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第Ⅰ卷客观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为“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故而有了“五经”。《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A项,结合所学知识,《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五经”里记载了儒家奉为典范的古代圣王的言行,系孔子所编订,二者都体现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B项,如材料所述,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所以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学派虽产生于春秋末期,但儒学的思想则产生于更为久远的历史传统。正如《尚书》等五部经典一样,其内容多涉及“三代”史事。故而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时间上已不符合“三代”范畴,不在“五经”之列。故C项正确。D项,汉朝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可见儒学传统并没有断绝。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3.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研汉服的以的城城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儒家学者共同倡导积极入世的主张,孔子、孟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空形成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仁的思想是他们的共同点,即强调道德修养,追求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故此题应选A;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这是孔子个人的思想主张,故可排除B;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主张,故可排除C;D项是法家思想,故可排除。 4. 伏尔泰认为,罪恶是暂时的,“无论人欲兴盛,在内心深处常常有法则和道德俨然存在”,并用清冷之泉作譬喻:“因风而波起,水必浊;,但在风平波静之时,就是坏人也可以在水中看到自己的面貌”“与此观点最为接近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以外在客观形式存在的“天理”,即道德原则来引导约束人的行为,故C项正确。因为A、B与天理无关,故错误。而王阳明主要主张有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他强调人的反省,而材料的“人欲”、“在内心深处常常有法则和道德俨然存在”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名师点睛】关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差别,要注意两者关于世界的本原和探究“理”的方法存在差异。程朱理学强调外在的理和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强调反省内心。学生关于以上二者容易产生混淆。 5. 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不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观点,他们可以论证任何观点的正确性;而柏拉图认为,只有寻求智慧的人,即哲学家才有能力进行统治。这些观念 A. 为古罗马法治观念的产生真定了基础 B. 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 D. 成为了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及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学者过于强调个人智慧,因此可能导致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故C项正确。因为罗马法观念产生的基础是自然法,与古希腊无关,故A错误。而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思想从根源上进行了批判,故C错误。而雅典民主制度改革在智者学派之前,此时雅典民主制度已走向衰败,故D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思想的危害 【名师点睛】关于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学生要认识到它会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社会道德沦丧。正是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而他反对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治国。 6. 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制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这是由两个人的阶级属性造成的 B.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康德法和国的卢梭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故排除A;依据材料可知,两人都是重视民主、自由、平等的,但在获得这些权利的方式上发生了分歧,故选B;两人都是反对专制的,故可排除C;两都重视公民的权利,故可排除D. 7. 欧洲启家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A. 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他倡导君主立宪制,这说明他不反对君主制,故可排除A;欧洲的启蒙思想家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不会主张消灭私有制,故排除B;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强制工具,即主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故选C;D项的说法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冲突,故排除D。 8.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A. 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B. 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 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答案】A 【解析】 材料“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说明四大发明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趋势问题,排除B;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就有应用价值,排除C。材料没有突出其他发明对世界的贡献问题,排除D。 9.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这种特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盛行,壁画反映的是宗教内容;隋唐大一统、经济高度繁荣,壁画反映出祥和景象;宋朝时期儒学受佛教的影响发展为理学。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美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 18世纪牛顿学说通过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启蒙思想家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就是把牛顿建立于近代物理学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提出 B. 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张扬 C. 自由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D. 百科全书派的发展壮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牛顿力学强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强调力的制衡。与此相同,A与力学理论原则相同,与“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相符合,故选A。因为B、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以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11.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答案】A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强调了这种觉醒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故选A;“工商皆本”意识与民族生存没有联系,故可排除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都出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之后,故都不是最初的觉醒,故可排除CD。 12.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A. 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 B. 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C. 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 D. 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 13.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指的是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五四运动的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前期的宣传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此观点中“岔路”主要是指思想的转变。A虽然表述正确,但它属于政治领域,与思想文化无关。B与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14. 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A. 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 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答案】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 【名师点睛】在近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主张维新改良;陈独秀则主张共和,反对儒家伦理道德。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排斥西方先进制度和思想文化到全盘西化,再到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过程。 15.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B.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可以看出作者主张保留君主,并且重视民力,总之,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君主立宪派的主张,根据所学,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尚未提出限制君权,主张民权的内容,故A错误;CD项在维新派之后,故排除。 16. 1894年孙中山组建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纳领,1905年组建同盟会,提出十六字纲领,并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 民族主义中的驱除鞑虏继承了兴中会的纲领,有着相同的含义 B.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而提出的 C. 辛亥革命是三民主义的一次实践 D.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上阐发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在此,学生要认识到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之前民族主义带有狭隘色彩,而1905年的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族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淡化,故A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而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三民主义·内容 【名师点睛】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的。从1905同盟会“驱除”到1912五族共和,三民主义的“民族”应该是一个发展过程,从排满革命到反清革命再到五族共和。 示例: ........................ ——高强《论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大民族主义”的主要特点,(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大民族主义”观的原因。(9分) 答案:特点: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观相结合;维护民族利益和加强内部凝聚力;突出汉族的主体地位。(6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冲击;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需求;反对革命派“排满”式的狭隘民族观念的政治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9分,任意三点即可。) 17. 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是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此,尤其是具体年代和事件的记忆是一大难点,经常犯错。 18. 邓小平理论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下列内容中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③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共十五大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 ④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并不涉及到中国革命实践,所以,②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有②的选项即可排除,故选C。 19.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20. 下列人物的言论,体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是 A. 德拉克洛瓦:“绘画应该成为视觉的盛宴。” B. 库尔贝:“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 C. 贝多芬:“我必须创作,因为我的心头常常感到重压,我必须表达它们。” D. 华兹华斯:“春意盎然的丛林刺激人的心智,让他更具人文情怀,更能区别道德的善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A项体现的是印象主义原则;C、D 项体现浪漫主义特点;B 项体现了现实主义特点,关注的是现实。 考点:19世纪来世界文学艺术·近代西方现实主义流派 21. “自由和理想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在19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一位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写了一篇鼓励人们去为这种追求而抗争的文学著作,它是 A.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B. 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D. 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可排除AC;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虽是浪漫主义文学,但这部作品主要表达了对君主专制腐败和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抨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与材料内容是不符的,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中的“浪漫主义文学”、“鼓励人们去为这种追求而抗争的文学著作”这些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故选D. 22.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Neminemlaedeimoomnes,quantumpotes,iuua!即: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 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 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 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 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特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含义。从“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及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具有明显的折中色彩,其目的就是消除雅典社会的矛盾,维护统治。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AB只是照顾一个阶层;D中居民包含着奴隶。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特点 23.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 没落贵族 B. 立功将士 C. 新兴地主 D. 富裕农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可见此人是向惠王进谗言,诋毁商鞅,商鞅变法有利于立功将士、新兴地主、富裕农民,而打击奴隶主贵族,因此选A。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商鞅变法的受益人群,所以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意义 24.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 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与迁都洛阳有关,但B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直接原因或目的,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本目的要从“维护和巩固统治”维度思考,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概况 2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北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涉,土地兼并现象十分的严重,其目的是以土地征税而为其统治服务。A项与材料内容相悖,B项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要减轻人民负担的问题。材料只体现了对地主进行征税,并没有涉及百姓的问题,所以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的变法·王安石变法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局限性: (1)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第Ⅱ卷主观卷(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非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吸收佛道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更加重视儒家经典 (2)都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回归原典、回归孔孟,主张探求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儒学应该改革;都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 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以及“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可知它们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认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谈学儒学的精神实质,另外,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韩愈生活的时代儒家学派收到了佛教的冲击,他提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所谓的托古改制也是从儒学寻找突破口他们两个人都有很明显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现实服务。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半开放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儒学即可,应历史地看待孔子和儒学,不应该盲目的肯定或者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老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宋应星是古代科学家,而牛顿却是近代科学家,所以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要分别概括,宋应星的科技成果的特点主要突出“古代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总结的多、创新的少”即可,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主要突出“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突破性创新以及牛顿的成果是在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的产物”,影响远远超过宋应星的。关于第二小问的“背景”,关于前者,主要突出“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经济的角度以及宋应星科举考试失利的重要因素;关于后者,主要突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科技角度,注意要点的完整。 (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有较大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关于前者,重点注意把握“农业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经济角度以及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不浓等展开论述;关于后者,重点注意把握“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产生及发展经济因素”等 角度展开论述。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牛顿力学体系•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及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名师点睛】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回答材料解析题要牢记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对题说话,也就是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直截了当,点到为止。二是看分说话,也就是分值大的要展开来论述,分数小的列出知识点即可。切记语言精练、准确,层次清晰、分明。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役(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苏绰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魏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苏绰改革的作用。 【答案】(1)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加强教化。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选贤任能;都整顿吏治 (2)加强了统治,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和比较思维能力。学生的阅读障碍是文言文翻译,解决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意译。概括材料六条诏书,通过修心整顿吏治;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风气;重视农业发展经济;选拔人才加强统治;整顿司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可知两者都为了革新时政,富国强兵;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都重视农业,平衡赋役;都加强教化。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迁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北魏和西魏同属于少数民族,都处在国家分裂和民族的大融合的时期。同时要关注材料的注释——“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首先要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建立了北周政权,北周的丞相杨坚,就是后面的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综上分析,西魏苏绰改革促进了西魏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西魏的实力,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