时经济发展中心,无法得出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弱的结论,故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中心在北方,无法得出南北方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故D选项错误。 6.隋唐时期,相当数量的工商业者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坊”制。据《集异记》记载,唐代长安通化门长店车坊招募的工匠,“闭户屏人,丁丁不辍”,工作到“及晓”。长店车坊出现的这种现象 A. 体现出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 B. 反映出手工业生产的灵活性 C. 表明唐朝交通运输业最发达 D. 说明当时社会消费需求旺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闭户屏人,丁丁不辍”“工作到‘及晓’”等信息可知,长店车坊夜间加班生产,说明正常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反映出当时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闭户屏人”可知,说明夜间生产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对时间上的限制,坊市制度更多的是空间限制,因此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唐朝坊市界限已经被打破,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长店车坊出现夜间加工的现象,没有体现手工业生产的灵活性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生产经营信息,不能说明唐朝交通运输业最发达,故C选项错误。 7.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 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 B.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C. 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描述中秋节时日城市中饮食娱乐设施的发达,体现出.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B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间奢靡之风,A错误;C中私人商不符合材料内涵;北宋时期已经打破坊市界限,D错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1782年,广州确立公行制度。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它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公行制度 A.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 B. 具有自由资本主义色彩 C. 阻断了古代中外经济贸易 D. 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形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广州的公行这一组织。由“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可知公行有替政府管理规范洋人在华商业活动的义务,由“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可知它的存在限制了国人和外商间的自由贸易,带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A项正确;公行不利于国内外自由贸易,B项错误;公行对中外贸易有所限制,“阻断了”说法欠妥,C项错误;公行管理商业活动,并不从事手工业活动,D项错误。 9.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A. 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 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 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突出天平天国革命纲领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天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 10.辛亥革命后,举职任官,很多时候上级任命的,地方人民或写信或直接去面见地方相关官长,要求换人,甚至更换数次都无法决定。这种现象反映出辛亥革命 A. 公众对政治生活热情增强 B. 民众共和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C. 民国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 民国地方政府武力控制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地方人民主动参与政治,积极发声影响官员任免,正是反映了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公众对政治的关注,体现了公众的民主意识的提高,但是“共和”没有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行政效率以及民国地方政府控制地方方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项不符合题意。 11.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B. 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C. 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D. 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的信息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仍然执行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体现出革命的策略尚未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中仍是坚持城市中心的道路,说明当时中共尚未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故A项错误;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B错误;材料也不是体现出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故D项错误。 12.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TRUTH(真相)》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首次定性。此事反映了 A.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 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据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充分体现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对九一八事变的仲裁结果是东北由国联直接托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想将东北置于英法的控制之下,这并未改变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排除B;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的目的不在于研究抗战,而在于为国联仲裁提供参考依据,排除C;九一八事变的性质不可能因为国联的仲裁而发生变化,这就是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略战争,排除D。 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之时从国家标准和象征等角度加大民众对于新国家的认同感,村料“国家形象行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论述中国国际影响力问题,故A项错误。B和D都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政治 A. 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C. 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 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数轴显示文革时期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关法律文献增长速度最快,说明我国逐渐走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故A项正确;数轴体现出民主政治法制化,并不能说明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故B项错误;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是1992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属于民间选举形式,和“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的数量变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5.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求同存异 D. “一边倒”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材料禁止外国轮船驶入中国内河正是清除外国在华特权的体现,所以A符合题意。B项强调的是重新与外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项主张在外交方面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D项强调在外交上与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统一战线。所以应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 16.读图,可以看出 A. 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 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故答案为D项。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上合组织是区域合作新模式,但C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排除。 17. 柏拉图在谈到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 雅典没有以法律来约束公民 C. 雅典民主政治的极端不公正 D. 雅典直接民主制导致体制危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从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过度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许多公民不愿受到任何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愿去遵守。这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因此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B、C两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 18.《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这表明早期的罗马法 A. 源自于传统习惯法 B. 具有个案经验式特点 C. 法律条文细密完备 D. 力图维护平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等信息可知,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规定,体现了个案经验式特点,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具体规定,不能体现源自传统习惯法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规定,无法体现其条文的细密完备,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法对保护私有财产方面的规定,没有强调力图维护平民利益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9.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先被上院否决,次年议会重提此案,又被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作了有利于国王的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 议会没有人事任免权 B. 国王掌控实权 C. 法案必须有利于国王 D. 