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工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岳麓版必修③。‎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这些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论语》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2.董仲舒:“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 A.有益于贤明政治的出现 B.体现了老子“无为”思想 C.实现了汉初的稳定局面 D.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3.南宋时,朱熹始建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提出“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所蕴含的理念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4.“人们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绝对的神权,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义,以科学的发展代替了中世纪的愚昧无知,这就是新的时代精神。”材料所指的“时代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主义精神 B.相对主义价值观 C.人文主义思想 D.理性主义哲学观 ‎5.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B.宣传“因信称义”‎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D.宣扬“先定论”‎ ‎6.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启蒙运动对权利和白由的激情释放出一种毁灭性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削弱了对共同体的任何感觉。材料认为 A.应全面肯定理性作用 B.个人主义的释放毁灭了启蒙运动 C.个人主义与理性无关 D.启蒙运动在打破权威旧俗方面有限 ‎7.宋明时期,儒家学者普遍对自然知识以及科技感兴趣,或对科技有所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儒家所形成的济世精神、博学精神、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对于宋明科技达到高峰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 A.古代科技存在浓厚的神学迷信色彩 B.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 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8.宋代朱长文评价唐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点如坠石,面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白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下列书法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特点相似的是 ‎9.由于达尔文提供了丰富而恰当的进化的证据,加上他对于进化的解释,使绝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很快便相信了进化的发生是客观的事实。达尔文关于“进化的解释”是 A.“自然选择” B.“物种同源” C.“上帝创人” D.“用进废退”‎ ‎10.总结第一次技术革命(即T业革命),可以说是走了一条生产→技术→科学→新科学→新技术→生产的道路。这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形成 B.密切了科技与生产的关系 C.就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 D.使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 ‎11.梁启超认为假使曾国藩“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这是因为曾国藩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倡导君主立宪制 D.倡导民主共和制 ‎12.康有为曾说:“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白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逊)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A.认为《诗经》赞成变法 B.托古喻今宣传改革 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D.宣称孔子主张变革 ‎13.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近代白然科学的发展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14.“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对材料中孙中山的这一言论解读正确的是 A.呼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主张通过政治改良来救国 C.将满族视为“中国”之外的异族 D.在反帝大旗下号召民众排外 ‎15.《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述:“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了这些溃不成军的士兵、矿工和农民组成的部队,撤退到湘赣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在“偏僻山区”毛泽东撰写了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6.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晟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白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文革”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17.自2016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是为了纪念40多年前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 A.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天 B.掌握“一箭多星”技术 C.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 D.“神州5号”发射成功 ‎18.为提高全民素质,1‎ ‎ 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席卷英、法、德等国的某一种文学思潮强烈地反对一切理性的束缚,强调主观性,抒发个人情感,推崇个性。这一思潮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0.英国的雪莱和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相同点是 A.揭露当时的社会问题 B.表现出失望、苦闷和迷惘 C.鼓吹、提倡暴力革命 D.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抒发 ‎21.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22.右图是莫奈的早期作品《打伞的女人》。该作品 A.捕捉瞬间印象,突出色彩变化 B.采用夸张、变形、抽象的表现方法 C.反映了作者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 D.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间人们孤独的心理 ‎23. 20世纪,它“在各个文学艺术领域内激烈地向传统的艺术原则发起攻击,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以后总叛逆者的姿态”。下列与这一风格类似的美术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格尔尼卡》 C.《拾穗者》 D.《马控之死》‎ ‎24. 20世纪20年代,乡村音乐诞生。“乡村音乐”‎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音乐是激活想象的艺术 B.社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C.近代欧洲音乐水平较低 D.19世纪盛行浪漫主义音乐 ‎25. 20世纪初,巴拉兹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其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 B.雕刻艺术 C.绘面艺术 D.电视艺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岂知臣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原臣》‎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黄宗羲是如何认识“臣”与“天子”间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早期启蒙思想有何不足之处。由此可得出什么认识?(6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者在其《歌集》(创作于14世纪)中一再写到劳拉的精神美,认为人间一切美和节操都在她那美丽温顺的灵魂里汇聚,把她称为“人间最高雅、最聪慧、最神圣、最贞节、最可爱、最美丽的女人”,在她身上,“爱和诚实融在一起,迷人举止和自然美浑然结合”。‎ ‎——《彼特拉克<歌集>浅析》‎ 材料二 卢梭:“‎ 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够剥夺他的绝对的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卢梭的公民教育观及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歌集》的创作体现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一是如何表现这一核心思想的?(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人”的认识角度方面的差异性。(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选择“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西方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6分)‎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早在牛顿之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终于,他成功了。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 ‎——整理自《人类伟大科学巨匠——牛顿生平》‎ 材料二 然而,物理学家却知道,十九世纪先辈们所作的答案已经不行了。就日常所见而言,可以肯定地说,先辈们所说的完全正确,但是,他们的答案却不能外推到诸如以接近光速那快的速度运动着的物体上去,或像原子那样微小的物体上去,或者——在某些方面——外推到像恒星那重的物体上去。‎ ‎——《上帝是微妙的——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平》‎ ‎(1)就材料一中的问题,牛顿的解释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成功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物理学发展面临的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推动物理学发展到新高度的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8分)‎ ‎1-10:BACCA DDBAB 11-20:BBBCC BABBA 21-25:AABBA ‎26.(1)认识: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君与臣只是名分不同,实际上都是为万民治理天下。(1分)‎ 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或陈腐的伦理纲常),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对后世的反封建斗争也有一定的影响。(2分)‎ ‎(2)不足:提不出新社会方案,有其时代性的缺陷;其日的仍然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亦有其阶级局限性。(4分)‎ 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分,言之有理即可)‎ ‎27.(1)核心思想:人文主义。(1分)如何表现:借助对人物劳拉外在美与精神美的描述,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4分)‎ ‎(2)主要观点:人分自然人和公民(社会人)两种;好的制度应该培养自然人对社会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4分)差异:材料一主要着眼于人的自然属性;材料二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1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4分)‎ ‎(2)说明: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任答两点,2分)‎ ‎(3)说明: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6分)‎ ‎29.(1)解释:万有引力定律。(1分)原因: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把实验研究与数学论证相结合。(4分)‎ ‎(2)危机:到了19世纪,随着物理学的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2分)代表性成果:相对论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2分)意义: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4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