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4. 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 )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25.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此记载说明( ) A.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B.青铜制造业比较落后 C.尊卑有序的政治特征 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6. “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27.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 ) 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 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 28.《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 ) 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 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29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30.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饿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31.文学作品往往也能反映当时的某些历史现象。唐诗《题宇文褧山寺读书院》中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亦云:“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这表明当时( ) A.儒生出世倾向明显 B.民间书院发展迅速 C.儒释道三家同质化 D.存在思想融合趋势 32.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及兴窑灶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 ) 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 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 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33.著名学者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提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这表明明清时期徽商、晋商( ) A.重视道德操守,看淡商业利润 B.商业资本成为经济运行主流模式 C.传统观念固化影响商业发展 D.缺乏制度的保障而导致发展困难 34.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朝,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35.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41.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中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7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8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奴役他人以使自己幸福。战争又使秦国大量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9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及理由。(6分) 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是英美帝国主义扶植德国,复活德国军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德国统治集团和垄断资产阶级力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抵制和破坏战争赔偿,以图实现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之野心,施展了各种手段。其中之一是使用通货膨胀这个武器。他们通过帝国银行,大量发行没有任何担保的纸币,以弥补国家预算赤字,结果造成马克大量贬值,通货急剧膨胀。到1922年,德国政府更进一步走上公开抵制赔偿的道路。德国工业巨头斯汀纳斯用带有几分挑衅的口吻说:德国工业家纵使冒着鲁尔被占领的危险,也要拒绝缴付赔偿金。1923年5月,德国政府正式要求重新讨论赔款问题。同时德国的民族主义分子还在群众中煽动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于忠《洛迦诺会议和(洛迦诺公约)》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迦诺公约》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及其影响。(8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力图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的具体举措。(7分) 4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年),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疆大吏的期间,直接指挥中法战争,反对撤兵议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他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舰” 的正确主张;庚子事变中,他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张之洞在实业方面的功绩有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系列近代工业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等,在湖北构建了一个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洞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摘编自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7分) 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28:CCADB 29-33:CCDCC 34-35:DD 41 (1)政治形态: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6分)原因:皇帝怠政;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三选二点即可)(4分) (2)新气象:蚕桑、棉花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开始传入中国;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6分)老政策:重农抑商。(1分) (3)内容:倭寇骚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6分)政策: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2分) 42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2分)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4分,每个方面2分)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4点即可得4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45(1)方面:制度建设。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制定秦律 (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商鞅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价值观扭曲,民众生活艰难。 46(1)关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对凡尔赛体系所作规定的一次调整。 影响:它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稳定了欧洲秩序;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提供法律依据;促进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任答三点即可) (2)措施:大量发行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拒绝缴付赔偿金;煽动民族复仇主义情绪;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派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47.(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 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 (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中国近代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