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髓与局限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精髓与局限学案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 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 主题一 中央体制——从“家国同构”到“皇权独尊”‎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特征 知识呈现 先秦 萌芽 ‎(1)“家天下”局面的开始——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2)“家国同构”之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3)天人合一——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加强统治的需要,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 ‎(4)第一次政治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政变和改革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政权,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推动了分封制瓦解,中国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现端倪 秦朝 确立 ‎(1)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其显著特征体现在:①皇帝的独尊和皇权的威严:独裁决策;皇权不可僭越;“朕”“诏”“制”“玺”专用。②神化皇权:封禅大典和各类祭祀活动。③传承制度:皇位世袭,家国一体 ‎(2)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务;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 西汉 发展 内廷近臣权力的膨胀——中朝制度。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 隋唐 完善 中央专制下的分权与制衡——三省六部制。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省最高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提高行政效率;尚书省下设置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这样就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元 加强 ‎(1)宋代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总理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2)元朝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 明清 强化 ‎(1)专制皇权辅助机构的“残喘”——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2)专制制度的巅峰——军机处。清朝初年,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帝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A项正确。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本考点内容历史概念多,复习时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问题。‎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3.(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C项正确。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 ‎4.(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 [材料中“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如《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对宋太宗是否进宫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由此可知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B项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传说等方式呈现,A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使用时应注意辨其真伪,C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也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D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高考历史试题的最大特点。如“汉承秦制”一题,则是在充分挖掘史料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获得认知,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强化并提高概括总结能力。‎ 考向三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热点问题 ‎6.(2016·全国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地区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地区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地区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地区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并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7.(2015·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故选C项。]‎ 海峡两岸同属一个文化圈,两岸人民同宗同族,血脉相连。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能,因此,试题命制会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第6题聚焦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的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第7题以汉代外戚干政切入,暗含当前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的社会热点。‎ 考向四 以“家国情怀”为宗旨,强化考查历史价值观 ‎8.(2016·全国卷Ⅲ)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9.(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充分挖掘本主题分封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是高考的趋势所在,上述试题最具代表性。‎ ‎■主题深度剖析················································································‎ ‎1.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 从而保证皇权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及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朝设刺史,宋朝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2.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开明性 从古代中国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进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 观点一: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 观点二: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其中,该特征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做“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 ‎“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割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虽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成都二诊)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  )‎ ‎ ‎ 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淡化 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 A [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可知,这是以伦理建构政治,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宗法观念影响面广,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神权,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 ‎2.(2017·枣庄模拟)近期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B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但是并未强化个人的独裁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秦朝确立起官僚体制,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D项错误。]‎ ‎3.(2017·西安模拟)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 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C [根据材料“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可知,唐朝仍实行三省议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可知,新设官职与原三省的官员都是宰相,居于同等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可知,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故C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故D项错误。]‎ ‎4.(2017·榆林一模)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是针对六部百司设立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 A.使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B.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张居正擅专威福威胁君主专制 D.加强监察权力促进了清正廉洁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阁直接控制六科”“以六科督促六部”“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可知,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加强监察权力促进了清正廉洁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主题二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特征 西周 容易误读的“封建”——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通过层层分封,形成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周王成为“天下共主”,以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天 下 共 主 秦朝 对分封制的根本否定——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中 央 集 权 不 断 强 化 西汉 ‎(1)地方王国自治权力的扩大——西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 ‎(2)汉代郡国并行制向郡县制过渡的完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过去诸侯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推恩令”则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 ‎(3)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 ‎“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缩小 宋朝 古代版中央特派员——通判。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收归中央。从北宋开始,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元朝 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从元代开始,行省的设置主要以便于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明朝 臣僚权力的分散和削弱——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各行其职,互不统辖,都直接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一 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 ‎1.(2014·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新课标全国卷的命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试题杜绝了机械地考查“死”的知识点和低水平的“点对点”的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试题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如上题实际是迁移考查了西周的政治中心。‎ 考向二 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 ‎2.(2017·全国卷Ⅰ)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C [C对: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A、D错: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B错: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3.(2017·全国卷Ⅰ)‎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C [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B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4.(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别掌管民政、财政、司法、军事,到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地方行政权力出现了由明初的多人掌管到明中叶以后一人掌管,这样有利于统一协调地方各部门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不断缩小,故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六部权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优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故排除D项。]‎ ‎5.(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目前来看,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学术性趋向明显。本主题内容距今年代久远,历史研究、史料挖掘和考古新发现的成果会不断地充实、印证甚至要修改历史。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不断引入高考,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考查学生对待史实的态度与方法,如上述第4题通过四则史料记载同一事件(唐军与薛举在与泾州之战)来考查学生对史学理论的运用。‎ ‎■主题深度剖析··················································································‎ ‎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中央政治体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 高 度 集中 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 权 体制 地方政治体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郡县制(汉初为郡国并行制),按 地 域 划分 选官制度 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度 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政治特点 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奴隶制的贵族政治 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政治 ‎2.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演变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把地方兵权、财政权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2)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争论 ‎(1)宋代以前辩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着两者的优劣比较。如魏晋时陆机(西晋文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而认为郡县制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唐朝时则一边倒,皆主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2)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 ‎(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高三模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 ‎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推论:西周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 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 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 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 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 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A [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由此可以得出西周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只是加强了血缘政治,并未使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2.(2017·武昌调研)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西周封邦建国   B.秦朝设郡置县 C.汉朝行“推恩令” D.元朝广设行省 C [根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设有郡县,故不是西周的封邦建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可知,既有地方设置郡县,又有封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 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可知,地方郡国并行,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已逐步被削弱,这与汉朝行“推恩令”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地方有诸侯国,元朝不实行封国制,且材料没有涉及行省制,故D项错误。]‎ ‎3.(2017·淄博模拟)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  )‎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C [根据题干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可知,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和行政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做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 ‎4.(2017·玉林、贵港质检)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 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B [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提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对重要的权力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是防止地方乱用职权,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重内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错误。]‎ 主题三 选官取士——官僚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 ‎(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主题纵向贯通················································································‎ 时期 知识呈现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至汉初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衰落: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察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至清 产生:隋;‎ 完善:唐;‎ 发展:北宋;‎ 衰落: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题考向探究················································································‎ 考向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社会热点问题 ‎(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切合当今公平公正文明社会的构建这一社会热点,有利于今天公平公正价值观的引领。‎ ‎■主题深度剖析·················································································‎ ‎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社会整合功能 否定特权制度,‎ 影响 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推动文化发展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巩固国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界 文明发展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 影响 重才轻品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的发展;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思想的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仿真模拟················································································‎ ‎1.(2017·河南高三适应性测试)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 ‎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以维护社会治安 B [西汉中期,察举制也是一种举荐选官的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朝廷打击”“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可知,中央加强对私属的控制,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僚贵族,但与废除贵族政治无必然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官员的选拔问题,与户籍管理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菏泽模拟)有学者认为:“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国文明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该学者的观点说明了古代中国(  ) ‎ A.法律是愚化民众的工具 B.人口流动不受身份限制 C.人才选拔体现一定公平性 D.官员选拔制度完全成熟 C [材料主要说的是人才选拔,与A项无关,排除;人口流动在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国文明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可知,人才选拔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故C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完全成熟表述太绝对化,故D项错误。]‎ ‎3.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 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B [秦朝以法为教,汉武帝以后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历代选官标准的变化受到统治者、国家政治团体实力对比、统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故B项正确,C项错误;儒家核心价值观形成于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4.(2017·蚌埠质检)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