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杭一中上学期高一历史10月月考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二第一节;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周代是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通婚。”西周初期的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 鲁国和宋国 B. 燕国和齐国 C. 鲁国和燕国 D. 宋国和齐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鲁国与燕国为同姓诸侯国,所以鲁燕之间不能通婚,故选C;鲁国与宋国为异姓诸侯国,鲁宋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A;燕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燕齐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B;宋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宋齐之间可以通婚,故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材料涉及的齐鲁宋燕四国是否同姓。 2.西周把政治上的封建关系和家族的血统关系合而为一,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此政治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词“血统关系”“家国一体”等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按照宗法原则形成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血统关系”,排除A;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不能体现“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排除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君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制的原则是宗法制,故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血统关系”“家国一体”,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3.监察制度是为监督机关和政府官员而设立的一种政治制度,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监观四方”,“监察天下之众国”。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职能的是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枢密使 D. 三司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掌管军事,故A项错误;御使大夫监察百官,根据材料“监察天下之众国”可知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枢密使唐代以后出现,掌管军政大权,故C项错误;三司使掌管财政,故D项错误。 4.小明同学阅读了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他得到几个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 唐朝中央机构运行复杂导致皇权有所弱化 B. 相权有随社会发展扩大趋势 C. 九卿变为六部,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降低 D. 唐朝中央机构纠错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唐朝中央机构权力运行图可以看出: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并且对中书省的政令可以封驳,然后交尚书省执行,三省之间相互监督和牵制,既减少决策失误,又有利于提高效率,所以唐朝机构纠错能力增强,答案为D。唐朝中央机构之间相互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A错误。随着社会发展,丞相人数增加,削弱了相权,B错误。九卿变为六部,六部职责更加明确,行政机构专业化程度加强,C错误。 【点睛】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监督,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了丞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 5.如果你到过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会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一见面(请皇帝旨)一述旨(拟皇帝旨意)一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一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B.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见面)—述旨一过朱一交发……”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使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央机构,只是皇帝个人的秘书班子,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自身毫无决策权,故A错误;材料通过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的叙述,说明了它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没有体现军机大臣是否陪皇帝读诗作画方面的活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是反映了军机处一日工作流程,说明它只是一个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的工具而已,不能反映它“纵论军机,谋划战事”方面的职能。故D项错误。 6.据记载:某大臣奏报时影响了宋太祖的玩乐且拒不认错,太祖打掉了大臣两颗牙齿,大臣将打掉的牙齿放在怀里,太祖责问:“汝怀齿欲讼我耶?”大臣对日:”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这表明 A. 宋太祖具有闻过则喜的风范 B. 相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C. 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 D. 史书记载具有明鉴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大臣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防止史官将此事进行记录,将宋太祖打掉的牙齿收藏在怀中,皇帝也因此进行了赏赐,体现的是史书具有明鉴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太宗高兴主要和大臣收藏牙齿,防止史官记载有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7.“它有效的激活了庶族地主阶级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政府任用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公平性。”这里的“它”是指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官制依靠血缘选官,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排除A;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具有封闭的特征,排除B;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主要依照门第作为选官的标准,同样具有封闭性,排除C;科举制是利用考试选官制度,有利于人才流动,体现出一定的广泛性和公平性,故选D。 8.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 强调对中央的服从 B. 注重对庶族倾斜 C. 突出基层实践经验 D. 体现公开公平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高官选拔强调对中央的服从,排除A;材料无关注重庶族的倾斜的信息,排除B;对材料“曾任州县官”“举非州县”说明政府注重高级官员的从政经历和实践经验,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官员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原则,排除D。 9.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这一制度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成功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C.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D. 防止了地方官吏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可知刺史代表公家对地方的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通过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故B项错误。刺史制度是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并不能完成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D项中“防止了”使用错误,应该是一定程度控制了地方官吏的腐败,故D项错误。 10.元朝的行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行省的设置方式上,体現了“犬牙交错”原则,即“给你这一半,割去你那一半,好使全国各省,都成支离破碎。既不能统一反抗,也难以单独反抗。”由于贯彻这一原则,行省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 发展地方经济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促进民族融合 D. 杜绝军阀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行省时期采取的原则是“犬牙交错”,这种原则的推行,削弱了地方的民族认同感,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行省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发展地方经济无关,A选项排除;元朝时期实行四等人制度,不利于民族融合,C选项排除;军阀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D选项排除。 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族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 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开国君主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郡县制的推行,故其在汉初推行了郡国并行制,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某些原则有利于维护君权,故其某些原则得到了继承,排除A;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均被汉朝继承,史称“汉承秦制”,排除BC。 1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潜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下列封建王朝的政治措施旨在分割宰相权力的是 ①汉初分封同姓诸侯 ②唐代设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中书门下 ④建立中外朝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①; 西汉建立中外朝制,以内朝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④符合;②唐朝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符合;③宋朝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符合。故选②③④组合,故排除ABD,选C。 13.贞观三年,唐太宗设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自此,国史“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也”。梁启超对此评价说“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这说明了 A. 官修史书缺乏可信度 B. 史学家缺乏求真的精神 C. 史书私修优于官撰 D. 官修史书的政治选择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宰相监修前代和本朝史” “官撰、合撰之史,其最大流弊,则在著者无责任心”可知,官修史书中修前代史时往往立足于为本朝统治提供合法性,修本朝史时则往往粉饰太平,表明没有心系民族兴亡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官修史书在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史学家是否缺乏求真精神,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了官撰史书的弊端,并没有体现私修史书优于官撰史书,故C项错误。 1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军机处对皇权有所约束,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排除A;B与材料“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排除B;由材料“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故选C;近代中国开始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是在戊戌变法期间,排除 D。注意美国汉学家的观点有别于主流史学观点,不可拿教材主流观点来作答此题。。 15. “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 ) A. 郡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 D. 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的“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说明是一种选官制度,而且是以才能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应是科举制,C正确;郡县制是秦朝推行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制度,排除B;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英国的政治制度,排除D。 16.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的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子也有专门的称号。