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高台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人教必修3第1—4单元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先秦某思想家说:“在他心目中,‘民权高于君权’。在他看来,君权虽为天授……名为天授,实为民授。”以下各项中,能够为上述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 “我无为而民自化”‎ B.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民权高于君权”这个关键信息可知这位思想家具有“民本”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老子的无为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孔子的“正名”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韩非的“法治”主张,无法体现民本,不符合题意,排除。‎ ‎2.韩非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下列措施能印证韩非这一主张的是 A. 车同轨、书同文 B. 禁毁诗书 C. 崇尚黄老 D. 罢黜百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是:有圣明君主的国家,没有经书典籍之缛节,用法作为治国的礼教;不盲从先王的训示遗语,把执法的官吏当做老师。由“无书简之文”可见要毁坏非法家书籍文献,故选B;A是统一交通工具和文字,排除;C反映了西汉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C;D是西汉董仲舒对汉武帝的建议,排除.‎ ‎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被禁绝 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百家”到“独尊”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思想专制,思想服务于政治,说明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D项正确。“百家”到“独尊”并不是思想的倒退,故A项错误。儒学之外的其他学说被禁绝反映的是现象,不是根本问题,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材料现象本质问题,故C项错误。‎ ‎【点睛】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 德主刑辅、以人为 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 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6.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的的赋,特点是气势恢宏,辞藻华美,故D项正确;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排除A。浪漫主义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排除B。适应市井生活需要的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排除C。‎ ‎7.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掉了唐中宗和唐睿宗,最后称帝建周。在北宋的理学家看来,唐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地位高 B. 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和野心 C. 唐代时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 D. 唐朝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妇女要守节,丧夫女子守节不再嫁,武则天“14岁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较低等的妃嫔),后被唐高宗立为皇后”不符合儒家伦理“三从四德”,说明唐代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严重削弱,故C正确;唐代妇女地位仍然低下,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武则天具有较高政治智慧,排除B;材料反映武则天不符合理学伦理思想“三从四德”,武则天掌握大权,并非皇帝昏庸无能,排除D。‎ ‎8.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A. “求之性情” B. “发明本心”‎ C. “内积忠信” D. “只是致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颐的回答应该是“只是致知”,即需有致知的工夫,志才不空,义才有落,自然志业精进,D项正确。材料强调“只是致知”,与“求之性情”、‎ ‎ “内积忠信”不符,排除AC。“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主张,排除B。‎ ‎9.《三字经》成书于宋代,全文用典多,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 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中国古代典籍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的 出现反映了 A. 宋代儒学无异于孔孟儒学 B. 宋代儒学走向普及化 C. 宋代儒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宋代儒学走向思辨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内容宣传儒家思想,贴近生活现实,便于儿童接受,说明宋代儒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故B项正确;宋代儒学发展到理学,与先秦时期孔孟儒学有很大区别,故A项错误;理学是孔孟儒学发展,仍然倡导仁义礼智信,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三字经》是通俗读物并不是儒学思辨化的体现,故D项错误。‎ ‎10.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提出“数与道非二本”,并且认为,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撰《数书九章》,通过数学而“进之于道”。由此可知秦九韶(  )‎ A. 追求奇技淫巧 B. 践行格物致知 C. 探索格心致知 D. 追求科学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所谓“通神明”是指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是指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故B项正确。奇技淫巧是指过于奇巧,让人着迷,却又无益的技艺与制品,与材料强调秦九韶践行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排除A。秦九韶认为学习数学可以明察事物之间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与“心”无关,排除C。D项中的科学理性与材料“通神明”、“顺性命”等信息不符,排除。‎ ‎11.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 ‎12.鲁迅先生指出:“明人拟作末流(末流:已经衰落并失去既有的精神实质的艺术文艺等流派),乃诰诫连篇,喧而夺主,且多艳称荣遇,回护士人,故形式仅存而精神与宋迥异矣。”由此推知 A. 明代社会和政治进人就退期 B. 宋明理学束缚阻碍了社会发展 C. 明代心学成为社会主流精神 D. 明代文学某种程度反映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鲁迅先生所指的“末流”,主要是指明代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明代小说价值观的变化,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宋明文化的变化,没有体现社会社会、政治的衰败,故A项夸大了材料的内涵,排除;宋明理学只是影响文学的一个因素,材料也没有反映宋明理学的对社会的阻碍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明代心学的内容,故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首先要明确“末流”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3.李贽认为“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非但不是“万世之至论”,而且变成了“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这种议论 A. 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B. 是对专制君主的猛烈抨击 C.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D. 表明李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不是‘万世之至论’”和“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表明李贽认为儒家经典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从而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这种议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李贽批判的是儒家思想,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C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14.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A. 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世致用指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阐发了儒家的为君之道和为臣子之道,故选C;黄宗羲的思想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D。‎ ‎15.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B.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A ‎【解析】‎ 清末的革命者大力宣传王夫之是因为他“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想通过宣传王夫之激起人民的反清斗志;而清政府追褒王夫之是因为他的“忠君守礼”, 通过追褒王夫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反映了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对王夫之的不同评价,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多面性,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16.