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 ‎1.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卿世禄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庙不祔姑”可知令武则天“感悟”的是宗庙祭祀问题,宗庙祭祀涉及到的是血缘关系,所以与宗庙祭祀有关的是宗法制,故选A项;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封诸侯的制度,世卿世禄制是按照血缘继承政治权力的制度,三省六部制是唐代中央的行政制度,都不涉及宗庙祭祀问题,故排除B、C、D项。‎ ‎【点睛】“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是与血缘关系有关的宗法制。‎ ‎2.云梦《秦简》载“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材料中官吏的任职方式是 A. 中央任命 B. 军功受奖 C. 察举征辟 D. 科举考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的是秦代的郡县长官的任命,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故A项正确;B项是战国时期的内容,排除B项;C项是汉代,D项是从隋朝才开始,CD两项。‎ ‎3.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 A. 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 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 D.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4.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权力迅速扩大 D. 加强了专制皇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这直接说明了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的办事效率必须很高,B项正确。军机处不是地方政治制度,排除A;C不符合题意;军机处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5.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时,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①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②乙说:……乃罢中书省,……析中书之政,归之六部。‎ ‎③丙说:选官标准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有孝悌廉公之行”。‎ ‎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以上史料所涉及的政治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①为宋代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为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③按照品德选官,是汉代的察举制;④是清代设立军机处。所以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③①②④,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6.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候选者中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下列人物,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是 A. 10岁雅典男童 B. 雅典贵妇 C. 40岁雅典男性公民 D. 在雅典经商的外邦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有资格入选雅典陪审团的只能是公民,雅典的公民指的是除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以外的本邦成年男子。10岁的雅典男童不是成年男子,雅典贵妇属于妇女,在雅典经商的外邦人不是雅典本邦人,他们都不享有公民权,没有资格入选陪审团,故排除A、B、D项;4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为本邦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权,有资格入选陪审团,故选C项。‎ ‎【点睛】准确掌握雅典公民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 贵族阶层 B. 工业资产阶级 C. 城市工人 D. 农业工人 ‎【答案】B ‎【解析】‎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工人和贫民等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故排除C、D两项,选择B项;贵族阶层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就已获得选举权,与题目中的信息“1832年……新获得选举权”不符,故排除A项。‎ 点睛: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地发展。‎ ‎8.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使法德两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列关于两国政体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B. 国会由两院组成 C. 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的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的大权,他们作为国家元首都有权任命内阁成员;法国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德国的国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德国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大权。所以A、B、C项关于两国政体共同点的表述都正确,故排除;德国的皇帝拥有创制法律的大权,德国的议会并不能完全行使立法权,所以D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9.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急需市场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世界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有人说:“洪仁玕是个具有强烈两面性的政治角色,或者说,整个太平天国历史上,恐怕还没有第二个如他一般,先进性和落后性如此戏剧性地集于一身。”这里的“先进性”主要是指他 A. 创建了太平天国 B.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为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D. 领导后期的反清斗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洪仁玕于1859年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进步方向的。所以选择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他各项均不是先进性的表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资政新篇》‎ ‎11.下面是晚清时期一首歌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杀洋人誓不完”揭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结合“哪怕皇上服了外”综合分析,判断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李鸿章在总结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曾说道:“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由此可见,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 A. 政治腐朽 B. 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C. 战术不当 D. 综合国力不如日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是讲中日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差距,日本军事实力强,中国军事装备不足,而装备不足是因为财力所限,所以李鸿章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财力小、军事装备不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 ‎13.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不需要选择的是 A. 19世纪初西欧社会的贫富分化状况 B.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C. 欧文建立“新和谐”公社 D. 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条件有: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个人的努力,而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体现的是马克思个人的努力, 体现的是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以A、B、C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D项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才出现的,所以D为所需答案。‎ ‎14.美联社莫斯科‎1917年11月7日电:今天俄国政府在一年中第二次被推翻。下列与“第二次被推翻”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 推翻的是罗曼诺夫王朝 C.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典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17年俄国政府被第二次推翻指的是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是七月事件,故排除A项;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故排除B项;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故选C项,故排除D项。‎ ‎15.“红一方面军,……农民出身的占到了68%,来自苏区的则占到了77%。据统计,整个苏区时期仅赣南参加红军者,便达到了三十万人。”上述现象出现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红一方面军”、“整个苏区时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革命历程。共产党创建的人民军队为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所以题意中的现象应该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前,故选B项,故排除A、C、D项。‎ ‎16.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 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任务 C. 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 D.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中山先生逝世于1925年,而“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两三年内,即1927年左右,所以题意描述的“革命的火焰”指的应该是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是在国民革命爆发以前,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故排除B项;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道路是在国民革命失败以后,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D项。‎ ‎17.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 “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 国民大革命 B. 南昌起义 C.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 八七会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始,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走的是同俄国相反的道路。A、B、C走的还是同俄国一样先占城市后取乡村的道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18.1937和1938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共两党的性质不同,其阶级立场是不同的,所以①表述有误;1937年和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其主要原因在于抗日战争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②④表述正确;国民党坚持政府的片面抗战,共产党坚持全民抗战,两党的抗战路线并不一致,所以③表述有误。故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1949年4月毛泽东写了一首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挺进中原 B. 战略决战 C. 北平和谈 D. 解放南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时间“1949年4月”综合判断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D解放南京。其他选项时间不对,并且不涉及“百万雄师过大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0.新中国建国五周年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初步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中国建立五周年时”是1954年。