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分封制逐渐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逐渐由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 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在夏朝就出现了,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上不符合,故①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与题目不符,故②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逐渐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君主以军功、才学作为当官依据,不以血缘关系来任免官吏,故③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表述正确,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 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 文明交流具有双向特点 D. 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由“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可以看出此时期中西方之间文明是相互交流的,具有对等交流特点,故本题答案选C项,排除A项;B项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17、18世纪中国文明日益落后于西方文明;D项说法错误,文明交流并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就是对“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的正确理解。中西方之间是相互交流的,没有体现出优劣之分。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宋代读书人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体现宋代高度重视从儒学义理中寻求政治理念,同时形成了较为开明的论政风气;而明代“君子之思不出其位”,体现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不要议论时政,这两种风气的变化只要是明代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A。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排除B。商品经济的繁荣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4.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公)孔(子)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文化包容其他文明 B. 儒家思想在秦汉时期形成 C. 中国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进步 D. 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继承了周礼文化,开创了儒家学说。西汉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观点改造发展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宋明理学在吸收融合佛道思想合理成分之后形成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秩序,对后世封建国家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5.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造创新,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主要由于 A. 儒学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B. 儒家思想是古代最进步的思想主张 C. 佛、道与儒学较量后退出舆论阵地 D. 儒家吸取各派学说以适应统治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宋代理学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人民的思想,A说法错误;B说法太绝对,排除;宋代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C说法错误。程朱理学使封建等级秩序伦理化,人伦道德严密化,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答案选D。 6.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 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 统治者注重用儒家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C. 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 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西周礼乐制度中强调的是世袭制和等级制,没有孝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明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故B符合;历代王朝并不是全以孝廉为选官标准,科举制以考试为标准,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融为一体,强调孝悌早在汉代察举制就有了,故D排除。 7.下列名句或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③“经世致用”④“致良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②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③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④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故思想先后的顺序是①②④③,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 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几位思想家观点的认识。理解时必须要结合该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其“民贵君轻”思想的本意为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所以C、D两项错误。董仲舒处于汉武帝大一统时期,没有反映社会转型,B项错误。任何思想都是某一阶段历史特征的反映,故A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黄宗羲 9.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 A. 忠、孝 B. 孝、义 C. 节、义 D. 忠、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传统道德。结合所学可知,曹操和关羽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在人们的观念中,曹操是“奸雄”的代表,与忠格格不入;而关羽与刘、张二人“桃园三结义”,侠义冲天。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忠与义 10.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时说道:……在禅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反叛,因为他将重点放在了冥想与直觉认识之上。学者论及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的关键词句,如“禅学”“反叛”“冥想”“直觉认识”,体现的是主观唯心思想。结合所学,王阳明的主张符合上述特点。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1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贤者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 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甲出自王阳明,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乙出自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丙出自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丁出自顾炎武,后人将他的这一主张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12.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都正确,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错误,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因此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 13.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因为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是因为其自身学说不断调整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其正统地位的确立也是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结果,所以①②④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③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遭遇过佛教思想的挑战,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长久生命力的原因 14.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 A.他们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的兴趣 B.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D.城邦的发展使人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体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的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思想家开始把研究的重点由自然界转向人和人类社会。因此选择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背景 15.“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理性”,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启蒙运动。复兴了古代希 腊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故A 项错误;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是宗教改革,故B 项错误;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是文艺复兴, 故D项错误。 1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人文主义者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无法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罗马文化只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掩护,无法体现出其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文艺复兴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和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肯定人的价值,反映出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只是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并没有摧毁神学世界观,故D项错误。 17.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 A. 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B. 反对教会的权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只是集中在对教会、神学的批判上,没有提出新的构想;而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日的专制制度和教会、神学,更提出了关于未来资本 主义社会的种种构想,故选A。BCD符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观点,但不是突出表现,排除。 18.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中心,如希腊、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④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老子思想,故①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普罗塔戈拉的思想,故②正确;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莎士比亚的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排除;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属于苏格拉底思想,故④正确;故②③④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①②③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内容 19.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人文精神,而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D项正确;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憎恨神,重视人的精神,与宗教意识淡薄无关、也没有体现反对神灵崇拜,排除AB;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而非注重物质生活,C项错误。所以选D 20.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出现三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三大悲剧家,他们都善于从传统的神话中寻取戏剧的题材,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根据材料可推测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成功之处在于( ) A. 顺应了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 B. 充分调动了人们的宗教情绪 C. 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 D.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文化。依据材料“从观众所熟悉的故事中,体现存在于现实生活里面的思想感情上的激烈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而导致的不幸的遭遇”可知,C项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希腊的文化·成就 21.