以上体现了 A. 皇权至上 B. 皇帝独尊 C. 中央集权 D. 皇位世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皇帝制度。皇帝的衣食住行由专门的称呼规定,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子也有专门的称号,都体现了皇帝地位尊崇、至高无上,是皇帝独尊的表现,与皇权、和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C项;题干内容没有体现皇位世袭的内容,故排除D项。故选B。 1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筑长城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反映了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造成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实行“废分封,立郡县”,推行郡县制,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思想文化专制;C选项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排除;D选项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排除。 1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 A. 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B. 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 C. 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 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说明了宗法传子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宗法制是继承制度,和地方控制、选拔官吏都无关,故A、D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政治垄断,故B项错误。 19.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 D. 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D;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西周属于贵族政治,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西周已经是“家天下”,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并能与材料中对西周政治横纵向分析相对应,由此角度可知西周既有政治上的等级关系,也有血缘上的宗族关系,体现了家国一体。 20.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最能说明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专制皇权的加强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协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图片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朝废除丞相的史实,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C 项错误;材料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废除丞相结束,故D项错误。故选B。 2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与选官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对应正确的是 A. 品行、学识—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品行、学识—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C. 考试成绩—品行、学识—门第声望 D. 门第声望—品行、学识—考试成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主要有: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拔主要依据分别是: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 23.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职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 A. 汉代的内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 明代的内阁制 D. 元代的一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为减轻皇帝沉重的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即“虽无相名,实有相职”;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即“既有相职,却无相权”;内阁首辅是皇帝直接任命并且担任皇帝的最高幕僚即“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故选C。 24.宋以前,谏官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御史台、御史弹劾的对象则为官员,谏诤对事,弹劾对人。而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则规定谏官的职责可以同掌讽喻规谏,谏官有权监督大臣。此后,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据此可知,宋代 A. 监察机构日益多元 B. 吏治腐败问题较严重 C.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 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谏官的职责由劝谏的对象是皇帝,到掌讽喻规谏,权监督大臣,谏官的主要对象则改为官员,加强了君主专制,C正确;“台谏合一”无法体现监察机构日益多元化,排除A;材料信息与吏治腐败无关,排除B;“台谏合一”强化了君主专制,并非规范官员的选择方式,排除D。 25.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顺应当时统治需要 D. 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封制的分封基础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度的不断保留,说明传统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A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不是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C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也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D错误。 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D选项是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可解读为“一国获利,各国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故选B。 【考点定位】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840—1900)。 28.下图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保利集团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你知道它们是在哪一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吗?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在大肆抢劫之后纵火焚烧了圆明园,英法联军犯下了滔天罪行,故B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与“圆明园”无关,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次洗劫了北京,但十二生肖的“牛首、虎首、猴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掠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联系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分析解答。 29.下面所列是1840年至1901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项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线索归纳出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②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③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A. 中华民族的奋起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 晚清政府的改革 D. 近代的民主革命 【答案】B 【解析】 题干列举了列强侵华的三次战争和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故B正确。中华民族的奋起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排除A;晚清政府的改革表现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等,排除C;近代的民主革命表现在辛亥革命等,排除D。 30.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 A. 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 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 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 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答案为B项,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把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归咎于主事官员的不作为是在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除C、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对百姓教化),抚黎氓(百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在官员任用方面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答案】(1)变化:分封制下,根据出身高低贵贱任用官员,世代为官;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委派,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是职业官僚。 意义: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责:教化安抚百姓;扶弱济贫(赡养鳏寡,体恤穷困);执掌司法,审查案件等。 原因:统治者的硬性要求;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得出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任用官员,世代为官;根据“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得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委派,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是职业官僚。 意义:结合所学郡县制的作用,分别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分析回答。 (2)职责:根据“皆掌导扬风化(对百姓教化)”得出教化安抚百姓;根据“养鳏寡,恤孤穷”得出扶弱济贫;根据“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得出执掌司法,审查案件等。 原因:根据“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得出统治者的硬性要求;结合所学,隋唐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3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以德行、才学为主。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创立察举制。标准:根据“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得出以德行、才学为主。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特点:根据“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得出自主报名;根据“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得出分科考试;根据“官府择优录取”得出择优录取。 (3)价值取向:根据“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得出以德取人;根据“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得出自由开放;根据“择优录取”得出公平公正。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三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案】(1)职能: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意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2)原因: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职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解析】 【详解】(1)职能: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意义: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可从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皇权总结回答。 (2)原因:根据“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得出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职责:根据“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得出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