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滑县二中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文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篇》,意思是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荀子主张施行“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并用)。结合这一点可以判断是荀子的观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关于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知识的考查,出题形式一般为:给出思想家的思想言论,需要学生加以判断辨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董仲舒依据“天人感应”思想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行为联系起来,促使君主以罪己方式应对灾异,以达到对君主劝诫的目的;而到了清朝出现日食时则皇帝要求官员在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上述变化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故选D。“天人感应”思想适应了不同时期政治统治的需要,并非曲解“天人感应”,故A项错误: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3. 家乡情民族风歌曲《六尺巷》:“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街坊邻里常相敬,一段佳话永流芳……”该歌曲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出自同一学派 A.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B. 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C. 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D.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答案】A 【解析】根据“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表明歌曲体现了儒家重视“德义”“礼让”“包容”“和谐”的思想,A项是荀子的仁政思想,符合题意,故选A;B是道家思想,C项主张无为,是道家思想,D项主张尚贤,是墨家思想,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德义”“礼让”“包容”“和谐”,联系儒家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即可。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尊严 B.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宋明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即“部分是全新的创造”。故答案为B项。AD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C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均排除。 点睛: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有“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也有“部分是全新的创造”。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明确材料中“全新的创造”是指理学中吸收和增加的内容。 5.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面、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6.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答案】D 7.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 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 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这样背景下出现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AC两项都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表述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D项表述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8.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的。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这个时代 A.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B.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宗教 C.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D. 倡导知识即美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世纪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这一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说明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变革。“这个时期上承中世纪,下启近代”是在13-14世纪。符合这两个特征的只有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9. “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 A. 揭示了宗教改革的本质 B. 诠释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C. 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 D. 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材料中“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是指资产阶级,他们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视为自己的信条,由此分析材料突出了资产阶级借助宗教外衣开展政治运动,是对宗教改革本质的阐述,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10. “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这是欧洲某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该思想家属于 A. 古希腊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C. 启蒙思想家 D. 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C 【解析】“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故应属于启蒙思想家,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 17世纪的哲学家们认为真相是可知的,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如果人类能发现真相,发现自然的规律,那么这些知识就能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以上观念产生的影响是 A. 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开展 C. 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生 D.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产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17世纪的哲学家们强调的是“必须通过缜密的观察和实验这类运用人类理性的方法来发现”可知“理性”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符合题意的是D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中后期,排除A项;文艺复兴开展于14至17世纪,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C项。 12. 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B. 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 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两人都主张自由但获得自由的手段却是不同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人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以两人的阶级属性相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是相同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前者也未蔑视公民权利只是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康德和卢梭强调了获得自由的手段、途径的不同。 13.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汉、唐、宋、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司礼监、会馆、三言二拍均在明代;政事堂、《金刚经》、筒车均在唐代;中朝、素纱褝衣、水排、太学均在汉朝;三司使、四书集注、交子等处于宋朝;故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④①,故选B项。 点睛:解答本题注意从材料里找出关键信息:会馆、三言二拍,《金刚经》、筒车,中朝、素纱褝衣、水排,三司使、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分别出现的朝代,最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即可。 14.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卒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 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B. 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 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 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一个“衣” 字、一个“食”字可以衍生为很多不同的汉字是在强调古代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汉字,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汉字书写方式并未变化,使用的范围也未扩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汉字和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15.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位 B. 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D. 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可知,士大夫在承认西学的先进的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排除A,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体现C、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外文化 16. 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A. 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 B. 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 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儒开始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崇儒抑佛思想,故B项错误;《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世俗化形象,迎合了市民阶层的趣味,反映出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佛、道、儒均属于中华文化体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7. 阅读下表,材料反映出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A. 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B. 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C.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D. 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18. GPS是英文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全球定位卫星发出的信号,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只有根据卫星和地面的原子钟不断调整时间,才能保证定位系统的精确。由此可知,全球定位系统依赖于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材料“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时间相对性理论”是一致的。故答案是C。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白话文 20. 近代史专家徐中约认为,1898年戊戌政变削弱了汉人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势力,满人重新占据了要职。这些人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太后也决定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戊戌政变 A. 维护了民族独立 B. 直接导致革命发生 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 D. 表明清廷日趋保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拒绝外交和与各国互相迁就……不再向外国列强作出更多的让步……”可知,作者认为清廷日趋保守,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戊戌变法·戊戌政变 21. 