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6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考点36 交通、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近现代交通工具变革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 (1)水运 ①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得到较快发展。 (2)铁路 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 ②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③新中国成立后,加快铁路建设。 ④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⑤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3)公路 ①清末民初,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限。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起步。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并取消了限制,我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3)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4)交通工具的增多,带来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进步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了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中国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三、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影响 1.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①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等。 正确理解近代报刊业的特点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近代报刊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2)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尤其注重政论,近代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的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2)电影: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4)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逐渐普及。 2.影响 (1)报刊、影视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 (2)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考向一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特点 (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业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 【典例引领】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向二 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兴起 1.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 (1)积极: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消极:过分依赖网络会使人忽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淡漠;网络犯罪活动猖獗,网络道德得不到有效监督,沉迷于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 3.网络媒介的优势 (1)费用低廉,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优点。 (2)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典例引领】如今,用QQ、微信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发微博记事,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1.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2.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而此(铁)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 商民交困……且内地股匪未靖……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之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C.因列强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筑铁路 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 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4.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人们的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 5.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对此进行了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速度加快 B.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C.当时中国对新技术的应用领先世界 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6.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 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 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 7.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 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 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 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9.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1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在《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的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11.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12.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1.(2016年天津卷)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016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LL]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考点冲关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毛鸿宾反对修筑铁路,他属于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因此选B。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A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当时清政府能否自主修筑铁路,C错误;注意时间“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已经失败,D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上海乘汽车的个例,不能说明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也不能说明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故A、B两 项错误;乘汽车与奢侈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冲击着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江南铁路通车后,“舶来品”日益增加,故②正确。人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故③正确。江南铁路通车后,运输成本下降,故①不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日趋文明,故④不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无线电报。根据材料中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后四年中国就已引进使用可知,科技发明传播速度快,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但与“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无关,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进程。材料体现政府对西方近代文明的排斥,说明了封建的落后愚昧,故选择C项;A、B、D三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创办报刊刺激了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热情,故B项正确;材料中外国报刊并未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A项错误;创办报刊并未加快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伐,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创办报刊的热情高涨,不是大众传媒的影响,故D项错误。故选B。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翻译介绍进入中国,后经报刊媒体广泛传播,再经过一定时期的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新思想、新技术,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可见报刊杂志在外来词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挥作用方面居于突出的地位,表明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故选C。A、B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9.【答案】A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成功,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故上海当地电视台在1943的上海不可能出现,故选D。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物质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使人们的衣食住行均有了变化,社会习俗也随之变化,故A、B、C项均在1943年的上海出现,故排除。 1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设问限定“社会生活史”,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由材料中“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甜在心头”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信息交流的方式,表明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选C。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D两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 直通高考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国闻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纸,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由“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处”可知,维新派想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清政府不可能允许自由办报,排除C项;由“偏重于北方各省”可知,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