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

曹妃甸区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本月所学)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常考点)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3.(本月所学)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 A.违背人伦礼仪 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 D.有利于凝聚宗族 ‎4.(常考点)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战国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5.(重题再现)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6.(重题再现)古代妇女称自己的丈夫为“相公”。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四:“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相为官,公为爵。显赫的权力与高贵的地位同时彰显。这从政治文明层面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遗风 B.中国古代对封官晋爵理想生活的向往 C.中国古代相权的至高无上 D.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本月所学)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8.(本月所学)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议事制度。秦朝是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 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廷议形式的变化反映了(  )‎ A.决策失误逐渐减少 B.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 ‎9.(常考点)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  )‎ A.司法审判从重神权到重法治 B.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及其苛刻 C.司法审判具有礼法结合特点 D.成文法法律体系已经较完善 ‎10.(本月所学)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举荐官吏候选人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 C.监察地方高官 D.征收地方赋税 ‎11.(常考点)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12.(常考点)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13.(常考点)宋朝规定“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一规定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监督约束官员的行为 ‎14.(重题再现)北宋政权一改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经过近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重视文化传统的养育和保护     B.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C.推行变法新政成为社会潮流     D.文官在军政体制中成为主体 ‎15.(本月所学)在元代,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省,这样,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此法被广泛运用于元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其根本目的是(  )‎ A.使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相适应 B.以犬牙之势防止地方割据 C.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协调发展 D.便于军事上控制川陕地区 ‎16.(本月所学)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宣政院”、“岭北行省”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  )‎ A.秦朝 B.西汉初期 C.唐朝 D.元朝 ‎17.(本月所学)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 A. 皇权高度加强 ‎ 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 ‎ D.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18.(本月所学)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 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19.(常考点)据明史记录可知,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之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英宗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地位变化与政治现实相关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20.(常考点)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1.(本月所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谈论我们这次可是一举而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是因为( )‎ A.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C.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22.(重题再现)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 A.是唐景崧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D.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 ‎23.(常考点)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米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24.(本月所学)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5.(本月所学)近代由于教民矛盾重重,义和拳遂逐渐壮大起来,由天津至涿州、保定都有拳民起坛请神,烧教堂,杀洋人,杀清军,并到处毁坏铁路及电线杆等洋物。涿州知府衙门更被三万名拳民占据。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击毙。这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6.(本月所学)近代外国在华侨民成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该国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该国法律裁判。这指的是( )‎ A.领土主权 B.关税协定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领事裁判权 ‎27.(本月所学)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本月所学)有学者评价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29.(本月所学)日本《东史郎日记》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该段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确有其事的(  )‎ A. 直接证据 B.间接证据 C.口述史料 D.实物材料 ‎30.(重题再现)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31.(重题再现)浙江某方志载:“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说明( ) ‎ A. 七里村在清道光以前并不从事丝织业 ‎ B.丝织业伴随着棉纺织业的衰败而兴起 ‎ C.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 D.广州口岸从此以后不再经营湖丝贸易 ‎ ‎32.(本月所学)有人评价某战役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此战役应是(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会战 ‎33.(常考点)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 )‎ 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 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4.(本月所学)《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慰抚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35.(常考点)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在1938年底到1941年底,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材料可以表明( )‎ A.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密切配合 C.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仍在积极抗日 ‎ D.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 ‎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5分))‎ ‎37.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2分)‎ ‎(2)材料二认为,“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1分)‎ ‎(3)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立的目的。(4分)‎ ‎(4)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4分) ‎ ‎38.2015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材料一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决心永远牢记),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卢沟醒狮”和“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 ‎(2)材料二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和“兄弟同心,共御外侮”分别指什么?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各举一例,说明“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表现。(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说明公祭铭文的根本宗旨。(5分)‎ 高二历史3月月考答案 ‎1-5:CACDB 6-10:ACDCC 11-15:BCDBB 16-20:DBACD ‎ ‎21-25:BBCCD 26-30:DDCBB 31-35:CAABC ‎36(1)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2分) 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设“中朝”限制相权);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 ‎(2)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3分)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职责明确,提高效率;协商政务,集思广益。(2分,任意两点即可)‎ ‎37.(1)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3分)‎ ‎(2)维护国家统一。(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4)观点: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要针对当时的实际政治状况;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动的。(2分)‎ ‎“针对当时实际政治”:元朝疆域空前辽阔。(1分)‎ ‎“不断变动”:元朝初年为临时机构,后成为正式机构;职责范围不断调整,日渐增多。(1分)‎ ‎38答案:‎ ‎(1)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 ‎(2)分别指:南京大屠杀和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举 例:正面战场:淞沪会战(或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3)意 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 旨:勿忘历史,维护和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