魏源将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家公羊学派作了改造,将公羊“三世”说解释为太古、中古、末世三世,认为“三世”气运循环,社会历史由“淳朴”的太古递嬗为中古,再由中古递嬗为“弊极”的末世。末世之后,“气运再造”,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材料表明魏源 A. 认为历史是周期循环的 B. 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了客观分析 C. 具有历史进化论史观 D. 倡导变革社会政治制度的主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历史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太古’境界”及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而A与此表述不符,故A 错误。因为魏源属于地主阶级,不可能对封建社会的兴衰原因做客观分析,他本质上仍然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故B错误、D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 22. “他是一位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该人物是 A. 洪秀全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张謇 【答案】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材料“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是胡适对张謇的评价,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00多所学校,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故D正确。 23. 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是政体不好的缘故……”他认为 A. 应该致力于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B. 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 D. 必须迅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被外入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孙中山认为应该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 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要求,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致力于社会革命,废除封建统治基础,故C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掀起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浪潮,故D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民权主义 【名师点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他的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所以要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反映了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所以要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 24.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已被注意,但仍没有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起义,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完善 B. 进攻大中城市失败的教训 C.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 D. 中共坚强领导核心的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由于陈独秀犯了右倾主义错误,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没有掌握革命武装,因此在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举起屠刀时导致中共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毛泽东强调“非要依靠军队不可”,也就是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故选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的武装斗争 25. 1798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下列有关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 B. 针对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提出 C. 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 D. 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寅初“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着明显区别,故A正确,排除。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故B正确,排除。“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故C正确,排除。马寅初“新人口论”最初被否定,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口问题 26.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 A. 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C.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答案】D 【解析】材料“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体现了文人画借物抒情、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特点;“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反映了西方立体画派反对追求形似,而突出个人主观感受和个性发展的风格。综合可知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不以形似为重,故A项错误;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点睛:材料“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7.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A. 人情大于法制 B. 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 凸显皇权专制 D. 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对于亲属中的卑幼首匿尊长的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体现出儒家思想融入法律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情与法的比较,故A项错误;皇权专制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错误;皇帝颁布是从统治角度出发,故D错误。 28.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一些儒家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意在强调经济发展决定思想变化,即材料意在说明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变化,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即人性不违背天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明末市民文学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29.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30.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造成这种文化特点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领域普遍出现了危机 B. 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大发展 C. 新兴门阀士族生存环境险恶,不得不依附某个政治集团 D. 魏晋时期佛、道盛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显然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寻找出世的方法,寻找精神寄托是的使然,故A项正确;B、C和D均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古代文学艺术·魏晋文学·原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题,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 (2)朱元璋: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 黄宗羲: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 (3)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社会风俗变革,冲破传统观念。 【解析】试题分析:虽然各个材料和设问看似联系不大,但内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本小问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知识,即可得出西周到秦,中央官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结论,根据材料“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结合秦朝中央官制,简洁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相应做答。“看法”要多结合材料中的叙述,而“原因”应该更多地结合材料。要分别回答出朱元璋和黄宗羲两个人的不同的观点,做到条理清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19世纪、地方督抚”可知是洋务派,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有选择性的概括材料即可。通过概括材料进一步认识到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时代的相应变化以及它的影响。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宰相制度被废除;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政府的影响 32.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三臣(北宋国子祭酒邢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北宋时)又有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科举取士的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风俗画流行;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的发明并外传。 【解析】(1)特点:根据“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概括得出: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阶层。 (2)原因:根据“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并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教育的发展等总结概括。 (3)结合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的史实说明材料五的观点有道理,可分别从文以上宋词繁荣、话本出现、风俗画流行、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说明,再根据宋朝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的发明并外传分析回答。 3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学界,钱穆(1895—1990)是一个传奇,他中学都没毕业,从18岁开始在乡间执教小学与中学18年,其间勤学苦读,著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解决了当时聚讼纷纭的一些学案,令史学家顾颉刚大为欣赏,推荐他至燕京大学任教。自1930年起,钱穆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大、清华大学、北师大、西南联大等校,培育英才无数。当时学界将之与胡适并称“北胡南钱”。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一个学者。其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遂详细考辨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子的政治活动和著述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国都市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钱穆的学术造诣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穆的学术造诣如此之高的原因。 【答案】(1)文史著作众多;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研究和考辨;在儒学方面研究成果突出。 (2)原因:受传统儒家严谨治学思想的影响;钱穆勤学苦读,潜心研究;敢于突破权威论断的限制,有创新精神;当时社会重学问而不重学历。 【解析】(1)据材料信息“著有《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先秦诸子系年》等文史著作”“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信息“中学都没毕业”“至燕京大学任教”“自修苦读”“治学颇受清儒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的影响”“均自成一家之言”“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等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