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2018

双鸭山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某学者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道德人生观为基础;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墨家、道家 B. 道家、儒家、法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B.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3.“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 ‎4.“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 A. 民主思想的出现 B. 天命观念的成熟 C. 人文精神的跃动 D. 王道学说的风行 ‎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 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6.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B. 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C. 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 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7.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 ‎ C.心即理也 D.理在气中 ‎8.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B.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C.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D.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9.王夫之认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王夫之的思想主要体现了 A.长期闭关锁国引发的不满 B.商品经济发展下人性的萌动 C.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D.明清时面临外来侵略的危险 ‎10.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其结果是:“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而公卿们也因为“罕得进见,”往往“于斯之时,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C.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11.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经世致用” D.反对儒学吸收佛学 ‎12.河南安阳汤阴县建有“宋岳忠武王庙”,以纪念被秦桧陷害致死的抗金英雄岳飞。据旧《岳飞庙志》记载,1750年乾隆皇帝曾来此拜谒,御书诗一首,镌刻在石碑上,称“乾隆碑”,立在岳飞庙南北中轴线的“御碑亭”里。御碑的树立把秦桧等人跪岳飞变成了跪御碑。1915年“乾隆碑”被移出岳飞庙山门东侧,秦桧等五具败类像又置于岳飞的威视之下了。这一景致变化反映出 A. 岳飞深得后世人民爱戴 B. 政治变迁影响思想文化 C.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D. 意识形态具有稳定性征 ‎1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 B.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 D. 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14.“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 .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15.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时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郑板桥在诗中反映了他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是 A. 醉心于山水之间,忘情于林泉之际 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催动艺术商业化 C. 工笔描绘细腻的人生 D. 追求高雅,展现个性,以神韵意趣为毕生向往 ‎16.“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 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C. 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 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 ‎17.有学者说“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材料所说的“历史合理性”即主要体现在它 A. 调和了学习西方与固守传统之间的矛盾 B. 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C. 最早打开了学习西方科技的大门 D. 完全肯定了西方科技的先进性 ‎18.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说过:“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 A.统治阶级上层对中外现状缺乏正确的认识 B.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C.中国近代社会和平繁荣 D.中国近代社会士大夫醉生梦死 ‎19.1897年,晚清士人顾肇新称:“强敌环伺,各思乘机而起,为今之计,惟有汰除一切冗官浮费,腾出的饷,聘请西国名将,迅练劲旅,或犹可以立国,若犹是因循迁就,恐四分五裂。”这一言论 A. 凸显了在民族危机下政府的应对不力 B. 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已深入人心 C. 完整地表达了维新派社会改革的要求 D. 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着弊端 ‎20.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者,市制之自治也;而我所发达者,族制之自治也。”这里梁启超旨在强调 A. 封建家长制阻碍民众自由发展 B. 中国人具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C. 中西方基层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D. 生产方式是社会组织的决定力量 ‎21.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 “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 B. 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 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D. 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22.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23.清末钱宝琼在《中国数学史》中介绍了士大夫西算借根的方法。他们不但用天干地支代替abc和xy,还用《易经》中的阴阳爻代替加减符号,于是x²+ac="bx" 就成了“亥亥——(阳爻)甲丙等于乙亥”。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西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B. 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 封闭落后的社会心理 D.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4.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全国共确定重点中学194所。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会议上所说:“‎ 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B.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 C.教育政治化倾向明显 D.忽视义务教育的普及 ‎25.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普罗狄柯“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这体现了 A. 个人主义的成长、否定绝对权威 B. 怀疑神灵、追求思想自由 C. 追求功利、主观主义色彩浓厚 D. 突出人的作用的人文精神 ‎26.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 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7.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 A. 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 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 C. 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 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28.“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29.卢梭强调人权,同时他把社会集体类比为生物有机体,认为它有自己的意志,即“公意”;并且认为,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材料表明卢梭认为 A. 社会契约与人权难于调和 B. 思想解放应高于社会实践 C. 人权推动了社会契约发展 D. 集体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 ‎30.“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启蒙运动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31.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A. 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B. 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 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D. 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32.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 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B. 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学说 D. 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33.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说:“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全球史观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近代西方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密切相关 ‎34.1873年出版的《镀金时代》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投机家和政府官吏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揭示了种种丑陋不堪的社会现实。下列与《镀金时代》同属一个流派的文学作品是 A. 雪莱《西风颂》 B. 雨果《巴黎圣母院》‎ C.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D. 贝克特《等待戈多》‎ ‎35.下图《胆小的农夫》,塑造了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农民形象。这幅画的特点是高超的艺术技巧、深刻的心理揭示以及画面的完整性。下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A. “专注于对自然任意和瞬间的描绘”‎ B.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C. “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 “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 ——《重大改革》‎ 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 ——《再评商鞅》‎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6分)‎ (2) 概述其经济措施的意义。(5分)‎ ‎(3)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 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4分)‎ ‎3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不可避免地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在西线上,双方都用重兵防守,深挖战壕,无法使用1870年普法战争中行之有效的新战术,4年中战事进展极为缓慢。1916年6月英军进犯索姆河,损失更为惨重,整个战役英军伤亡人数高达42万人。从1916年5月政府为扩充武装部队而实行不得人心的征兵令之后,到1917年,即使完全不算其他因素,诸如从工人组织中征兵入伍,以及俄国布如什维克革命提出把国外战争转化为国内革命的口号,十足的厌战情绪终于扩展开来。一些团体如基督教和平主义者寻求和平谈判对公众舆论产生一些影响。‎ ‎ 一摘编自(英)肯尼思·O·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政府参战的理由及其真正目的。(7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民众对一战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高二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35 BBBCA AADBD CBDDD CAAAA CCCAD ABBDC CCBC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