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分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分校)高二10月月考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哲学家冯友兰提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C.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 D.明清时期新思想出现 3.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4.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这些)招生方法,在今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教育系统的形象说明。据图,判断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 B.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少数下层士人得到入仕机会 D.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 6.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而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惧恐一二,修省一二”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A.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 B.皇帝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 D.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 7.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 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 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8.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9.唐宋时代,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统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他们的工作 A.强调“天人感应” B.加速国内民族融合 C.推动理学的形成 D.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0.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众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11.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12.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13.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A.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 B.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 D.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14.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据此可知,顾炎武 A.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15.《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A.维护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16.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非常发达,从《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舆地之书汗牛充栋。这表明古代地理学 A.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 B.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 C.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 D.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 17.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1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19.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北方文学则与南方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下列能够体现先秦时期北方文学特点的是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二京赋》 20.关于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禁剽劫”,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宋真宗时重修《太祖实录》,“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 A.史著编撰体例 B.史著编撰意图 C.史学家的学识 D.史料运用方式 21.清人梁嵫《评书帖》认为要对不同历史时代书艺群体风格的整体审美把握,“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以下属于“晋韵书风”的是 22.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 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 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23.“公元前5世纪,普尼科斯山建成一个半圆形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A.全民参与 B.轮番而治 C.直接民主 D.公开透明 24.“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 A.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25.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26.英国政府与议会围绕“脱欧”程序主导权问题产生分歧。政府表示,启动“脱欧”程序由政府自行决定。议会议员则主张政府“脱欧”需议会批准。对此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这体现了英国 A.分权制衡原则 B.行政权在议会 C.首相没有实权 D.政治协商原则 27.标语口号是唤醒民众集体运动的纲领。“保护新教”、“保护我们的财产和自由的议会”、“我们不要天主教”“国王詹姆士二世是暴君”。上述口号出自于 A.启蒙运动 B.光荣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文艺复兴 28.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 C.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 29.下图是某一位学生对近代西方某一国家的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根据所学知识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 C.该国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 D.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30.苏联解体以来,围绕着如何评价十月革命,俄国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争论。下图是俄国人对十月革命看法的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资料来源: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网站 A.民众主流认为是悲剧性革命 B.越来越多的人持冷漠化态度 C.认同伟大革命的人日益增多 D.形成了肯定和否定两大阵营 31.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强调:冷战后的世界发展已经表明,同质文明之共通性,已取代政治意识形态与传统势力平衡的考虑,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冲突与暴力即便会发生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也不易扩大。作者主要强调的是 A.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其他形式的冲突 B.同质文明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 C.同质文明的内部差异性逐步的消失 D.同质文明比其他文明具有先天优势 32.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 。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A.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3小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在一切的正中,坐着太阳,如登宝座。在这最美的神庙里,要这个发光体能同时照明一切,还能有更好的位置来放它吗?它被叫做明灯、精神、宇宙主宰,都很正当。……他如坐在皇座上,管理他的儿女们,就是绕着他转的那些行星。地球有月球为她服务。 ——哥白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背景。(12分)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并判断其出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哥白尼主张的不同影响。(13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类技术在总技术中的比较(%) 类型 朝代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魏晋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农业 16 26 1 5 4 12 13 1 4 2 7 12 6 2 「大一统」 13 12 59 24 41 12 13 58 32 53 43 28 34 40 手工业 40 43 0 63 47 35 45 27 47 43 39 37 45 46 医药 20 18 0 8 8 41 10 14 16 2 10 3 13 12 其他 11 1 0 0 0 0 19 0 1 0 1 20 2 0 备注:「大一统」指管理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需要仰仗的发达的通讯技术(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传播工具等)、强大的军事技术、「敬授民时」的历法、土地丈量技术、绘制地图的技术,乃至体现皇权威严的皇宫建筑技术等等,我们把这些与大一统国家密不可分的技术专门抽取一项,统称为「大一统」技术。 ——据金观涛《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说明:可以就表格内某一项科学技术与国家统一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提炼新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5.(15分)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 。