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榆树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1.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A. 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 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 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 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士族可安流平进,不屑竭尽全力,士族极端腐朽,势力逐渐衰落,不得不重用寒人,即庶族地主,故D正确;材料表明重用庶族地主,并非表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排除A、C;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C,注意关键信息“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的准确解读,不得不用寒人并不能说明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2.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D.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反映出城市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 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城市格局的变化,无法体现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城市破坏相当普遍与材料“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3.唐大中九年(855年),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礼部侍郎、考试官、监考官均受到处分;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进士25人及第,一时“物议以为滥”,御史陆扆复试举子,查出不合格者十余人。由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B. 御史把持选拔人才大权 C. 统治者分权制衡肃净考风 D. 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答案】D ‎【解析】‎ ‎ 材料“博学鸿词科考试漏泄题目,为御史所弹劾”直接说明御史具有监察科举的职责,故选D;隋唐开始科举制,制度不健全是正常的,排除A;御史负责监察,不负责人才选拔,排除B;制衡体现双向性,而科场舞弊案在封建社会是难以根除的,排除C。故选D。‎ 点睛: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材料表明御史还有监察科举的职责。‎ ‎4.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 A. 秦汉时期的九卿 B. 隔唐的门下省 C. 宋初的中书门下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可排除。‎ ‎5.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 B. 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 C. 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 D. 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 ‎7.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 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 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材料“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也就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在客观上也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B项正确;清政府还是封建政府,国家的机构并非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故C项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部的设立、商法的制定客观上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9.《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两者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B. 两者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C. 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D. 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同纲领》颁布时正处于即将建立新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恢复,因此鼓励经济发展。1954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提出逐步消灭剥削制度,这体现了我国社会性质的转变,选项D正确;《共同纲领》并未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共同纲领》由政协通过,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10.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不符,排除。亚太经合组织奉行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合作原则,C项“主导”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11.雅典公民大会只能讨论由五百人议事会所提出的议案,任何人若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与事先准备的议案无关的其他问题,都会受到严惩。但公民大会可以有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这是唯一可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这说明 A. 民主政治无制衡机制 B. 五百人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 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D. 公民大会的议事内容不可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知,公开指控叛国或谋反罪的临时提议是唯一可以在五百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讨论的议题,从而可知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有制衡机制,故 A 项说法错误;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公民大会可以讨论会议拟定议程之外的临时提议,故 D 项错误。‎ ‎12.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 反映了内阁行政权扩大的趋势 B. 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 说明议会对内阁影响力增强 D. 有利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 ‎【答案】A ‎【解析】‎ ‎19世纪内阁提出“公议案”的次数增加,说明当时英国内阁行政权有扩大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 ‎13.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从G6到G20说明:‎ A. 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 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 20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 从G6到G20说明了成员国的增多,这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老牌工业国家仍然占居优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成员国的增多而非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绝对,另外材料也未体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4.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理藩院”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是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控制;通过以上的分析,体现了清王朝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材料三个机构的内容没有体现民族分治的内容,A错误;据材料“清朝的机构创新”一词可判断C错误,因为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早在西周就已存在,C错误;据材料“理藩院”是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可知清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较强,D错误。‎ ‎15.下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漫画中左下方之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字样。该漫画 A. 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之时 B. 主要批判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 C. 鲜明讽刺了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丑陋嘴脸 D. 见证了群众运动下民族觉醒的历史事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抵制日货”“青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作于五四运动时期,巴黎和会上列强将中国山东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故选D。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年后,排除A;由漫画标题可知,该漫画主要在强调民众的强大力量,批判巴黎和会显然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B;漫画中的政府为北洋军政府,排除C。‎ ‎【点睛】漫画题一般说来要借助文字信息才能帮助自己准确地把握主旨,如本题只有借助材料“抵制日货”“青岛”等信息才能对漫画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准确的定位,继而才能概括出材料的主旨。‎ ‎16.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这反映出 A. 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 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 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 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通过公民权的授予解决了地域局限,这是罗马统一地中海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罗马实行了较为务实的统治策略,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产生的是罗马帝国,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A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法律作用,不是强调罗马的扩张,排除D项。‎ ‎17.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反映了边区参议会 A. 具有社会主义政权性质 B. 实行直接民主强调人民主权 C. 呼应社会主要矛盾要求 D. 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9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此时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说明边区政府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故C项正确;此时政权是民主政权,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政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记名选举并不是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边区政府属于中共敌后根据地政府,并不是当时中国最高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1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 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 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 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 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 ‎19.