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 历 史 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2.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 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3.唐前期长期由1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1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 4.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 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图为北京地区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称谓演变示意图,反映了行政建制的变革。1和2可填写的分别是( ) A.广阳王 范阳节度使 B.涿郡太守 北平布政使 C.燕王 中都路都总管 D.北平知府 南京道留守 7.右图《雨中耕作图》(局部)截取自甘肃敦煌的唐朝壁画,它可以佐证( ) A.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 C.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 D.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8.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9.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10.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 A.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11.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 ) A.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 B.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 C.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 D.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 12.1950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呢?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据此推断,该“突发事件”是( ) A.国共内战扩大 B.朝鲜战争爆发 C.越南战争升级 D.中苏结成同盟 13.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国内和留学国外的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上述成员身份构成可看出( ) A.同盟会的主张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 D.广大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14.1896至1911年,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建铁路总里程约为此前的22倍,下图为当时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京张铁路修通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成就 ②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在此阶段奠定 ③多方筹款修路表明政府重视修筑铁路 ④清政府完全掌握了中国铁路的筑修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晚清至民国,中国在外抗强权和内求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先进中国人针对 “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和“ 在这种制度和文化统治下的民众的种种弱点”提出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民族、民权、民生” D.“民主”“科学” 16.在东亚地区“率先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的事件是(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日本在美国扶植下崛起 D.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17.1831年英国辉格党领袖格雷出任首相后,提出了议会选举改革方案,但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获国王批准解散下院,并在新一轮大选中获胜。第二年议会通过改革方案,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议席。这表明此时英国( ) A.工业革命刚开始,贵族仍然拥有较强实力 B.工业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方式扩大政治权利 C.首相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对国王负责 D.议会、内阁和国王形成“三权分立”构架 18.1903年,有国人周游欧洲,记下某国见闻:“虽工业不闻于世界,而已骏骏(迅疾)乎商业时代矣”;朝廷“欲使人迷信宗教……而不复生行政改良之思想”,对“足开启民智”的小说“禁之甚严”。符合此特征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19.20世纪,世界霸权的转移发生在英国和美国之间。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英美存在共同文化和血缘纽带 ②英国衰落,其殖民地纷纷独立 ③美国成为经济霸主,军力强大 ④两极格局下英国需要联美抗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 作者 诗 作 史 实 A 梭伦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 B 唐太宗 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C 彼特拉克 (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 欧洲宗教改革拉开序幕 D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1.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 A.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B.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D.公民政见的高度一致 22.“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昧的戏弄。”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独立宜言》 B.《邦联条例》 C.1787年宪法 D.《国家工业复兴法》 23.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宾相 C.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 24.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随后,大多数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又加入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联邦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经济互惠。其加入英联邦的动因是( ) A.加强联邦的内娜团结 B.从应区城合作的趋势 C.应对超级大国的戚胁 D.谋求自身稳定与发展 一、 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28、29题为选做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德定的一大因素。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多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 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侧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流民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英两国流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区别。(1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一八事变 开国大典 任选表1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请考生在第27、28、29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为此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9分) 28.(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表2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若干重大史事 1958 年3 月 联邦德国议会通过用核武界装备军队的决议。 1958 年11 月 苏联要求美英法在六个月内撤走西拍林的驻军,并扬言必要时将动用核武器保卫民主德国。西方国家也以强硬姿态表示决不离开西柏林,甚至不惜为此一战。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爆发。 1959 年5 月 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召开,未解决实质性问题。 1959 年7 月 美国正式邀请赫鲁晓夫访美。 1959 年9 月 赫鲁晓夫访美。 美苏举行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谈,赫鲁晓夫同意收回关于柏林问题的声明,美国则同意按苏联的建议举行四大国首脑会汉进行具体谈判。 美苏发表联合公报。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妥善处理这一危机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9分) 29.(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著名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针对“城市残破”、“民多饿死”的现状,“革大耗”、“减盐引”(大耗、盐引是官吏贪腐手段)。后来,他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1650年,他赴任直隶巡抚,即劾罢治罪贪脏枉法的青县知县赵履谦等官员,举荐德才兼备的霸州州判卫既齐等官员。赴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于成龙针对贪墨侈靡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示案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时人记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曾召见于成龙,誉其为“清官第一”。1684年,于成龙病逝。遗物“帷笱(箩筐)中绨袍(旧官服)一袭,床头盐豉器而已”。 ——摘偏自王普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推行廉政的主要特点。(6分) (2)有学者认为“清廉官吏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成龙为例说明这一观点。(9分) 姚安一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 C 6.A 7.C 8.B 9. D 10.A 11.C 12.B 13. A 14.A 15.D 16.D 17.B 18.C 19.C 20.D 21.A 22.C 23.B 24.D 25.(25分) (1)原因:庄园经济的瓦解;圈地运动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王权的加强。(8分) 区别:英国流民问硬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明朝流民问题是封建社会固有矛盾激化导致的。(4分) (2)相似:救济与镇压并用。(4分) 不同:英国通过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解决流民问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明朝通过招抚流民回籍复业、立县安置等方法,未能在封建小农经济的框架下解决流民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明朝灭亡。(9分) 26.(12分)评分要求 1.自拟论题,所拟论题明确、合理,必须与所选名词有内在联系。(3分) 2.列出所选名词。(2分) 3.围绕所拟论题,概念解析准确,史实引用合理。(4分) 4.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27.(15分) (1)原因:科举考试的高利害性: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缺陷;舆论压力。(6分) (2)特点:约束考务官员: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密制。 作用:维护公正、公平;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9分) 28.(15分) (1)美苏冷战对峙:联邦德国的决议激化矛盾。(6分) (2)方法:多边会谈;首脑峰会。 影响:缓和局势,避免战争;开创冷战期间美苏以首脑会谈形式调整大国关系的先例。(9分) 29.(15分) (1)惩治贪腐,举荐廉吏、制订廉政规范,教化与惩处相结合;以身作则,坚持不懈。(6分) (2)客观存在:由于个人廉沽自律、社会期待、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推崇等因素,历史上廉吏不乏其人。 历史现象:由于制度和时代的局限,贪腐现象普遍存在,廉吏不具普遍性。(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