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遵义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 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下列观点中,属于该思想流派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3.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4.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古典名句,例如曾经引用《诗经·小雅》中的句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关于《诗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经孔子整理编订,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B. 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 C.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诗经的精粹 D.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5.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中写道:“有关西方的事务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年代和80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年代就称为‘新学’”,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 B.中国人从鄙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D.中国与西方关系由对抗到和解 ‎6.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赢秦而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7.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8.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 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9.陈寅恪先生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其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他的主要观点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贯中西才能够创新中国文化 C.中国文化本体论 D.传承中国文化是民族精神寄托 ‎10.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11.《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12.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B.人民民主专政 ‎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D.封建君主专制 ‎13.在1925年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时期,毛泽东“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 A.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写出《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发表《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 D.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论十大关系》‎ ‎14.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1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6.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的思想是 A.“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B.“摸着石头过河”‎ C.“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D.“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②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③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19.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B.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C.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D.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20.苏格拉底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雅典陪审法庭通过民主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临刑前,苏格拉底说:“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应有的效率和权威。”材料最能说明 A.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导致权力泛滥 B.苏格拉底的反叛精神和蔑视法律的态度 C.雅典政治民主是法律公正的保障 D.苏格拉底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的局限 ‎21.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北欧人文主义传统是宗教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路德反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能被看作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B.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地区发生 C.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在思想上完全一致 D.宗教改革吸收人文主义大量的精神要旨 ‎22.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3.卢梭认为,意志要么是公意,要么不是;它要么是人民共同体的意志,要么就只是一部分人的。在前一种情形下,这种意志一经宣布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并且构成法律。在第二种情形下,它便只是一种个别意志或者是一种行政行为,至多也不过是一道命令而已。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主张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法律至上 ‎24.对某部著作的出版,赫胥黎评价说:“它对于当时科学家,好象黑暗中的一道电光。……不但如此?它还有一个极大用处,那就是使我们脱离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该著作的出版 A.使科学发展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B.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C.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力学成就 D.动摇了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 ‎25.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9分)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思想文化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及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嬗变的认识。(8)‎ ‎27.(21分)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二 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2011年5月1日,来自内地多个省市、香港、台湾及澳门的600余名青年学生代表聚首香江,参加“梦想启航行动——两岸四地青年学生梦想交流营”活动。以此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传承孙中山先生追求梦想的精神。‎ ‎ ——摘自《辛亥革命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根本原因。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并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8分)‎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政府和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5‎ 分)‎ ‎28.(10分)“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10分)‎ 遵义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 高二历史 答案 一、 选择题 ‎ 1~5:BBCDC 6~10:BDCBD 11~15:DAADC ‎ ‎ 16~20:ACADD 21~25:DDBDB ‎ 二、 材料题 ‎26.‎ ‎(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 ‎(2)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3)特点:现代化启蒙。‎ 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4) 思想文化嬗变受经济政治影响并服务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嬗变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思想文化嬗变在批判与创新中发展。‎ ‎27.‎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举措: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或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发展。‎ ‎(2)事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 做法:紧密合作排除外来反华势力的干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8.‎ 角度一:深入探究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或探究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文艺复兴史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是人文主义的成熟阶段。‎ 角度二: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或探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或探究法国大革命中的启蒙运动)。‎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法国革命史》可见 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如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直接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武器。‎ 角度三: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美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和《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美国独立战争的诸多先驱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人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制定者;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理论的最佳实践。‎ 角度四:深入探究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中国近代思想史》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就是向世界学习的过程,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角度五:反思启蒙运动与启蒙思想的价值与现代性关系。‎ 理由:由指定参考书《启蒙运动与现代性》可见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探究,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启蒙思想价值与现代公民社会价值观建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