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天下之本”、“天下平”可知儒家思想的目标是使天下太平,而不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二者都把身和家与国和天下联系起来,说明个人、家庭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故B项正确;《孟子·离娄上》中没有提到知识的作用,《礼记·大学》中虽有提及但也不能说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故C项错误;根据“国之本在家”、“家齐而后国治”可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基础,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这一现象出现“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礼崩乐坏”,知识分子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出现在西汉武帝时期,并非社会过渡时期,故B项错误;宋明时期心学的创立出现在宋明时期,并非社会过渡时期,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并非社会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儒家强调贵贱有序,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美国精神”与墨家兼爱、尚贤的思想相近,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严刑重罚,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兴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太学是汉武帝时兴办的,故A项错误;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这一问题,与教育系统无关,故B项错误;官学的兴办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也使得少数下层人士有了入仕的机会,故C项正确;私人书院兴盛,理学广泛传播是在宋明时期,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西汉后期,帝王诏令中多见涉及灾异的内容,东汉帝诏中更是频繁出现因灾异而对反省自己的统治,这反映出当时的天人感应思想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材料中君主因为出现自然灾害而反省自己的统治行为有助于防止君主实施暴政,限制君权,而不是借助神权强化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儒家天人感应的理论学说,不能体现封建迷信渗入国家治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主因为出现灾异而反省自己的统治(天人感应理论),不能说明自然灾害频发危及统治,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会导致古代典籍真假难辨,但经书能否被认可,受政治和阶级利益的影响,故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不是古文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字体难以辨认不是影响古文经不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西汉的儒家经典也是以先秦儒学“仁”“爱”为基础,不会出现五经内容差异甚大的现象,故C项错误;西汉儒学是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形成的新儒学体系,与先秦孔孟的儒学有所不同,为保证新儒学的正统地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古文经在汉代会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故D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突出了君主、天地的地位,故A项正确;礼仪只是实现国家统治的手段,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儒家与其它思想的存废,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家与国的关系,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天人感应”思想是汉代儒学家董仲舒提倡的,故A项错误;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韩愈等期望维护儒家文化的纯正性,出于学术的目的,故B项错误;韩愈等提倡回归儒家经典,有利于推动儒学的复兴,故C项正确;韩愈等工作是出于学术的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可见没有对正统地位形成冲击,故A项错误;“使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可见不仅是吸收佛道的作用,故B项错误;“儒学理论更加平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可见儒学的世俗和大众化,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其世俗化和大众化,没有提及哲理化,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善恶认识源于人心,主张人性无善无恶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明末清初,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理学空谈义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时士大夫接受西学,也是基于“实用之学勃兴”,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 但尚未成为主流思潮,故B项错误;交流的加强是表现而非原因,故C项错误;“复明”与材料中“明末”不符,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体现了其本质仍然属于封建儒家思想,并没有能够提出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反映了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出了对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构想,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两者的共同点,故A项错误;反映新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两者的共同点而不是差异,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两者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是否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是二者的本质差异,故C项错误;是否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是二者本质差异,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性、命运、天命等等,是圣人很少谈论的,却是当今君子们整天挂在口上的。出去做官、与人相处、离去与留下、辞职与接受奉禄、收取与给予等行事做人的道理,是孔子、孟子常常用来教导人的,然而当今君子们却很少说到,表明顾炎武的主张是注重实学,反对空谈,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挑战先秦儒家思想权威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与材料的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由于李贽“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冲击理学的地位,故为维护理学正统地位,要毁掉李贽的著作,故A项正确;材料中李贽反对的不是“理”在生活中的作用,所以毁书的目的也不是强调理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可知,李贽不是抨击孔子,而是对传统的思想礼教的反对,故C项不是毁书的主要意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毁书防止李贽思想的影响力扩大,而不是为了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古代地理学的发达(多为官方组织编撰)表明古代地理学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古代地理学著作多为官方编撰其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不是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故B项错误;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应该是农学而不是地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古代地理学服务于政治需要的特点,不能说明其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根据“宋朝统治者规定……这不仅有助于……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可知宋代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政策对于科技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故C项错误;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体现,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儒学思想的扬弃,故D项错误。 1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与古代科技发展的目的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是儒学影响科技著作的编纂,而不是儒学推动科技发展,故D项错误。 19.【答案】B 【解析】《离骚》是楚国诗词集,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故A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注重说理,故B项正确;《庄子》里有大量利用神话材料的内容,故C项错误;《二京赋》是西汉时期作品,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材料中都是“《太祖实录》”,没有涉及编撰体例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中宋真宗时重修否定了当事人“宋太宗时第一次修订《太祖实录》,禁剽劫都城实为太祖自行约束”的说法,史实发生逆转,编撰意图是合理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中“赵匡义(宋太宗)在陈桥兵变时是否建议太祖”是史实,与史学家的学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史料运用方式”,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A项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从容娴和,反映了士族的清闲雅逸,符合“晋韵书风”,故A项正确;B项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属于唐代书法,故B项错误;C项书法纵横跌宕,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属于宋代书法,故C项错误;D项书法崇尚摹古,平庸无奇,属于元明书法,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文人画以诗入画,兼有唐诗的表意功能,故A项错误;文人画以诗入画,“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反映出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不能据此推断中国古代艺术内容都是相通的,故C项错误;文人画和唐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人画借唐诗写意,但不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错误。 23.【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政治,而非所有雅典人的政治,故A项错误;从参政方式上来说,具有轮流坐庄的特点,与材料中公开发言无关,故B项错误;直接民主是指雅典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上来,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雅典时代建筑保障参政公民能够亲眼看到国家政策出台的全过程,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故D项正确。 24.