‎ 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认为中国画的特质是 A. 诗画同源 B. 典范指引 C. 类型多样 D. 崇尚自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强调诗画同源,故A项错误;典范指引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类型多样,故C项错误;“最好出处是自然……也在悠悠的溪旁……”体现了崇尚自然,故D项正确。‎ ‎17.荷马在史诗《伊利亚特》中,为希腊联军将领阿基琉斯专门写道:“哦,阿基琉斯,我们希腊的战神,你如同太阳,无比辉煌;哦,阿基琉斯,你带领我们,将锋利的长矛刺向魔鬼的胸膛。”据此可知,《伊利亚特》‎ A. 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B. 歌颂神灵的伟大与尊贵 C. 高度重视公民军事才能 D. 肯定英雄的价值与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阿基琉斯,我们希腊的战神,你如同太阳,无比辉煌;哦,阿基琉斯,你带领我们,将锋利的长矛刺向魔鬼的胸膛”可知,《伊利亚特》赞美英雄的价值与贡献,故D正确;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对阿基琉斯这位英雄的赞美,并非歌颂神灵的伟大,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度重视公民军事才能”,排除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阿基琉斯,我们希腊的战神,你如同太阳,无比辉煌;哦,阿基琉斯,你带领我们,将锋利的长矛刺向魔鬼的胸膛”,联系所学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分析解答。‎ ‎18.‎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与人类的东西”。这反映出他 A. 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 思想中包含有理性的内容 C. 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 D. 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根据材料“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见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包含了崇尚人的理性思考的一面,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界问题,排除C;材料未体现教育的作用,排除D。‎ ‎19.彼特拉克在一生中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古典文化。他说:“在我感兴趣的事物中,我总是着意于古典,因为当今世代对于我常常是难以忍受的。”出于这一想法,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彼特拉克意在 A. 恢复古典文明面貌 B. 设计理想社会蓝图 C. 指引科学革命方向 D. 弘扬古代人文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他不辞劳苦,四处周游,极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校对,并用自己的观点予以诠释和阐述”表明彼特拉克从古罗马的古典作家的书信、手稿中,吸取了古代人文理念,故D选项是正确的;A材料未体现,排除;BC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 ‎20.英国人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判断,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 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影响范围存在局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中信息说明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的上层精英,并没有发动下层人民群众,体现出文艺复兴影响范围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文艺复兴影响的范围,不是思想解放作用,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并不是无组织的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文艺复兴对于政治领域的影响,故D项错误。‎ ‎21.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 A. 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 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 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 新教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从第二代新教牧师起,等级的特征进一步隐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倡导上帝崇拜和阅读《圣经》,倡导最高权威是《圣经》而非教士,不再承认罗马教廷、教宗具有神圣性。无论是教皇,还是大主教、主教、教区神甫和修道院的僧侣,都不具有神圣的性质,故想要有特权的贵族与商人便退出了竞争的行列,故答案为D;ABC三项虽然会对贵族与商人退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三项。‎ ‎22.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这表明伏尔泰 A. 提倡天赋人权 B. 批判教会神权 C. 反对君主制度 D. 倍加推崇理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说明伏尔泰非常推崇理性,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人生来就具有生命、自由等权利,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伏尔泰批判就教会神权,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制度,故C项错误。‎ ‎23.卢梭认为,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卢梭的本质意图是 A. 否定近代的代议制 B. 强调“人民主权”说 C.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D. 倡导“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 卢梭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没有否定近代的代议制,故A错误;材料“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而卢梭也主张“人民主权”说,故B正确;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并不主张实行直接民主,材料的本质也不是强调直接民主,故C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契约论”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 ‎ ‎24.1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笔下可说是尽善尽美,但自19世纪以来,英、美基督徒却将其变成了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的代名词。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出 A. 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入 C. 西方经历了剧烈的观念变动 D. 西方世界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18世纪以前中国属于世界大国,备受西方青睐,19世纪以来以“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对于中国进行描述,主要是因为近代西方经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的启迪导致对中国认识的不同,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并不是导致西方认识观念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有失偏颇,并不是逐渐深入,故B项错误;19世纪前半期中国仍然是世界大国,只是到19‎ 世纪中期后开始衰落,故D项错误。‎ ‎25.20世纪,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美国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了他,为他独行侠式的创造所倾倒,“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贡献 A.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B. 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C.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D. 充满了个性的浪漫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等信息可知是爱恩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类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C项正确。近代科学史上,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的是经典力学体系,排除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爱恩斯坦相对论,与浪漫主义不符,排除D。‎ ‎【点睛】抓在材料关键信息“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 “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等,结合相对论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6.中科院院士路甬祥说,量子论和相对论已经共同成为20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基石,也从哲学上根本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认识。这表明量子论和相对论 A. 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革命理论 B. 莫定了20世纪现代科技的理论基础 C. 主要历史价值在于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D. 