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A. 儒、道、法、墨 B. 道、法、儒、墨 C. 儒、法、道、墨 D. 道、儒、法、墨 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D.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3.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西方社会与东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因信称义;致良知 4.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5. 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建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 A. 整顿吏治 B. 发展经济 C. 整治人心 D. 注重民本 6.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A.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 ‎ D.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1.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A.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天下健,君子自强不息” 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下面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A. 君主专制的演化B. 儒学的发展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3. 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 儒学出现危机 B.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D. 道教的发展 4.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5.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 逐渐贵族化 B. 逐渐平民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6. 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历史悠久,身居都城 B. 题材广泛,角色齐全 ‎ C. 文武兼修,贴近生活 D.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生活 1.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 李煜 B. 辛弃疾 C. 陆游 D. 李清照 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注重创新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重视实用 3. 古希腊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判断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同时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有思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思维对于人认知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 A. 阶级属性不同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C. 参照物的不同D. 人性化与理性化 4.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 神 B. 人 C. 自然 D. 政治 5.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实行人治和法治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仁政和道德教育 6. 达·芬奇和拉斐尔的名作多取自于宗教题材,但他们画中的宗教形象却更多地展示了人性和人性美,这反映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是 A. 反对教会统治  B. 人文主义C. 崇尚科学 D. 追求平等 7.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 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 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 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8.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假借给古罗马时期历史学家李维的信,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得不感谢你,因为你时常帮助我忘却当下的邪恶。”他说的“当下的邪恶”主要是指 ‎ A. 技术的落后 B. 政治的分裂 C. 专制的盛行 D. 神学的束缚 1. 伏尔泰对某政治制度这样描述:“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 君主专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立宪制 D. 公民直接民主 2. ‎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A. 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 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 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3. ‎“(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 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 B. 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 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D. 扩大天主教会的影响 4. 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这是向上帝创造万物论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向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剿的顽固堡垒。据此可知,生物进化论 A.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B. 揭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序幕 C. 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D. 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 5. 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A. 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 B. 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 C. 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D. 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6. ‎18世纪末,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到访伦敦时发现,“雾如此之浓,以至于都可以抹到面包上”,浓雾之下,鸟儿也因无法觅食而从天上跌落下来。当时英国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 A. 圈地运动的进行B. 石油工业的发达 C. 蒸汽动力的应用 D.电器的广泛使用 1.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B. 推动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 C. 促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纳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2. 贝多芬曾说:“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透露出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表达了对乡村的热爱,给人们展现了一副充满着幻想和诗意的大自然风景画。该作品 A. 采取了现实主义手法 B.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C. 开创了现实主义先河 D.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 ‎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雨果悼念的是 A. 海明威 B. 德拉克罗瓦 C. 梵高 D. 巴尔扎克 4. 从1908年开始,音乐家勋伯格在“半音阶和声”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由无调性”,使音乐具有一种尖锐的、刺激的和骚动不安的性质。由此可知,其创作的音乐 A. 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B. 呈现出一种朦胧色彩 C. 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D. 表述了乐观明朗情绪 第Ⅱ卷 非选择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13分) ‎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5分)‎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思想主张及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4分)‎ ‎32、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 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 ‎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 ·玛瑞·‎ 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和核心思想(3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6分)‎ ‎ ‎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下表是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  ‎ 中国 西方 主 ‎ 要 ‎ 思 ‎ 想 ‎ 黄宗羲(1610—1695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 顾炎武(1613—1682年),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 ‎ 王夫之(1619—1692年),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年)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孟德斯鸠(1689—1755年)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 卢梭(1712—1778年)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原因。(4分) ‎ 材料二 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表 ‎  ‎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中国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8‎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1643~1717‎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恩格斯说:“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差异。(6分)‎ ‎(3)结合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表现说明“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一评论。(4分) ‎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BDCAC 6——10 ABBBB 11——15 BDBDD ‎16——20 BDBDD 21——25CDAAC 26——30CBBDC ‎31【答案】(13分)(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5分) (2)思想主张:天人感应。目的: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关系: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4分) (3)关键因素:符合规律(遵循天理)。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4分) ‎ ‎32【答案】(13分)(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4分) (2)特点:继承、创新了古典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思想:人文主义。(3分) (3)思想: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6分) ‎ ‎33【答案】(14分)(1)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共同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4分) (2)差异:中国古代科技主要体现较强的应用性(应用科技),重视对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的方法;西方科技主要体现在理论科学上,采用观察、实验以及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6分)‎ ‎(3)说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牛顿力学把上帝从无生命领域驱逐出去;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有力地挑战神创说,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4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