【答案】C 【解析】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奴隶是不享有平等权利的,故A项错误;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是由于统治区域的扩大,各种矛盾凸显,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故B项错误;这项“原则”保证了被告的权利,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民主并非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英国宪政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联系,并没有突出封建残余,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英国宪政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联系,没有突出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故B项错误;英国宪政的发展是限制王权的,故C项错误;根据“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 可知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英国宪政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2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的“脱欧”问题是在政府与议会争执不下并最终通过最高法院裁决才得以确定下来的,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分权制衡原则,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英国的行政权在内阁而非议会,故B项错误;在现代英国,首相是英国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斗争而非政治协商,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启蒙运动已经从反对天主教会转向反对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光荣革命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迎来了新的国王,故B项正确;詹姆士二世是英国的国王,不是法国的国王,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是14到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材料中总统与议会的身份和职衔被承认,故A项错误;1875年,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与史实说明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法国议会只有一票的优势确立共和政体及“戏称”等,充分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中心国家是法国,故D项错误。 29.【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皇帝”“宰相”“联邦议会”“帝国议会”得出,考查的是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知识,在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之下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故B项正确;此是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并非民主共和制,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形式上有议会、内阁,但是内阁的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是皇帝,专制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 30.【答案】C 【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民众主流认为十月革命是悲剧性革命的,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有所上升,但在1993年后持这种看法的民众比例逐年下降,故A项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持冷漠化态度的民众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从图中曲线可看出认同伟大革命的人日益增多,故C项正确;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有多种情况,仅图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三种情况,形成了肯定和否定两大阵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1.【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同质文明之共通性“成为合作与结盟的首要基础”,“在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但此类冲突较文明间冲突更为温和”。材料强调同质文明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合作,而非突出文明的冲突,故A项错误;同质文明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合作,易形成成功的区域一体化,故B项正确;同质文明的国家与集团内也会出现冲突与暴力,差异性没有消失,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同质文明有利于区域内部的合作,而非突出同质文明的先天优势,故D项错误。 3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 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可知,傅斯年认为主张研究历史,强调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否认历史研究的价值,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多是不大适用的”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不是傅斯年强调的内容,据材料“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他强调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故C项错误;据材料“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可知,傅斯年强调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故D项正确。 33.【答案】(1)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每点2分,6分) 背景:汉武帝中央集权政治大一统;此前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无法适应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改造。(每点2分,6分) (2)观点:太阳中心说;(2分) 出处:《天体运行论》。(1分) 董:维护政治统一;形成儒学独尊的地位。(4分) 哥:解放思想,冲击教会的权威;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推动欧洲近代专制王权的兴起。(6分)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一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得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一“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得出大一统;根据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出罢黜百家。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可从董仲舒提出主张的服务对象、儒家思想学术本身以及其他学派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在一切的正中,坐着太阳,如登宝座”得出太阳中心说;第二小问出处,结合所学,来自于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第三小问不同影响,(董仲舒)结合所学可从儒学的服务对象和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的角度进行分析,(哥白尼)结合所学,可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解放以及封建王权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34.【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发达既是国家“大一统”的产物,又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材料中与大一统社会结构相联系的技术成果所占总技术的百分比在30%以上,表明中国古代与大一统王朝密切相关的「大一统」技术十分发达,如中国古代科技的象征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如此众多「大一统」技术的存在有利于中国人在广阔地域上组成强大、统一的国家机构和思想文化交流,有助于皇权的巩固。同时,大一统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克服了科学向技术转移的缺陷,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材料同时表明当国家处于长期分裂,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技术明显低于大一统王朝时期,只占12—13%左右。 因此,中国发达的「大一统」技术不仅有利于巩固皇权和“大一统”局面,同时,“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又为中国古代科技特别是「大一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观点二:「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近代科学体系转化。 政治分裂时期科学技术发明少,而大一统时期,科技发明均在30%以上,因此一个王朝的技术增长与中央集权程度密切相关,这表明古代科技一旦失去了发展的制度依托,便没有了生存土壤。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但主要是技术发达。生产技术与它所生产的具体产品不可分离,很难上升为理论成果,造成科学与技术难以结合。 传统儒家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注重的是人文问题而不是对自然的探究和技术的总结,忽视了抽象科学。因此,中国古代特有的「大一统」型技术不可能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近代科学转化。 观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国家能否实现大一统关系不大。论证略。 观点四:在中国社会大分裂大变革时期,农业技术迅速发展。论证略。 观点五:「大一统」技术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科技中占绝对优势。论证略。 (观点2分,论述10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一统技术在古代中国科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故可围绕大一统技术与国家的关系上进行论述,也可从古代大一统科技和向近代科技转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也可从古代科技的其他方面进行论述,如农业技术在分裂时期发展较快,再分别展开论述。 35.【答案】(1)特征:排他性;阶级性。(2分) 变化:由同质转向多样;人数由少到多;结构由单一走向复杂。(3分) 困难:无法实行直接民主。(2分) (2)满足要求: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3分) 避免专制: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2分) (3)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代议制度,保障人民主权,防止专制;存在种族、性别歧视。(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得出排他性;据材料“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得出阶级性;第二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得出由同质转向多样;据材料一“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得出人数由少到多;据材料一“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得出结构由单一走向复杂;第三小问困难,无法实行直接民主。 (2)第一小问满足,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设立议会;众议员直接选举产生;官员任期制;第二小问避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设置两院制国会;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间接选举。 (3)从这种民主的性质即资产阶级民主,还有建立代议制度的积极作用,即保障人民主权,防止专制;这种政治制度也有局限性,如: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