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指出要教育农民,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在“人民专政"中的领导权及担负教育农民的责任。由此可知,材料 A. 坚持农村工作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 B. 强调工农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 坚持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同盟军作用 D. 体现中国革命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特别强调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和教育农民的责任,突出的主旨是工人阶级的使命,而根据时间“1949年6月”结合史实此时新中国即将成立,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革命逐步转移到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上来,故突显工人阶级在领导权和教育农民的责任,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突出的是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使命,而非农民阶级,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强调的是在即将建设的政权中的工人阶级的使命,而非工农合作的在民主革命的作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突出工人阶级在“‘人民专政’中的领导权”而非农民在革命中的同盟军作用,故C选项错误。‎ ‎20.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1791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后,1884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 A. 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 B. 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 C. 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 D. 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君主立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B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而是反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C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故D排除。‎ ‎21.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在后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 诸侯地位的变化 B. 井田制的兴衰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分封制也逐步崩溃。所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根本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方面找,AB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分封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22.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一变化 A. 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 B. 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 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71年12月……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崛起,导致英美关系的变化,这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D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英国的外交政策,A错误;据所学可知,英美关系本就是正常关系,B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出现分化,C错误。‎ ‎23.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大,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材料仍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24.1952年,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英国拒绝参加该组织的谈判。其原因主要是 A. 国内经济还处在恢复之中 B. 遭到六个成员国的强烈抵制 C. 法德两国尖锐矛盾的影响 D. 拥有资源和海外市场的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拒绝参加这一组织的谈判,主要的原因不是由于经济恢复,如果是为了经济恢复,就更应该加入这一组织,故A排除;当时6个成员国并没有强烈抵制,故B排除;法德两国矛盾在战后逐渐化解,故C排除;当时英国拒绝参加谈判,主要是它拥有海外的市场和资源优势,所以不需要加入欧洲内部的资源联合组织,故D正确。‎ ‎2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6.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 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 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的信息是君主专制(龙飞出国旗的寓意)即将垮台,人民群众兴高采烈,说明漫画作者倾向于共和。故答案为B项。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A、C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 ‎【点睛】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 ‎27.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管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近代化 D. 清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题干材料反映了从1844年到1866年,通商大臣的管理范围从五个沿海口岸扩大到沿江与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可如,这从侧面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侵略范围的逐渐扩展,故A项正确;选项B不符合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被迫全面开放,排除;五口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不属于中央机构,选项C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28.东周后半期诸夏各国“政逮于(卿)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和人民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B. 诸侯的土地和人口被夺走 C. 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 D. 卿大夫逐渐演变为最强宗 ‎【答案】A ‎【解析】‎ 材料“政“自大夫出””等现象表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BCD项是A项的具体表现。‎ ‎29.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 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30.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A. 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 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参加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人民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增强。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的参政能力,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建国时确立的,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第II卷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所谓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的权力结构中将群臣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这样就形成“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局面。的确到了清代,无论是皇权的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材料二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并分析其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皇权专制;中央集权。‎ 表现:设军权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不同:国家元首权力不同,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美国总统掌握行政大权;政府与议会关系不同,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与联邦政府不对国会负责,但受国会制约。‎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的权力结构中将群臣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等信息可从皇权专制、中央集权方面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关于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可从设军权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可知英国为君主立宪制;美国为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关于两者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元首、政府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囯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 ‎——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兴盛;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竞争。‎ ‎(2)背景:美国因经济危机而实力衰落;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世界格局已萌发出多极化的趋向。‎ ‎(3)影响:提高国际地位;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得出西欧的衰落,美苏的兴盛;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得出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根据“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得出国家利益的竞争。‎ ‎(2)背景:根据“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得出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根据“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得出世界格局已萌发出多极化的趋向;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因经济危机而实力衰落也是尼克松主义出台的重要原因。‎ ‎(3)影响:根据“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得出提高国际地位;根据“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得出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根据“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得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得出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