“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于80年代,不属于建国五周年内发生的重大变革,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在1954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所以B、C、D项都属于建国五周年时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变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1.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民告官”的新规:从2015年1月起,居民打行政官司,若担心所在区县地方保护,可以申请选择该辖区以外法院审理案件。为我国“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是 A. 《选举法》 B. 《民事诉讼法》‎ C. 《刑事诉讼法》 D. 《行政诉讼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所以为我国“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是《行政诉讼法》。其他选项不涉及民告官的官司。‎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行政诉讼法》‎ ‎22.“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 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的表述可知,处理的是与邻国的关系进而发展成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准则,可知B正确.A是苏联;C是在万隆会议上,不符合”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D是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新内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 A.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B.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 北约走向瓦解 D. 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和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体现了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A项;法国没有参与不结盟运动,故排除B项;北约走向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法国在二战后初期接受了马歇尔计划,所以法国抵制的说法有误,且与题意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24.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中 A. 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 B. 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C. 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D. 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无发言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动荡不安的局势不再存在和发达国家主宰当今世界一切事务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B项;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对抗减弱,冲突趋向缓和,故选C项;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无发言权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5.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共同因素是 A. 和平崛起 B. 武力掠夺 C. 制度创新 D. 民主强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秦国和近代的英国都是开创了新的政治体制,秦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英国开创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确立了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故选C。‎ 考点:中外政治制度•古代和近代的制度创新•秦朝、英国、日本和现代中国的制度创新 ‎26.《管子·权修》篇说:“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问,则上下相疾也。……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结合材料,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自耕农已经出现 B.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C. 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 D. 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趋向瓦解,自耕农已经出现;根据“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根据“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人必危”可知自耕农的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权的安危存亡。所以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历代统治者都能落实这一思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项。‎ ‎27.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 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 ‎【答案】C ‎【解析】‎ 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由于有 煤饼发掘出土,所以可以用来证明当时冶铁已经用煤了,故选C;由于这一遗址的冶铁技术没有与世界上的冶铁技术进行比较,所以不能说A是对的,故排除A;冶铁遗址是用铁来作原料冶炼,并不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当时这里就是铁矿,更别说最大了,故排除B;仅从发掘出土的材料没法证明当时用煤冶铁普遍,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28.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指的是纺织业中的缂丝技术,该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不是春秋时期和西汉时期,故排除A、B项,故选C项;明朝在唐朝之后,已经出现了缂丝技术,故排除D项。‎ ‎29.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 ‎“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杭州城的市场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应该发生在宋代,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30. 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组织即商帮,商帮为了经商便利和加强同一地域商人之间的联系,特在别地集资设立会馆,题中所述现象即是如此,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与商帮出现的史实不符。‎ 点睛:中国明清时期在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即是会馆。明清时期大量工商业会馆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对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自身的利益,起了某些作用。但会馆与乡土观念及封建势力的结合,也阻碍了商品交换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 ‎31.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机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一曰中丞,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 班固《汉书》‎ ‎(1)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 材料二 (唐代)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2)材料二反映了哪项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 钱穆 《国史大纲》‎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是如何实现“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 ‎【答案】(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 ‎(2)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工明确,避免决策失误;部门之间互相责难,降低效率。‎ ‎(3)明: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包括秦朝时期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清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有两丞,一曰中丞,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概括归纳得出。‎ ‎(2)根据材料中的“(唐代)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中的“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可以看出这种制度的弊端是部门之间互相责难,降低效率;但联系所学可知,这种制度分工明确,避免决策失误。‎ ‎(3)明、清时期为实现“统‘政府’于‘王室’之下”,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废丞相设内阁和设立军机处。‎ 点睛:秦至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相对过大。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2.某历史兴趣小组想从制度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近代史,搜集了下列材料,请你帮助分析利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该书)与以前叙述不同的是,开始确立了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江宁条约”是指历史上哪一个条约?该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 ‎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漫画和资料 ‎ ‎ ‎ ‎ 材料A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B 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2)以上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大事件?依据材料A、B,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 材料三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材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5—1946年“民主”一词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 条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 ‎(2)事件:①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或者帝制结束)或者君主专制结束 ‎②中国民国成立。 ‎ 评价: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但是辛亥革命对当时农村的现状影响很小。 ‎ ‎(3)原因: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人们看到和平的曙光;‎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政协会议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4)趋势:反侵略、反专制,求民主。‎ ‎【解析】‎ ‎【详解】(1)根据“以‘满清外交失败第一步:江宁条约’为题来描述鸦片战争”可知《江宁条约》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结合所学可知《江宁条约》指的应该是《南京条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略的时代特征为商品输出为主,所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条款应该是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 ‎(2)根据“中华民国登场了”、“皇帝也有失业的时候啊”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根据材料A、B可知,对辛亥革命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农村中的影响力有限。言之有理即可。‎ ‎(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建立联合政府追求和平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因此在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之前,“民主”、“和平”成为当时人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在国共的重庆谈判上,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人民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和曙光。‎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反侵略的趋势,材料二反映了反专制的趋势,材料三则反映了追求民主的趋势。所以重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是反侵略、反专制和求民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