文艺复兴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材料中“请出古代的幽灵”的主观原因是 A. 神学占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庞大 B.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 中世纪只有一种神学世界观 【答案】C 【解析】“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表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故C项正确。A是客观原因;B是文艺复兴的条件;D与题干没有关系。 2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所以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百家争鸣·墨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主张;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②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可从四方面领悟。①与时俱进背景:战国时期孟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②包容开放得发展: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如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③相承深远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一分为二来评价: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评价切忌片面化。 2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三场运动都批判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内容 24.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A. 韩非:“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B.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C. 韩非:“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D. 黄宗羲:“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答案】B 【解析】A项的意思是:废弃常道去尊尚贤人就会发生混乱,舍弃法制而任用智者就会产生危险。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尚贤则乱”、“任智则危”,强调法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 B项孟子认为政府应当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们发挥所长。这与苏格拉底的观点相近,故B项正确。C项的意思是指儒家道义充斥于朝堂但国家仍然不能陷入混乱,可以看出出韩非子是在批评儒家学说治国无方,故C项错误。D项言论反映了黄宗羲反对专制统治,主张天下分治的思想主张,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25.“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 智者学派 B. 苏格拉底 C. 康德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智者运动而不是启蒙运动,所以首先可以直接排除C、D两项,因为C、D两项属于启蒙运动,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是智者学派一个派别的功绩而不是苏格拉底一个人的功绩,故选A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智者学派 26.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泰格拉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归纳分析的能力。准确解答本题备选项必须同时符合题干中的三个条件,而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A不合题意。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B排除。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排除。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因此D为正确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 汉赋和唐诗 B. 话本和小说 C. 元曲和汉赋 D. 风俗画和文人画 【答案】D 【解析】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话本、宋词、风俗画、元曲、小说都是文化世俗化的表现,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D项正确;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时间上是宋元之后,汉赋不符合,故A项错误;元曲和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故BC两项错误。 28.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 布政司、翻车、散曲、《人物龙凤图》 B. 宣政院、赵孟頫、胶泥活字印刷术、《齐民要术》 C. 司礼监、汜胜之、“致良知”、《石氏星表》 D. 行省制、黄道婆、《窦娥冤》、《农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属于同一个朝代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政司属于明朝,翻车属于三国,散曲属于元朝,故A错误。宣政院属于元朝,《齐民要术》属于北魏,故B错误。司礼监属于明朝,《石氏星表》属于战国,故C错误。行省制、黄道婆、《窦峨冤》、《农书》都属于元朝,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黄道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元曲 29.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 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答案】C 【解析】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授时历》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一,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排除A;同样的道理,《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明代文学,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状况不能整体上代表南宋的城市化水平,排除BD;C项根据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的情况得出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这一结论,较为合理。所以答案选C。 30.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 山水画 B. 人物画 C. 文人画 D. 风俗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表现……的情感”与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相符。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 31.中国古文化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的是草书;C不对,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说明元曲市民文化的特点;D不对,京剧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用排除法后选B。 考点:中国古代文化 点评: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第一:排“错”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第二:排“正”法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第三: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32.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是否可以享受到以下文明成果 ①用楷书字体抄写《论语》 ②利用祖冲之的割圆术计算圆形池塘边的长度 ③带朋友去看杂剧 ④借助官方编定的《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全可以享受 B. ②③可以享受 C. ②④可以享受 D. 全部无法享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不对,楷书形成于魏晋时期; ②不对,祖冲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③不对,杂剧是在元代形成 ;④《黄帝内经》成书是在汉代。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全部无法享受。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文化。 点评:本题实际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采用筛选法。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通过肯定或否定某个选项进行排除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二、连线题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儒家思想以人际关系为基础,治理国家为重要内容,追求完善道德为核心目标。它超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观念、政治、法律制度和世界各大宗教文明,其内在价值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200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向世界公布设立“孔子奖”,每年一届,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专家们,这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 ——资料来源于网络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这一不同观点的生成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当前世界形势,谈谈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答案】(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因为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不应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原因:封建专制强化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导致思想领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3)儒家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崇尚道德、强调身体力行、务实和自强的思想主张对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对调节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和误解起积极作用;对创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的长久和平、繁荣与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孔子的主张之所以不被采纳,是因为其主张“仁”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董仲舒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独尊。 第(2)问,从材料来看两者很明显不同,一个认为孔子学说亘古不变,一个认为孔子学说应该随时代而变化;原因在于随着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同时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说明了儒家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 第(3)问,儒学思想有利于建立当今和谐世界,诸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身体力行、务实和自强的思想均对建立和谐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评述型试题,以“关于宋代观点”的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解答本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首先归纳材料的观点,然后迁移所学知识、选取论据进行论证。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都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莎士比亚戏剧分析》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答案】(1)社会条件: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国家富强稳定;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发展,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逐渐增多。 (2)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和原因,以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 (1)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等信息归纳得出;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等信息,再联系当时的东西方关系来回答。 (2)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根据材料一的“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材料二的“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说明二者的作品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根据材料一的“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和材料二的“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说明二者的作品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的不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和材料二的“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总结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和材料二的“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总结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根据材料二中的“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等信息,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