其价值包括科技和社会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量子论和相对论已经共同成为20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基石”是表明量子论和相对论巨大的科技价值,“也从哲学上根本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认识”表明量子论和相对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片面,排除A、B、C项。‎ ‎27.16世纪布鲁诺因支持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B. 教会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C. 英国的学术氛围更加宽松 D. 教会权威已经逐渐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世纪教会统治社会一切,教会的权威至高无上,19世纪中期随着教会权威的逐渐下降,科学的思想逐渐被民众接受,材料中达尔文和布鲁诺以及哥白尼的不同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进化论的思想至今都没有被民众广泛认同,故A项错误;教会是通过宗教统治人们,此时并不是实行宗教宽松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宗教权威的消失,不是英国学术氛围的宽松,故C项错误。‎ ‎28.弗洛伊德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象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黜为动物的后裔。”就是说,“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 )‎ A. 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 B. 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C. 导致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 D. 开启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次打击”是指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材料中“第二次打击”是指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去的时间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性为武器推动了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沦为先进机器的奴隶”;D项符合“第一次打击”,排除。‎ ‎2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由需求引起发明的模式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会刺激其他领域相反的发明来纠正这种不平衡。”下列发明的史实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 飞梭 珍妮机 B. 飞梭 水力织布机 C. 骡机 水力纺纱机 D. 水力纺纱机 ‎ ‎ 水力织布机 ‎【答案】A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因为市场在不断扩大,国内制造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因需要而产生发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是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故A项正确;水力纺纱机是珍妮纺纱机之后发明,故B、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30.科技的发展使能源的使用发生相应的变化。观察下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 B. 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代替了手工劳动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D. 内燃机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业 ‎【答案】D ‎【解析】‎ 由上图看,世界石油产量由1870年的80万吨到1900年增加到2000万吨,增长如此之快是因为内燃机广泛用于交通运输业,所以对石油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故选D;蒸汽机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不会导致石油需求大量增加,故A与题意不符,排除A;B指的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中的时间“1870-1900年”不符,故排除B;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中期,也与题干时间不符,且与石油关系不大,故排除C。‎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的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牛顿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他可以称为近代伟大天文学家。自伽利略发明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以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范围迅速扩展,牛顿由于了解了白光的组成,因而于1668年设计制成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这样牛顿为现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使人类对天体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牛顿在天文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对行星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全面考察,对于潮汐现象,牛顿也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这是太阳和月球引力造成的,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影响世界进程的科学巨人》《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及“天人感应”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的需要;统治者支持;“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2)背景: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开展。‎ 影响:东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以天文学为代表的科技始终从属于政治,不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是哥白尼开启的天文学领域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大门的开启,并对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 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发达的原因在经济上是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政治上是统治者支持,在思想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由“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可见“天人感应”加强了君主专制,同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 ‎(2)第一小问,由材料“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可以从政治、经济、科学和思想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可知,东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以天文学为代表的科技始终从属于政治,不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由材料二可知,哥白尼开启的天文学领域革命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和工业革命大门的开启,并对现代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汉到宋董永遇仙故事的演变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董永遇仙的故事始终体现着儒家传统伦理。‎ 阐述:汉代推崇孝道,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后,更进一步强化了“孝”的儒家伦理观,董永遇仙的关键不是“仙”而是“孝”,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下对“孝”的宣扬;从晋到宋,其故事情节无论怎么增减,但“孝”的核心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自汉到宋,历代对儒家“孝”的伦理宣扬都没有改变。‎ 示例二论题:宋代董永遇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阐述:汉代的董永遇仙故事中,天神因感于董永之“孝”而让神女下凡助织,只单纯地体现了对“孝”的宣扬;而宋代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董永遇仙的故事则演变成一个具有爱情色彩的人仙故事。这说明在宣扬以“孝”为主题的前提下,融入了市民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故事更具时代气息。‎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从材料信息中提取出一个主题,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主题进行阐述。阐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说理充分,使答案完整有序。‎ 例如分析材料:汉魏曹植《灵芝篇》中“董永因其孝心感动天神”、晋干宝《搜神记》中“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宋《董永遇仙记》中“汉天子知道董永大孝后”可得出论题“董永遇仙的故事始终体现着儒家传统伦理。”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推崇孝道,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后,更进一步强化了“孝”的儒家伦理观,董永遇仙的关键不是“仙”而是“孝”,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下对“孝”的宣扬;从晋到宋,其故事情节无论怎么增减,但“孝”的核心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自汉到宋,历代对儒家“孝”的伦理宣扬都没有改变。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