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06+戊戌变法-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6+戊戌变法-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背景 ‎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 ‎3.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2)康梁维新思想 主张内容 呼吁变法图存,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理论著作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严复的译著《天演论》‎ 宣传方式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上书皇帝”;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二、概况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进步性 局限性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采用西法训练军队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文教 废八股、改书院、派人赴日留学等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实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 ‎②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④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⑤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评价 ‎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政治运动。‎ ‎2.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4.其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百日维新的特点 ‎1.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力度: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答案】B 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信息与材料无关,排除。‎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不希望中国改革取得成功,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的大多数改革,都面临着保守势力强大、改革派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从中国当时政治格局的实际出发,要成功推进改革,中国的维新派最应该关注 A.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确保改革全面彻底 C.讲究策略争取更多支持 D.联合列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答案】C 府施加压力,故D项错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小农经济为主导,民族危机深重,顽固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依靠主体 明治新政府 无实权的光绪帝 具体措施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并强力推行 发布大量改革上谕,但由于顽固派的反对,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忙于侵略亚洲其他国家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中国成为列强的瓜分对象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的不同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 制度根深蒂固,封建专制势力异常强大,相对于日本幕府体制下专制势力力量的相对薄弱状况,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更大,故①正确;日本从封建统治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倒幕派成为改革强大的领导力量,中国戊戌变法仅仅依靠少数爱国官僚、知识分子进行变革,故②正确;中国维新派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与支持,而日本的倒幕战争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③正确;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建立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而中国变法仍依托旧政权进行,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故④正确。故选D。‎ 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日、俄三国改革 ‎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战争失败、阶级矛盾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及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在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进行了哪些改革?‎ ‎(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 什么日本的改革能够成功?‎ ‎【答案】(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进行了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国际环境。‎ 因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 ‎1.康有为认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骇人,自可避祸。”为此,他发表了 A.《天演论》‎ B.《孔子改制考》‎ C.《日本变政考》‎ D.《上清帝第六书》‎ ‎2.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3.“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慈禧太后以血腥镇压使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血洒北京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批汉族官员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6.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论述能证明其观点的有 ‎①开辟了向西方学习之路,促进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②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成为20世纪民主革命的开端 ‎③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开创新时代风气 ‎⑤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励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场称得上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之前镇压了戊戌变法的西太后。她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个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清末新政历时十年,从190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1905年为新政时期;1906—1911年为宪政时期。‎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 改革官制,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部(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通政司等“冗衙”。‎ 改革兵制,筹建武备学堂,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改革学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社会生活方面,清政府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第二阶段: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核心是进行政治改革,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 ‎——朱英《“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慈禧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2)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很多学者认为慈禧是康有为的政治继承人。请举出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 ‎(3)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的改革运动,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分析清末新政对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这里所说的政治激进性,不是指维新派的改革理想超越了时代,或者他们的改革方案不切合社会的需要,而是指他们的救亡图存的迫切态度、改革方案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冲击,改革路径对清王朝最高权力结构的挑战,大大超出了清王朝的容忍度,从而激起了清朝核心统治集团的强烈反弹,加速了改革派的失败。‎ 任何制度的改革,都必须获得其自身力量的支持,方有成功的希望。这种支持的力量越大,改革越顺利,成就越大。就戊戌变法而言,清王朝自身能够提供的制度性支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王朝内部对危机认识与改革的愿望,君主权力的支持,官僚集团的参与和推进,统治阶层对改革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忍受程度。‎ ‎——摘编自李良玉《制度文化、激进改革与政治合法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激进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文化的角度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2016年海南卷)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2.(2015年山东卷)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班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 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自身力量薄弱,封建守旧势力十分强大,且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因而维新派打出儒家孔子的旗号,以减小阻力。故选B。‎ ‎2.【答案】D 度的进步意义,故A项错误;B、C两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直接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使矛盾激化。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不会触及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综上,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政提出后,山西省工业发展的史实,体现了戊戌变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选项A是正确的。B项“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不符合史实,C项明显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 ‎5.【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故答案为B项。‎ ‎6.【答案】D 存,反映其爱国救亡运动的性质且促进中华民族意识的兴起,故③正确;变法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与封建顽固思想出现了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变法运动成为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兴民权等思想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戊戌变法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故④⑤正确。故选D。‎ ‎1.【答案】(1)心态:迅速变革;全面变革。‎ 背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原因: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 ‎(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全变则强”可以总结出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为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戊戌变法实施的历史背景来总结。第三小问,可以结合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和光绪皇帝没有实权等来总结。‎ 第(2)问,第一小问,“同志太孤”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太孤独,意指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究其原因是变法使顽固派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变法应该汲取的教训角度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 ‎2.【答案】(1)慈禧镇压戊戌变法,是因为戊戌变法削弱了以她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势,损害了他们的利益。1901年实施新政则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统治面临 严重危机,需要通过改革维护统治。‎ ‎(2)政治上:戊戌变法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清末新政裁撤冗衙;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设议会;清末新政实行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 经济上: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清末新政奖励工商,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文化教育上:戊戌变法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清末新政也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八股取士,清末新政则进一步废除科举考试。‎ 军事上:戊戌变法建立新式军队,清末新政也改革兵制,建立西方式的常备军。‎ ‎(3)清末新政奖励工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清末新政政治上预备立宪启动了中国历史上宪政改革的进程,使政治上出现了民主化的气息,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实施近代学制,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近代化;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答案】(1)指导思想激进(如康有为斥“新学”为“伪经”等);改革方案打击面过大(如裁撤官员、废科举等);直接和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抗。‎ ‎(2)清王朝内部对通过政治改革解决危机没有共识;支持变法的光绪帝没有实权;官僚集团中大多官员对变法持观望或反对的态度,支持变法的官员少;在变法中将受到利益损失的统治阶层(慈禧和部分官僚)的反对。‎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改革方案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冲击,改革路径对清王朝最高权力结构的挑战,大大超出了清王朝的容忍度”以及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王朝内部对危机认识与改革的愿望,君主权力的支持,官僚集团的参与和推进,统治阶层对改革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忍受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49—1978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1949—1978年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学者们侧重对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或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活动的研究,对上层资产阶级的变法研究会比较少。据此推断,图中“丁”应当指的是戊戌变法,故本题选C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