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广东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 文科历史 命题:高一历史备长审定:历史科组长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 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2.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 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3.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 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 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4. ‎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 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 1. ‎“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 运动是(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2.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己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 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 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3.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 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 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4.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5.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 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 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6. ‎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一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一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一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7. 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 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 ‎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 ‎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4.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 颛顼帝即己“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 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5.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 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1.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 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3. ‎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4.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5. ‎ 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 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 ‎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 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6.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 中叶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 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7.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 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1. ‎ 《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总体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3. ‎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图7‎ A.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4.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5. ‎ 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鍊(熟铁)为刀鎌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 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6.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 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7.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 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以下不属于“第二次商业 革命”的是()‎ A.对外贸易兴盛,海外贸易频繁 B•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了市场 C.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大量出现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 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 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己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己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己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己出现 2. 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 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3.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己贫贱矣;故 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4. 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 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 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 A.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5.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 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 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 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20分,第37题10分,共40分。‎ 6. ‎(20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调整。‎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 皆本也”。 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 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 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 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三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 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2) 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 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6分)‎ (3) 据材料三,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4分)‎ (4)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4分)‎ 1.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 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 ‎(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 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1) 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及实质。(7分)‎ (2) 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分)‎ 广东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高二级模块三考试(参考答案)‎ 历史 ‎36. (20分)参考答案:‎ (1) 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1) 经济思想:①商鞅主张重农抑商,②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每点2分,共4分) 社会根源:①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每点1分,共2分)‎ (2) 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 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6分)‎ (2) 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2分)‎ 成效:①商业(经济)快速发展;②民众生活得到改善。(每点1分,共2分)‎ 目的:①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每点1分,共2分)‎ 若答: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得2分)‎ (3) 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4分)‎ (3) 观念:①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②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③购买土 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回答一点给2分,回答两点给3分,回答三点给4分)‎ (4)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4分)‎ (4) 关系:①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②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③在某些 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回答一点给2分,回答两点给3分,回答三点给4 分)‎ ‎37. (10分)参考答案:‎ ‎(1)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及实质。‎ (1) 原因:土地兼并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2分)‎ 内容: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 和兵役。(每点1分,共3分)‎ 实质: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2分)‎ (2) 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3分)‎ ‎(2)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②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④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每点1分,任答3点, 得 3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