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上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上栗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分值:100分 用时:90分钟 命题:王贤木 审题:余根 2019032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城市的建设是先把与祖先有直系血统关系的子弟聚集在宗庙近旁的王室区,然后再把其他的同祖、同宗之子弟由宗庙中心散布到外围区域。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古代城市功能划分明显 B. 城邑布局体现王权至上 C. 宗法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D. 家族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2.西周的分封制在授土授民时,还把周王朝的先进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等,带到了分封所及之地。这一举措目的是 A. 推动中原文明的扩展 B. 扩大周王室的统治疆域 C. 促成统一民族的形成 D. 巩固周天子的统治秩序 3.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家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C. 官营手工业产品遍及诸侯国 D.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神秘色彩 4.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把晋国的三家大夫升格为诸侯;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氏也请得了周王的册命,升格为诸侯。这说明 A. 诸侯势力日渐强大 B. 天子册命控制诸侯 C.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D.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5.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中外朝制代替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D. 按功受爵代替世卿世禄制 6.从九卿发展到六部,官员的职能有显著的变化。(见下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7.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年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年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年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年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年 中尉 迁丞相 A.封国实力削弱已不再需要设置太尉 B.休养生息推行利于国家政局稳定 C.太尉大多数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汉初太尉设置是皇权加强的体现 8.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时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在刘贺墓里发现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B. 历史文献史料真伪难辨 C.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D.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9.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宗族观念受到重视 B. 君王政治威望得以强化 C. 统治者治国理念的转变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10.《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政事堂地点的变化反映出唐朝 A. 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B. 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 三省互相制约机制削弱 D. 君主专制加强陷入困境 11.下图是唐宋两代社会结构示意图 导致唐宋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血缘门第已不再重要 B.国家统一的必然结果 C.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D.二府三司制实施结果 12.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各行其职,行政效能提升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3.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 旨在放宽商业发展环境 B. 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 C. 贯彻汉唐地方行政建制 D. 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 14.宋代廷议制度更加规范化:它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固定了参与者的排编程式,议程也程式化了,并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廷议制度规范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减少决策机构失误的需要 B. 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C. 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D. 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15.元朝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在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上,朝廷总在直接掌握这些基本权力的同时,也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16.《中国古代简史》指出:明朝“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 A. 内阁制度的建立 B. 宰相制度的废除 C. 八股取士的实施 D. 三司制度的推行 17.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思是把帝位让给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被追溢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这反映出明朝 A. 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 B. 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 C. 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 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 18.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该材料 A. 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 B. 说明内阁职位高于六部 C. 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 D.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19.清入关前,没有专门的饮食制度,仍“席地而坐,自割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入关后,明代宫廷饮食中的礼法、等级制度在清宫中重新得到体现。这说明 A. 传统习俗遭到全面摒弃 B. 满族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 经济发展促进礼仪变革 D. 民族交融影响饮食习惯 20.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D.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21.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的诗作里,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说明 A. 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 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C. 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 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22.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的官员,称谓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清时,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承办的多是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B. 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C. 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D. 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23.秦汉以来,最高统治者以内侍、贵戚监督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等办法来实施统治。能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尚书省 宣政院 内阁 B.御史台 内阁 军机处 C. 中朝 中书省 军机处 D.中朝 内阁 军机处 2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国家应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结束四分五裂的状态。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材料表明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该适度 B.中央集权加强将使地方实力衰落 C.中央集权加强有助于结束分裂 D.集权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提12分,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表》 材料二 汉武帝颁发《六条诏书》规定: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六条,二千石连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 ——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三 门下省是中央中枢决策机构之一,处于枢纽地位,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 ——赵士祥《论隋唐“三省六部制”》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0分) (1)职权:掌管图籍;接受群臣奏章; 监察官员;统领监察官员(6分) 特点:监察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职责分明;职权范围广。(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监察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2)积极作用:有利于遏制地方豪强,限制土地兼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有效防范官商勾结,杜绝损公肥私。(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的理由。(4分) (3)理解: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4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考试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因此,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基本内涵。(6分) (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利于庶族地主参政。(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各国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6分) (2)原因: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理念契合启蒙思想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选用方式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科举制的态度并说明其成因。(8分) (3)态度:称赞(或赞扬、赞美)。成因:民国初年选贤任能的必要;考试方式较能体现公平公正;对中国讲究人情关系的深刻了解;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任人唯亲;(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因此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按理说来,需要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材料二 在《春秋》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在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下属灾荒严重时须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不难想象,当时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 材料三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依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桥信息,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释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提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強国防。(12分) 试卷答案 1.C 2.D 3.B 4.D 5.C 6.D 7.D 8.C 9.B 10.C 11.C 12.C 13.D 14.B 15.C 16.B 17. B 18.D 19.D 20.D 21.D 22.A 23.D 24.A 25.(1)职权:掌管图籍;接受群臣奏章; 监察官员;统领监察官员(6分) 特点:监察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职责分明;职权范围广。(4分) (1) 积极作用:有利于遏制地方豪强,限制土地兼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有效防范官商勾结,杜绝损公肥私。(6分) (3)理解:门下省负责接受发布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尚书省的奏议表章,并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4分) 26.(1)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利于庶族地主参政。(6分) (2)原因:传统文官制度的弊端;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理念契合启蒙思想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选用方式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6分) (3)态度:称赞(或赞扬、赞美)。成因:民国初年选贤任能的必要;考试方式较能体现公平公正;对中国讲究人情关系的深刻了解;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任人唯亲;(8分) 27.答案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強国防。(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