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同时限制了王权,但此时国王并不是“统而不治”;材料反映了国王否决了议会的提案,体现了此时的国王拥有立法否决权,是依据法律行使自己的权力。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正常体现,故D正确;“议会没有人事任免权”与材料“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不符合,故排除A;B说法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受到制约,议会的权力超过王权,故排除B;C说法绝对,错误,排除。 点睛:根据“1692年下院提出《任职法案》”“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作了有利于国王修改后,才由安妮女王签署”,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20.“废除并替代奥巴马医疗改革法案”是特朗普的一个核心竞选承诺,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很显然共和党废除并替换奥巴马医疗改革法的努力不会成功”。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A. 立法权明显高于行政权 B. 政党操纵政府决策 C. 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 D. 参议院是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特朗普一上台就签署了有关废除医改法案的行政命令。2017年5月4日,美国众议院表决通过,7月17日晚,全体48名民主党参议员均表示反对此法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众两院的议员对总统签署的法案有通过和反对的权力,这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参众两院(国会)可以制约总统,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立法权与行政权是并立关系,故A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制约与平衡,没有体现政党操纵政府决策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无法得出参议院是权力中心的结论,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21.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的诞生 A. 促进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吸收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C. 完全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 D. 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论点是无产阶级解放世界,而这种论点出现的主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也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在《共产党宣言》颁布前爆发,故A选项错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在《共产党宣言》之后才出现,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没有完全否定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故C选项与史实不符。 22.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国家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二月革命之后,出现了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两个政权,但是临时政府的更替主要是因为其没有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问题,故A错误;政府更替主要是因为临时政府继参加一战,并且镇压游行的群众,故B错误; 临时政府之所以一直在更替,主要是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并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人民面临的生存难题,因此不断更替,故C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故历史事件时间不符合,故D错误。 详解】 23.(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二模)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 A. 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B. 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 C. 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 D. 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答案】D 【解析】 据所学可知,“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而不是题干中的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的言论,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故C项排除;材料中“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旨在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故D项正确。 24.下面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形势变化示意图。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 A. 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 B. 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C. “冷战”结束后将会出现五极格局 D. 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较为复杂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结束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多种因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即对该图理解最全面的是多种因素决定政治局面的变动。故答案为A项。B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排除;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題 25.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则直接导致美苏走向对立。 材料二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现在,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自1971年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 中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 ——摘自《人民日报》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 【答案】(1)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4分) (2)美苏争霸的削弱;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8分) (3)特点:大国间正在建立新型伙伴关系。(2分) 关系:多极化趋势推动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 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可知是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根据“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则直接导致美苏走向对立。 ”可知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有关。 (2)美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多方面造成的。材料二中“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可知美苏争霸的局面中美国处于弱势;另外还有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所以才有后来的美国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做法。 (3)根据材料三中“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可知新特点是:大国间正在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其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首先考虑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特点,即多极化趋势,得出关系为:多极化趋势推动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王朝的覆灭,确实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也有学者进一步追问,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責,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千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根据材料,围绕“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清政府迅速垮台是综合因素导致。阐述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科举制的废除使清政府逐渐丧失文化根基;小农经济的逐步瓦解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让清政府的经济基础逐渐削弱;清政府自身举措失当,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先后失败,丧失了自我改革的时代机遇;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不利于维护集权统治;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主要阐述了清王朝覆灭的原因,如材料认为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等。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清政府迅速垮台是综合因素导致,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要求紧紧围绕“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自拟论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农业。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状况、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根据“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可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作物种植的特点主要体现了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增多、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和南稻北麦格局的形成。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应该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作物难以满足人口需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和中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作答。 (2) 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缓解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压力、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市场扩大和优化饮食结构等方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